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适当地客观化。客观化就是增加客观事物在主观世界里的地盘和比重。客观化很难,客观化的动力主要是自己的痛苦。例如,小孩念书念错了要受到批评或责罚,大人开车闯红灯会被扣分或吊销驾照,各种事业当中违背规则和规律会品尝失败的苦果。
客观化包括认识的客观化和实践的客观化。认识的客观化就是把正确的知识记住,否定自己的错误观念。所谓否定就是以后在思想游戏和决策时不使用它们。最客观的知识叫真理,科学和哲学是认识客观化的结果。实践的客观化是让自己的意志和决策客观化,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尊重科学和理性,尊重他人利益,遵守社会规范等。各种工程和生产以及几乎所有成功的实践活动都是实践客观化的结果。
我们平常所说的理性与客观化基本是一个意思。理性就是对异己性的尊重。异己性包括自我之外的人、事物和道理的存在和力量。尊重异己性就意味着有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我说什么都是对的,那就叫不讲理。
我为什么不成功,因为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大,自己的得失在我的主观世界里占的地盘太大了,他人占的太小;现在和过去占的地盘太大了,未来占的地盘太小;苦和累占的地盘太大了,学习、探索和实践的动力太小。因为我跳不出主观世界,于是很丑陋。
那怎样才能成功呢?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我否定。应该想到在我的主观世界外面有客观世界。我虽然无法跳出主观世界,但可以尽可能增大客观世界的地盘,减小主观世界的地盘。尽可能多地观察和实践,尽可能多地怀疑和检验主观认识。在与人相处时尽可能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板,应该设身处地站在员工的立场考虑问题,他们需要老板做什么?虽然我不可能与员工想的完全一样,但应该努力去想,尽可能接近他们的想法。应该尽可能忽视自己的苦和累,向他人学习,努力展望未来,理性地生活。
客观化不是越多越好,必须适度,否则会危害人的利益。例如,有人因为过于客观化而显得非常冷酷,没有人情味。有人因为过于客观化而看不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失生活的方向,不知道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因为客观世界本身是没有价值和目的的。自我否定要有限度的,理性是手段,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增进自己的幸福,所以不能太过分,太执着,太客观。
过于客观化包括两种,一种是过于科学化,只看到客观世界远远大于主观世界,只看到客观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没有看到主观世界也大于客观世界,没有看到主观世界是价值的来源和标准。另一种过于客观化是过于崇拜神和各种人造的理论、主义和信仰,甚至为了信仰而盲目献身,看不到主体的利益是价值的最终来源和标准。
客观化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解释意识的异己性,服从异己性和寻找异己性。
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才造成感觉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可以说,感觉来自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但是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是先验的存在,认为必须从意识出发。人只能通过感觉去认识客观世界,所谓“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这被胡塞尔称为“非法超越”,唯物主义的解释只能从属于意识。但从意识出发同样可以确认感觉的客观性,客观性来自于意识之间逻辑统一的需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一定可以推论出客观决定论和唯物主义。从意识出发,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可以从感觉的逻辑统一产生客观性。为了方便地解释客观性,需要设想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联系,然后用这些臆造的联系来解释感觉之间的联系。
当你撞墙的时候,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撞墙的感觉,对自己说,我就是没撞墙,那么你继续往前走,会重新得到撞墙的感觉。经验之外的多数意识可以随意改变,但经验不能随意改变,因为它与人的利益有特定的关系。如果某个感觉与人的利益无关,如天上飞过一颗流星,那么我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客观性,把它当作错觉或想象。
你要挖金矿,金子本来就在那里,你却在它旁边挖了99个坑。当你最后挖到金子时,你说金子的位置是我的表象,是主观世界中的东西,这样说有意义吗?如果它本来就在你脑子里,那你还挖那99个坑干什么呢?要解释这99个坑必须引入客观性的概念。另一方面,影响决策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金子虽然就在面前,但没有成为我的表象,所以不能影响我的决策,我只能挖那99个坑。
有些意识不具有异己性,考虑这些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把客观世界当回事。但这些意识会造成意识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引入一个客观世界的概念,就无法解决意识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意识之间具有逻辑统一性,我们经常需要重视和服从那些具有异己性的意识。
同时还要注意,这样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是以现有的感觉经验为基础建立的,如果满足于已有的逻辑统一就叫自以为是。当人观察到新的现象与以前的感觉产生矛盾时,需要改变这个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以实现新的逻辑统一。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这样做的,不断地开阔视野,寻找异己性,设计多种实验了解世界,以及了解不同人的思想。
本质分为两种,客观的事物是一种本质,客观的道理是另一种本质。反对客观的道理的客观性是对的,反对客观的事物的客观性就错了。即使客观事物的存在无法证实,客观的异己性总是存在的。违背异己性不利于实践。如果客观事物都是幻觉,那么你为什么吃馒头,不吃敌敌畏呢?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郭齐勇,2006:177),是把客观世界1当成真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最终依据。“越”就是“超越”,“越名教”就是说自然的地位高于名教,名教等所有抽象的理论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最终依据。
客观世界是人设想出来的,不是先验的,可以说是一种信仰。这不是一般的信仰,因为它可以解释异己性,最有利于实现意识的逻辑统一。为了解释异己性,客观唯心主义设想出很多抽象的东西,例如柏拉图的理念和马克思的客观规律,但这些东西都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剃掉。剃掉不是说它们没用,而是只能作为意识存在,不能作为物质存在。只有物自体,即世界的总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一切都可以怀疑,但不能怀疑世界总体的客观性。
物自体包括所有的具体物质,具体物质的所有具体属性都有异己性。异己性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物自体是对各种异己性的概括。每一个具体物质的面目都可以怀疑,但具体物质的客观存在不需要怀疑。(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3章)
