我们经常说眼见为实,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对于我们视野之外的事物的认识很多都是假的,都无法证实。哪些东西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呢?那就太多了。自己社区的人和事物大多数都在我的视野之外,更不要说我们的城市、国家和世界。看电视或上网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但那只是很少的一点事情,大部分事情都没有人报道,即使报道了,也不一定是真的。所以我们所想所说的世界基本上是我们臆造的世界,是逻辑构造。
与普通人相比,国家最高领导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他有权调动最先进的手段,有权要求部下提供任何信息,古代皇帝设置过很多监察机构。但即使这样他们也往往得不到很多重要信息,甚至经常受骗。
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了解必须依靠很多统计数据,但大部分统计数据都无法完全证实。例如汽车的数量,失业人数,国家的GDP等等。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数据非常离谱。有些逻辑构造符合事实,但哪些符合事实很难确定,所有的逻辑构造都需要怀疑。
客观世界里的黑洞、原子、叶绿素,阿旁宫等很多事物我们都没见过,我们把这些当成真实的世界。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假的,我们无法确认。我们能确认的是什么呢?科学家编了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我们信以为真,把这个故事当成客观世界。这个讲故事和听故事的过程才是真实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就是要描述这个真实的过程。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也可以说是笛卡尔式的革命,我思所以世界在,世界的存在来自于我听、我信和我思。原来我们认定是客观事物的几乎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主观事物,都属于主观世界。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说客观世界真实存在,但真实的客观世界不是我们所想的和所说的世界。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是假的,是我们主观创造的逻辑构造。所以哲学必须提供一个虚假的世界观。真实的客观世界当中大部分是我们无法了解的。
公孙龙说:指不至,至不绝。你的感知并不能达到事物本身,达不到事物当中无限丰富的属性。康德说认识永远达不到自在之物的彼岸。自在之物是客体,主体永远无法完全客观真实地观察、理解和描述它。相反,主体的思想可以被直接真实地观察、理解和描述。这是我之思与其他所有事物的本质区别。
当我们想描述客观世界1的内容时,它马上就会变成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2。汽车是客观世界1,当我们想描述汽车的时候,我们说的车速、功率等都是主观世界中的近似值。北京人是客观的,当有人说北京人傲气的时候,北京人的这些品格都是他们的主观世界中的品格。新冠肺炎是客观的,当我们描述新冠肺炎的传播方式和病毒的形状的时候,它们都是我们主观世界中的传播方式和病毒形状。
公元2世纪,托勒密依据日月星辰都围着地球旋转的“事实”,相应给出了“地心说”的“逻辑模型”,这样二者完全相符,又前后一致,在那个时候,你当然应该产生“事实比逻辑更真实”的感觉,即“事实”在先,“逻辑”尾随。然而,等到哥白尼于16世纪给出了“日心说”的“新逻辑模型”时,人们看见的“事实”并没有发生丝毫变化,依旧是日月星辰绕着地球转(旧逻辑模型),这下子,“事实”跟“逻辑”发生了背离,哪个更真实呢?一般人当时自然认为哥白尼纯属瞎说,只有布鲁诺和伽利略认定“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结果一个被烧死,一个被软禁,但到头来终究还是“逻辑”战胜了“事实”。由此开始,“逻辑变革”在前,“常识更替”在后,“逻辑比事实更真实”的局面突然展现开来,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时代就此以这样怪诞的姿态亮相了。(王东岳,2015:149)
继伽利略之后,牛顿又闹出了一个比“事实”更出奇的“逻辑”。在现实世界里,任何人如果想移动一个静止的物体,总得给它施加一定的外力,可牛顿偏要说,保持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并不需要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譬如使之静止反而需要外力的干预。牛顿将自己的运动定律运用到开普勒的行星定律中,从而于1687年推演出万有引力定律。从此以后,“逻辑”已不是比“事实”真实与否的问题了,而是“客观事实”必须在“主观逻辑”里才能摸索找到,后来的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这一逻辑化进程的历史明证,由它们演绎出来的这些现代“事实”,你哪怕把眼睛瞪得再大也全然看不见一点儿踪迹了。实际上,19世纪以来的科学“事实”,无论是物理学上的(如原子物理学或粒子物理学)、化学上的(如无机分子或有机分子)抑或是生物学上的(如RNA或DNA基因),都已不是经验实证上的“事态”。(王东岳,2015:151)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不存在,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存在的,但它飘忽不定,每次我们拥抱它的时候都会扑空。它无处不在,却又无从把握。每次我们确信已经把他攥在手里之后,它都能从指缝里溜走。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来自客观世界,但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永远都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我们也没有必要争论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是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马克思说:“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列著作选编,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