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析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21 | 1892 次浏览 | 分享到:
1 认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性质
2 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
3 唯理论的“新装”
4 理念让问题复杂化
5 批判目的因

1 认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唯理论、唯实论)是哲学的一个主要流派。从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近现代的莱布尼茨、尼采和海德格尔等很多哲学家都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抽象的事物是真实的先验的存在,他们臆造了很多抽象的事物和理论,从柏拉图的理念到莱布尼茨的单子,从巴门尼德的存在到黑格尔的辩证运动,种类繁多,千奇百怪,而且都被说成是先验的,即不需要检验,一定是真实的。但这些千奇百怪的抽象事物不可能都是真实的,其中到底哪些真实?如何辨别?辨别真伪的方法和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客观唯心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客观唯心主义都是独断论,用康德的话说,它们的统治是专横的,“由于那时的立法还带有古代野蛮的残余,她的帝国就因内战的频仍,而逐渐变为完全无政府的状态。”([德]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而且这种无政府状态是独断论的必然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独断论,谁也没有先验的权威。要实现理论的统一,就必须彻底批判客观唯心主义。

近代哲学认识论的发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认识论的发展中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个初衷,很少有人认真地批判客观唯心主义,最重要的是没有认清客观唯心主义危害的本质。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有错误,但问题的性质完全不同,有些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容忍,有些是不可容忍的,完全违背科学精神的,不彻底澄清哲学就不可能发展。就像宗教哲学和经院哲学必须彻底抛弃一样,笛卡尔建立主观唯心主义之后,客观唯心主义就应该被彻底抛弃,它们的价值只是历史价值,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对现代哲学发展有重要的启发,但绝不允许复辟。客观唯心主义的很多具体理论成果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但它们的基本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而且是不可容忍的。认清客观唯心主义的本质是哲学本体论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现在客观唯心主义仍然势力强大,不仅很多大哲学家坚持客观唯心主义,而且很多主观唯心主义者(包括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等很多流派)和唯物主义者都经常不自觉地滑向客观唯心主义。人类哲学和认识论当中的大部分错误产生的原因都是把意识当成物质。

唯实论与唯名论相对。唯实论认为抽象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唯名论认为抽象的东西都不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东西都是人们头脑中的意识。唯名论的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客观世界只有具体的事物,没有抽象的事物。

另一方面,客观唯心主义对哲学发展也有很多积极的贡献。所有的科学理论都需要建构,哲学理论也需要建构。建构就是主观臆造,需要想象力。客观唯心主义建构了很多概念和理论,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失败的,但这种想象力很可贵。客观世界当中具体的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但我们所说的、所想的具体物质也是意识,是想象出来的。人们一开始很难看出这种意识的优越性,所以需要一个从客观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客观唯心主义作为这个发展过程的铺路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客观唯心主义既是唯物主义的铺路石,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铺路石。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意识当作本体,怀疑一切其他存在。古代哲学家也看到了意识的抽象性,感觉到意识的本体地位,但错误地把意识当成了外部的存在。自我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其他认识对象很难区分,这个错误在所难免,所以主观唯心主义出现之前必然要经历客观唯心主义的发展阶段。

客观唯心主义的各种具体理论也经常有启发意义。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于辩证逻辑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莱布尼茨的“单子说”对于系统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这就像一些儿童画,线条、色彩、比例都很幼稚荒唐,但有些地方会给人启发,在成人画里无法看到。因此,对于客观唯心主义不能完全否定,要在指出其意识本质之后,仔细分析其理论中的有价值成分。

同时需要注意,客观唯心主义者的理论并不都是客观唯心主义,他们往往是不彻底的。而且每一位哲学家的论著都包含多个领域和专题,其中很多不属于本体论。

下面对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主要错误和主要表现作一些概要的分析。

2 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

当我们观察客观事物以后,会产生一种相应的经验。然后我们会对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产生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与开始的那个经验不同了,在客观世界里可能已经找不到它的对应物了。而且人有很强的想象力,可以凭空想象和编造出很多东西。这些经过改造的经验和凭空编造的东西完全是意识世界的内容,是主观的,非客观的东西。观察客观世界产生的经验也是意识,与那些凭空编造的意识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因此人们往往无法分辨,经验是与客观事物对应的,于是人们会把纯主观的意识也当成与客观事物对应的意识。古人把人的灵魂当成独立于人的存在物,同时自然现象的人格化产生了神的意志,后来柏拉图又创造了理念,这些都是人的意识加工或编造的结果,但人们往往认为它们是与经验一样来自于客观世界。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产生的。