由于一切认识都是主观世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说的客观世界从本质上说没有绝对的客观性,但是有相对的客观性。在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当中,具有客观性的知识数量已经非常庞大,所以多数人都相信世界是客观的。即使这种信仰在哲学上找不到绝对客观根基,大多数人还是很坚定,因为这个信仰可以给大家带来利益。虽然这个信仰也常常给人们带来损害,但每一次对外围观念进行修改之后,都可以使损害减小,于是这个信仰的内核就一次次走出危机,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
当一项工作完成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这个过程本身,还要看到与它并存的多种可能性,可能以其他方式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而且有多种可能失败的方式。如果只看这个工作本身,那么大家可能觉得没什么,过去就过去了。但当你想到它可能失败时,才会看出成功的价值,看出人们辛勤工作的价值,各种设计、计划、殚精竭虑和工作经验的价值。这些都是意识的价值。我们经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其实通过假设和对比分析才能发现历史的意义。马克思说,没有抽象的人。其实只有在对人进行抽象分析的时候,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抽象是在主观世界里进行的,所以抽象是一种主观化操作。具体的人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认识的客观化是必要的,但客观化会抹杀价值,只有在客观化之后增加一个主观化的过程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任何认识都必须有价值,如果没有价值,单有认识本身,那就没必要认识了。人们一直在追求认识的客观化,追求客观真实的认识。但客观化并不是认识的最终目标。真理并不是指绝对客观化的认识,而是有价值的认识。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寻找有价值的认识。
真理并不仅仅是有价值的客观化认识,还包括有价值的主观化认识。形而上学不是客观的认识,而是主观的意识,即完全是人主观设想出来的认识,但它有价值,因此可以成为真理。
主观化也是让人容易接受的条件。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的时候要用很多示意图,这些示意图都是对客观的知识做了主观化的加工。还有艺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如果只讲大道理,那么人们很难接受。
客观化包括认识的客观化和实践的客观化,主观化包括认识的主观化和实践的主观化。在生产和生活中随处可见实践的主观化。实践都是为人服务的,都必须根据人的特点进行。工程人类学就是根据人的特点设计各种实验和生产工具。艺术作品也是实践主观化的结果。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仪式都不是真正的要满足人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好看,是一种主观化的实践活动。人的很多行为模式、行为习惯和思想游戏都包含主观化的内容。
定义: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建设就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让客观世界发生对人有利的改变。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化建设包括以下几种。
(1)生产建设。例如建设公路、桥梁、工厂、住宅等。这些变化发生在客观世界,但能满足人的需要,让人感觉舒适、幸福。
(2)艺术建设。例如,绘画把立体的客观事物改造成平面的图画。图画是客观事物,但与表现的客观事物不同,符合人的需要。一座大山几千米高,改造成图画之后只有不到一米,这种改造让人容易观赏,而且传神,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再如,小说、电影把几年的事情压缩成几个小时。有时又把一瞬间的事情变成慢镜头,甚至永恒的瞬间。
(3)科学建设。把具体事物变成抽象的理论,让人容易理解。
(4)文化基因建设。把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事物记录下来,变成具体的文字、音像,包括书籍、文献、照片、录音、录像、档案等。客观世界中过去的东西永远消失了,但经过主观化建设的客观事物可以留住过去。主观世界的事物会随着主体的死亡而消失,变成符号之后能避免很快消失。人的消失和意识的消失都是客观的过程,但这种过程不符合人的需要,把意识变成符号避免很快消失可以满足人的主观需要。
(5)设计未来。在客观世界里不存在未来,未来只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或者存在于主观化的客观世界里。例如,设计一幢大楼。在大楼建成之前,这个大楼只存在于图纸上,这个图纸就是一个主观化的客观世界。图纸的作用是让人产生联想,看到图纸上的大楼就想到真实的大楼。图纸和大楼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联想是主观世界的变化,离开了联想图纸毫无作用,不能跑,不能吃。所以主观化的客观事物的价值不在客观世界里,而在主观世界里。
真理的价值既来自于真理的客观性,也来自于真理的主观性。绝对客观的真理没有价值。
首先,客观的具体认识价值很小。例如,我今天吃降压药以后,血压下降了,这是一个具体的客观事实,并不能说明这种降压药一定具有降压的作用。只有当我吃了很多天,发现这种降压药一直都能降血压,而且很多人也都有这种发现,然后医生对这些具体的事物进行归纳抽象,形成一种抽象的认识,这种抽象的认识才具有很大的价值。抽象的认识都是主观的,所以真理的价值来自于它的主观性。
其次,真理的价值来自于它与人的利益关系。例如,天文学家发现河外星系里某颗恒星发生了爆炸。即使这是完全真实的,是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对于我们的价值也不大。因为它与人类没有多大关系,不会影响我们的利益。相反,如果太阳黑子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爆发,那么这个发现就具有很大价值,因为它可能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人的利益是主观的,所以真理的价值来自于它的主观性。
虚无主义对唯物主义进行了归谬,他们认为如果从客观存在出发,一切都是相对的,进步和倒退、正义和邪恶都没有标准了。地球的环境无所谓污染不污染,污染前和污染后的环境都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存在方式,没有本质变化。沙漠也是物质的一种存在状态,与良田没有本质区别。这种归谬暴露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弊端,有很大理论价值,但不能由此推论出客观世界不存在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事实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实践为标准的意思就是看真理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指导实践让人获利。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认为“真理不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或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范型,真理之是否确为真理必须看观念和它能引起的实际效果是否相合”,因此“真理就包括了‘观念的有效性’”,“效用就成了考验真理的标准”。这些观点与罗蒂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提出的反柏拉图主义、反观念镜子说是一脉相承的。(理查德·罗蒂,2003: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