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认识论

2章

1.系统的柔性变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可恢复性变化。(2.1)

2.生物的柔性:生物产生柔性变化的能力。(2.1)

3.弹性:系统的某个变量随环境变化的比例关系。(2.1)

4.刺激-反应:物体在与其他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变化。(2.1)

5.生物被动地适应环境:如果生物在适应环境时的输出不改变环境或对环境的改变与生物的生存无关,那么这种输出就是生物被动地适应环境。(2.1)

6.生物主动改造世界:如果生物改变环境的输出对生物自身有利,这种输出就是生物主动改造世界。(2.1)

7.生物识别:生物器官与各种信号相互作用时能发生某种变化并影响生物输出。(2.2)

8.传感器识别:传感器把人不能识别的信号转换成人能够识别的信号。(2.2)

9.触觉器官:生物体中对碰撞、挤压和摩擦等受力作用及温度变化产生生物识别的部分。(2.2)

10.视觉器官:生物体中对光线刺激产生生物识别的部分。(2.2)

11.听觉器官:生物体中对声波产生生物识别的部分。(2.2)

12.嗅觉器官:生物体中对气体成分变化产生生物识别的部分。(2.2)

13.味觉器官:生物体中对固体和液体成分变化产生生物识别的部分。(2.2)

14.智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柔性。(2.3)

15.先天联想:通过遗传获得的神经联系;后天联想:不依赖遗传的神经联系。2.4)

16.非条件反射:包含先天联想的刺激反应;条件反射:包含后天联想的刺激反应。(2.4)

17.认识是人类的后天联想。2.6)

18.命名:在语言、文字与经验、观念等意识之间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2.7)

19.定义:对语言、文字的正式命名。(2.7)

20.概念:被定义的语言、文字。(2.7)

21.理论:复杂有序的观念。(2.7)

22.认识过程:条件反射中决策之前的部分。(2.7)

 

3章

1.共性:相同的若干意识被简化之后保留的一个意识。(3.1.1)

2.质:共性。(3.1.1)

3.抽象(归纳、概括):经过对比和简化,保留共性并排除其他经验和观念的思想过程。(3.1.1)

4.观念(命题):被简化和强化的联想。(3.1.1)

5.分类:以共性为依据,将具体对象划分为若干集合的思想过程。(3.1.1)

6.对应:联想。(3.1.2)

7.抽象关系:一个共性与多个具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3.1.2)

8.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对应关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命题与多个具体事物对应,同时一个具体的事物与多个概念或命题对应。(3.1.2)

9.分析:分类加抽象的过程。(3.1.4)

10.事物的方面:事物所具有的不能在客观世界里分割,只能在主观世界里分割的部分。(3.1.5)

11.规律(真理、必然联系):稳定的联想关系。(3.2.2)

12.结果:属于同一事物的多个现象中,预测时不能直接了解,需要通过逻辑推理了解的事物。(3.3.1)

13.原因:在预测时先被了解的与结果具有最稳定联系的事物。(3.3.1)

14.手段:主体自觉设置的原因。(3.3.1)

15.目的:主体希望发生的结果。(3.3.1)

16.广义的还原:通过建立因果关系来解释事物的思想方法。(3.3.2)

17.狭义的还原:分类或归类。(3.3.2)

18.预见性:预测的可信度。(3.3.2)

19.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或自觉):按照观念确定的方向进行的联想。(3.4.1)

20.演绎:从抽象关系到具体关系的推理过程。(3.4.1)

21.广义决策:能够直接影响行为的神经系统变化,(3.4.4)

22.狭义决策:能够直接影响行为的意识变化。(3.4.4)

23.认识模型(逻辑构造):具有固定联想关系的经验和观念的集合。(3.5.2)

24.属性(性质、特性、性能、特点、功能):简单的认知模型。(3.5.2)

25.黑箱:不能直接观察结构的事物。(3.5.4)

 

4章

1.直接经验:没有经受过有意识的意识加工的经验。(4.1.1)