    当人看到很多桌子以后,会产生很多桌子的经验。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思维能力也是有限的,于是人提到桌子时,往往只考虑其中一张桌子,如果这样不会损害人的利益,那么人就用这一张桌子代表其它所有的桌子,这就是抽象。这个作为代表的桌子可能与过去见过的某张桌子相同,也可能经过了意识的加工,与任何一张桌子都不同。这种典型的桌子是纯粹的意识,没有客观对应物,但人会误以为有这样的对应物,这种被客观化了的意识称为理念

    柏拉图说,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理念,猫有猫的理念,狗有狗的理念,理念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是虚假的,我们看到的猫、狗都是对理念不完善的复制。但是,在猫、狗的理念背后还有深一层的理念,例如动物和物质,对于后面的理念来说,前面的理念又是虚假的,那么到底哪些理念是真实的呢?

  亚里士多德批评关于形式的理念时说:“用以证明形式存在的各个方法中没有一个足以令人信服。即使是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它的形式。总之,有关形式的各种论点,强化了形式而抹杀了事物的存在,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心事物的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张维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10.)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摇摆不定,没有彻底抛弃理念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英国的经验论者最彻底,认为所有的理念都是意识,但经验论没有被欧洲大陆的多数哲学家接受,例如海德格尔,他说的“解蔽”就是把理念变成现实。马克思说的客观规律也是理念。

3 唯理论的新装

如何解释人们认识一般和本质等这些抽象事物的过程一直是唯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柏拉图认为,可以靠回忆认识“一般”和“本质”。他说婴儿刚出生时,头脑中就有很多概念,长大以后会慢慢回想起这些概念。这显然是荒谬的。他出生之后科学家的发现在他出生时头脑中就有了吗?对此亚里士多德感到不安:如果“一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人一出生时就带有,靠回忆唤出,那就太神秘了。

人刚出生的时候,头脑中应该接近于一张白纸。然后开始获得各种经验,经验积累多了才能开始抽象。在抽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各种概念、判断等观念。观念积累多了,才能创造新的观念和改造旧的观念,进而创造自己的理论。不管是数学的概念,还是真善美的概念都是这样产生的。如果人头脑中的抽象观念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每个人的观念应该相同,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的观念差别巨大,而且每个人头脑中的观念与他的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神创造的,是人无法改变的,但人头脑中的抽象事物是可以随时改变的。人每天都要作很多抽象,产生大量的概念和判断。其中多数都是错误的或有问题的。人们会经常否定或修改自己已有的概念和判断。

动物进化到人的过程中,抽象事物的增长与婴儿是类似的。动物几乎没有抽象的概念和判断。在原始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抽象的观念逐渐增长。每一代人都会把自己的很多观念传给后代,人与人之间有相互交流,这些都是广义遗传的过程。这样人类拥有的抽象事物的集合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有序,并用文字、音像等符号记录下来,形成波普尔所说的世界3。客观唯心主义也是建立世界3的尝试,人类的认识过程需要这样的抽象和建构,客观唯心主义是这种建构的高级阶段,有进步意义,但这种进步意义是有限的。

近现代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理论有丰富的成果,但抽象的事物如何被认识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张祥龙说:西方传统哲学二千多年来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在打马虎眼。西方传统哲学在这个重要问题上的无能,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装’,大家讲得头头是道,发明了各种理论,好像这个问题得到了某种解决,甚至是完全解决,实际上不过是‘皇帝的新装’,织了半天,最后nothing。皇帝在路上走的时候大家都嚷‘好美呀’,只有小孩子说他什么也没穿。”(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7.)

