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适当地客观化。客观化就是增加客观事物在主观世界里的地盘和比重。客观化很难,客观化的动力主要是自己的痛苦。例如,小孩念书念错了要受到批评或责罚,大人开车闯红灯会被扣分或吊销驾照,各种事业当中违背规则和规律会品尝失败的苦果。
客观化包括认识的客观化和实践的客观化。认识的客观化就是把正确的知识记住,否定自己的错误观念。所谓否定就是以后在思想游戏和决策时不使用它们。最客观的知识叫真理,科学和哲学是认识客观化的结果。实践的客观化是让自己的意志和决策客观化,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尊重科学和理性,尊重他人利益,遵守社会规范等。各种工程和生产以及几乎所有成功的实践活动都是实践客观化的结果。
我们平常所说的理性与客观化基本是一个意思。理性就是对异己性的尊重。异己性包括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和道理的存在和力量。尊重异己性就意味着有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我说什么都是对的,那就叫不讲理。
我为什么不成功,因为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大,自己的得失在我的主观世界里占的地盘太大了,他人占的太小;现在和过去占的地盘太大了,未来占的地盘太小;苦和累占的地盘太大了,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动力太小。因为我跳不出主观世界,于是很丑陋。
那怎样才能成功呢?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我否定。应该想到在我的主观世界外面有客观世界。我虽然无法跳出主观世界,但可以尽可能增大客观世界的地盘,减小主观世界的地盘。尽可能多地观察和实践,尽可能多地怀疑和检验主观认识。在与人相处时尽可能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板,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需要老板做什么?虽然我不可能与员工想的完全一样,但应该努力去想,尽可能接近他们的想法。应该尽可能忽视自己的苦和累,向他人学习,努力展望未来,理性地生活。
客观化不是越多越好,必须适度,否则会危害人的利益。例如,有人因为过于客观化而显得非常冷酷,没有人情味。有人因为过于客观化而看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生活的方向,不知道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是没有价值和目的的。自我否定要有限度的,理性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增进自己的幸福,所以不能太过分,太执着,太客观。
过于客观化包括两种,一种是过于科学化,只看到客观世界远远大于主观世界,只看到客观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没有看到主观世界也大于客观世界,没有看到主观世界是价值的来源和标准。另一种过于客观化是过于崇拜神和各种人造的理论、主义和信仰,甚至为了信仰而盲目献身,看不到主体的利益是价值的最终来源和标准。
客观化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解释意识的异己性,服从异己性和寻找异己性。
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才造成感觉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说,感觉来自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是先验的存在,认为必须从意识出发。人只能通过感觉去认识客观世界,所谓“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这被胡塞尔称为“非法超越”,唯物主义的解释只能从属于意识。但从意识出发同样可以确认感觉的客观性,客观性来自于意识之间逻辑统一的需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一定可以推论出客观决定论和唯物主义。从意识出发,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可以从感觉的逻辑统一产生客观性。为了方便地解释客观性,需要设想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联系,然后用这些臆造的联系来解释感觉之间的联系。
当你撞墙的时候,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撞墙的感觉,对自己说,我就是没撞墙,那么你继续往前走,会重新得到撞墙的感觉。经验之外的多数意识可以随意改变,但经验不能随意改变,因为它与人的利益有特定的关系。如果某个感觉与人的利益无关,如天上飞过一颗流星,那么我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客观性,把它当作错觉或想象。
你要挖金矿,金子本来就在那里,你却在它旁边挖了99个坑。当你最后挖到金子时,你说金子的位置是我的表象,是主观世界中的东西,这样说有意义吗?如果它本来就在你脑子里,那你还挖那99个坑干什么呢?要解释这99个坑必须引入客观性的概念。另一方面,影响决策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金子虽然就在面前,但没有成为我的表象,所以不能影响我的决策,我只能挖那99个坑。
有些意识不具有异己性,考虑这些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把客观世界当回事。但这些意识会造成意识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引入一个客观世界的概念,就无法解决意识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意识之间具有逻辑统一性,我们经常需要重视和服从那些具有异己性的意识。
同时还要注意,这样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是以现有的感觉经验为基础建立的,如果满足于已有的逻辑统一就叫自以为是。当人观察到新的现象与以前的感觉产生矛盾时,需要改变这个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以实现新的逻辑统一。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这样做的,不断地开阔视野,寻找异己性,设计多种实验了解世界,以及了解不同人的思想。
本质分为两种,客观的事物是一种本质,客观的道理是另一种本质。反对客观的道理的客观性是对的,反对客观的事物的客观性就错了。即使客观事物的存在无法证实,客观的异己性总是存在的。违背异己性不利于实践。如果客观事物都是幻觉,那么你为什么吃馒头,不吃敌敌畏呢?嵇康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