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饱满的生活”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21 | 749 次浏览 | 分享到:

很多人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提出批评,其中有两个很老辣的“那托普问题”,胡塞尔也解决不了。第一个问题,反思会使生活经验不再活生生地被体验,而是被看着,这样现象学描述的东西就不是原本的流动之中的体验;第二,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是一种普遍化和抽象化,不存在直接的描述。

在海德格尔1919年讲课稿中,他说他解决了这些问题。他说你要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观看流动着的生命体验,能够理解它,还能够表达它,而且同时这个东西还在流动。这恰恰是胡塞尔所要追求的东西。海德格尔这里的思路是,人的生活经验是人的一切哲学思维、理论思维的唯一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是永远需要的,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哲学活动仅仅成为无源之水,成为一个叠床架屋的概念体系的话。生活体验里有一种“被推动着的趋向”,有一种牵引,有这个漩涡的结构。在哲学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据“饱满的生活本身”的“形式刻划”。(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团结出版社,2003:218-220.)

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的饱满性包含了异己性,这种异己性只能来自对物质的客观生活的体验。海德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走到了唯物主义,从对经验的体验、刻划走向经验的异己性,而且把人的生活经验当成人的一切哲学思维、理论思维的唯一出发点。当然海德格尔没有说饱满的生活是物质生活,他的这种思想是自发的唯物主义,不是自觉的唯物主义。

海德格尔的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被称为发生现象学。胡塞尔的发生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类似。海德格尔的解释学也是从生活体验出发的。什么是解释学?张祥龙说:“解释学的根就是实际生活经验,把这个实际生活经验,实际生活形势显示出来,就是解释学。”(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团结出版社,2003:224.)

任何物质的生活本身都是现在,而不是过去和将来。所有的过去都是我们对过去经验的记忆或根据经验对过去的推测,都不一定与真实的过去相同。过去都是意识,都不是物质。所有的将来都是我们对将来的推测,也都是意识,不是物质。这些推测是意识对物质的超越,是意识的创造性的体现。

定理:所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意识。

所有的现在也都是意识,但关于现在的意识的客观性比关于过去和将来大得多。海德格尔所说的生活体验主要不是当下的生活体验,而是对将来的生活体验,所以都是意识,例如对死亡的体验,对理想的体验。海德格尔把这些意识当成客观的存在,所以他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对意识的推动力包括物质的推动力和意识的推动力,不完全是主观臆造,完全的主观臆造一定不饱满。虽然意识有创造性,但必须与物质结合,对物质的超越必须接受异己的物质性改造。所以,海德格尔的“饱满的生活”既有物质性,又有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