2.经验的异己性(客观性):经验与预测或愿望不同。4.1.3)

3.间接经验:对符号的解释。(4.4.1)

4.形式:事物当中容易直接观察的属性。(4.4.1)

5.内容:事物当中不容易直接观察的属性。4.4.1)

6.本质:事物当中与人的利益有关系的属性。(4.4.1)

 

5章

1.逻辑统一:与一套特定的逻辑体系一致。(5.1.1)

2.科学:真理的集合。(5.1.2)

3.真理:得到确认的、最稳定的观念。5.1.3)

 

6章

1.个人主义真理:能使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真理;人本主义真理:能使多数人利益最大化的真理;进化主义真理:有利于世界进化的真理。6.2.1)

2.理性:经验、理论等意识的逻辑统一性。(6.5)

3.理论的彻底性:理论的逻辑统一的程度。(6.5)


第1篇第5章辩证逻辑

1.逻辑:所有推理过程的共性。(5.1)

2.辩证逻辑:违反形式逻辑规则的逻辑。(5.1)

定理

2章

1.所有符号的含义都来自于联想。(2.5)

 

3章

1.联想加辩证对应是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主要来源。(3.1.2)

2.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3.1.5)

3.所有的知识都是抽象的。(3.1.5)

4.抽象的认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条件反射。(3.1.5)

5.简单性是真理的标准。(3.2.1)

6.试探性学说的来源是联想和设想。(3.5.3)

 

4章

1.实证的基础是每个人的具体的经验,不是抽象的、共同的经验。(4.1.1)

2.经验是认识的异己性的唯一来源。(4.1.3)

3.基本认识过程模型定理:经验、观念和决策等意识既是内、外界刺激的函数,也是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意识的函数。可表示为:

C=f(A,B)

其中,C是经验、观念和决策等意识,A内、外界刺激,B是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意识。(4.2.1)

4.实事求是定理:任何直接经验都具有客观性,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任何观念都可能缺少客观性,都需要受到直接经验的不断检验。(4.3.4)

5.实事求是定理的推论1:对直接经验的主观处理越少的观念越可信。(4.3.4)

6.实事求是定理的推论2:任何对直接经验的陈述都不能被完全推翻。(4.3.5)

 

5章

1.主观事物可以比客观事物稳定。(5.1.1)

2.在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5.1.1)

3.寻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就是创造或寻找一些特定的经验、概念、关系或逻辑结构,以便把不稳定的认识变成稳定的认识。5.1.2)

4.我们所说、所想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主观臆造的试探性学说。(5.2.2)

5.不可知定理:认识与客观世界是否相同无法完全证实。(5.2.4)

6.没有永恒的真理。(5.2.4)

7.不完全归纳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5.3.1)

8.任何主观判断都具有偶然性,任何客观事物都不具有偶然性。(5.4.2)

 

6章

1.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价值观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6.2.1)

2.任何真理都一定是个人主义真理。6.2.1)

3.实践论定理:改造世界是建立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6.3.1)

推论1:建立一切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决策质量。(6.3.1)

推论2:建立理论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预测质量。(6.3.1)

4.真理的判定定理1:预见性好的认识是真理。6.3.2)

5.真理的判定定理2:稳定的认识是真理。(6.4)

6.真理的判定定理3:逻辑统一的认识是真理。(6.5)

7.真理检验的三部曲定理:检验真理的主体是每一个单独的个人,实用性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检验真理的过程分三个阶段:1. 验证假说的逻辑统一性和简单性;2. 验证假说的稳定性;3. 验证假说的预见性。6.6)

8.人不可能识破所有骗局。(6.7)


第1篇第5章辩证逻辑

1.辩证逻辑转换成形式逻辑有利于实践。(5.2)

2.所有不能转化为形式逻辑的矛盾都源于物质与意识的矛盾。5.4)

3.不能转化为形式逻辑的矛盾有可能实现具体的统一。(5.5)

4.抽象带来的矛盾往往不影响客观世界的运动和对客观问题的解决。(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