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桌子是纯粹的意识,没有客观对应物,但人会误以为有这样的对应物,这种被客观化了的意识称为理念。
柏拉图说,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理念,猫有猫的理念,狗有狗的理念,理念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虚假的,我们看到的猫、狗都是对理念不完善的复制。但是,在猫、狗的理念背后还有深一层的理念,例如动物和物质,对于后面的理念来说,前面的理念又是虚假的,那么到底哪些理念是真实的呢?
亚里士多德批评关于形式的理念时说:“用以证明形式存在的各个方法中没有一个足以令人信服。即使是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它的形式。总之,有关形式的各种论点,强化了形式而抹杀了事物的存在,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心事物的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张维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10.)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摇摆不定,没有彻底抛弃理念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英国的经验论者最彻底,认为所有的理念都是意识,但经验论没有被欧洲大陆的多数哲学家接受,例如海德格尔,他说的“解蔽”就是把理念变成现实。马克思说的客观规律也是理念。
如何解释人们认识一般和本质等这些抽象事物的过程一直是唯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可以靠回忆认识“一般”和“本质”。他说婴儿刚出生时,头脑中就有很多概念,长大以后会慢慢回想起这些概念。这显然是荒谬的。他出生之后科学家的发现在他出生时头脑中就有了吗?对此亚里士多德感到不安:如果“一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人一出生时就带有,靠回忆唤出,那就太神秘了。
人刚出生的时候,头脑中应该接近于一张白纸。然后开始获得各种经验,经验积累多了才能开始抽象。在抽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各种概念、判断等观念。观念积累多了,才能创造新的观念和改造旧的观念,进而创造自己的理论。不管是数学的概念,还是真善美的概念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人头脑中的抽象观念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每个人的观念应该相同,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观念差别巨大,而且每个人头脑中的观念与他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神创造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但人头脑中的抽象事物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人每天都要作很多抽象,产生大量的概念和判断。其中多数都是错误的或有问题的。人们会经常否定或修改自己已有的概念和判断。
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抽象事物的增长与婴儿是类似的。动物几乎没有抽象的概念和判断。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抽象的观念逐渐增长。每一代人都会把自己的很多观念传给后代,人与人之间有相互交流,这些都是广义遗传的过程。这样人类拥有的抽象事物的集合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序,并用文字、音像等符号记录下来,形成波普尔所说的世界3。客观唯心主义也是建立世界3的尝试,人类的认识过程需要这样的抽象和建构,客观唯心主义是这种建构的高级阶段,有进步意义,但这种进步意义是有限的。
近现代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理论有丰富的成果,但抽象的事物如何被认识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张祥龙说:“西方传统哲学二千多年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在打马虎眼。西方传统哲学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的无能,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发明了各种理论,好像这个问题得到了某种解决,甚至是完全解决,实际上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织了半天,最后nothing。皇帝在路上走的时候大家都嚷‘好美呀’,只有小孩子说他什么也没穿。”(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7.)
简单性是真理的重要标准,简单性标准就是奥卡姆的剃刀。从唯名论的角度来看,理念这个东西是多余的,可以用奥卡姆的剃刀把理念剃掉。
其实,柏拉图在创建理念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时候也是为了简单化。对一个客观事物,我们会有很多经验。对同一张桌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角度都可能是不同的图像,还会感受它的重量、质感、导电性、化学性质等很多属性。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我们会听到很多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关于同一个事物的这么多经验让认识变得很复杂。于是柏拉图想了一个办法让认识简单化,即否定所有经验的真实性,然后设想一个最理想的东西,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
这个办法在简单化方面似乎非常成功,但有两个问题。第一,理念是柏拉图创造的,别人不相信。这个问题好解决,可以把理念神圣化。第二个问题是,理念什么样?如果你说理念是这样或那样,描述一番,那么怎么证明你说的正确呢?一般的理念不能证明也就算了,但一些重要的理念必须证明,例如: 正义,法律,国家,上帝,真理等。如果两个人对理念作出不同的描述,那么听谁的呢?没有一个人能证明自己说的话。如果两个人的地位不同,可以用权力来推行他的话,但如果两个人地位相同,或地位低的人不肯服输,那么就只能用武力解决。于是真理就没有客观标准了,认识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另外,理念是否可变,如何变,如何得知,理念之间是否有派生关系等问题都很难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