4 理念让问题复杂化

简单性是真理的重要标准,简单性标准就是奥卡姆的剃刀。从唯名论的角度来看,理念这个东西是多余的,可以用奥卡姆的剃刀把理念剃掉。

其实,柏拉图在创建理念和客观唯心主义的时候也是为了简单化。对一个客观事物,我们会有很多经验。对同一张桌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角度都可能是不同的图像,还会感受它的重量、质感、导电性、化学性质等很多属性。对于不能直接观察的事物,我们会听到很多人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关于同一个事物的这么多经验让认识变得很复杂于是柏拉图想了一个办法让认识简单化,即否定所有经验的真实性,然后设想一个最理想的东西,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

这个办法在简单化方面似乎非常成功,但有两个问题。第一,理念是柏拉图创造的,别人不相信。这个问题好解决,可以把理念神圣化。第二个问题是,理念什么样?如果你说理念是这样或那样,描述一番,那么怎么证明你说的正确呢?一般的理念不能证明也就算了,但一些重要的理念必须证明,例如: 正义,法律,国家,上帝,真理等。如果两个人对理念作出不同的描述,那么听谁的呢?没有一个人能证明自己说的话。如果两个人的地位不同,可以用权力来推行他的话,但如果两个人地位相同,或地位低的人不肯服输,那么就只能用武力解决。于是真理就没有客观标准了,认识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另外,理念是否可变,如何变,如何得知,理念之间是否有派生关系等问题都很难解决。柏拉图本来想让问题简单化,结果适得其反

既然事实证明理念让认识复杂化了,那么奥卡姆的剃刀就不留情面了。尼采、海德格尔和很多哲学家不肯丢掉理念,他们不是没有认识到简单化原则,也不是没有认识到理念的危害,而是没找到出路,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认识的简单化。根本的出路就是把所有抽象的东西都当成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人的工具,都不是先验的存在。

其实客观具体的物质也是人臆造的,是一个逻辑结构,真实的具体物质我们不可能认识。那么为什么我一定要承认具体的物质存在,不承认抽象的理念和客观规律存在呢?因为抽象有程度差别,动物有小类和大类,所有的大类都属于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系统,这些是不同程度的抽象。规律也有不同的抽象程度,不可能所有程度的抽象都是客观的。如果我承认抽象事物是客观的存在,那么哪一种抽象是客观的呢?所以抽象的世界过于复杂,充满矛盾。唯一能实现简单化的方法是否定所有抽象的存在,都把它们当成意识。

5 批判目的因

哪里低,河水就往哪里流,它并不知道哪个方向有大海。物质的运动只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科学由这些简单的规则组成。宗教把人的意志当成上帝的意志,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目的当成物质的目的。目的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人或高级动物的头脑创造的,简单系统的行为没有目的,所有认为简单系统的行为具有目的性的认识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无法将目的因与质料因统一起来,最后只能请出上帝。

人制造一张桌子,人的头脑中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木料并不知道人想怎样折腾它。亚里士多德认为木料知道自己将来的样子,目的因藏在木料里面,海德格尔也说木料知道自己将来的样子。海德格尔把木料变成桌子的过程叫“解弊”。桌子成形之前,桌子的形状已经藏在木料里了,木匠的工作只是打开包装而已。由此推论,未来的世界也已经藏在今天的世界里了,我们的工作也只是打开包装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的命运早已注定,我们的创新和革命都是命运的体现。

  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就必须彻底批判目的论。只有高级动物和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其它任何物质及其运动都没有目的,包括植物和低级动物,它们的运动只遵循物理、化学和生物规律。任何物质系统的运动都是其功能的体现,任何功能都是由结构决定的。生命产生以后,死的东西变成了活的东西,似乎不遵循结构决定功能定理了,但只要我们揭开生命之谜,就会知道生物的所有运动仍然严格遵循结构决定功能定理。只有当我们不能认识复杂结构时,才需要目的因。在人造世界中,物质运动会体现人的意志,人的意志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过于复杂,我们至今无法认识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所以人的意识不能还原为结构,我们只能认为高级动物和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人类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也没有目的,所谓社会组织的目的其实都是其成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