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两个本原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6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0 | 1730 次浏览 | 分享到:

认识论转向之前,哲学家们关注两个本体,一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客观的具体事物,另一部分人认为本体是客观的道或理。客观的事物和道理都是客观的,与认识主体无关。认识论转向之后,增加了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主观的。这三个本体的理论互相敌对,水火不容。没有人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哲学停滞不前。

其实把它们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答案了。世界是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本体互相包含的对立统一,而客观的本体中又包括事物和道理。辩证二元主义完成了这种综合,所以辩证二元主义实现了哲学的又一次革命。

4.中国古代的二元论

中国古代的二元论者当中多数人都不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二元论,而是自称为合一论或不二论。包括僧肇的空有不二论、朱熹的理气不二论、老子的有无同出论,以及天人合一论等。

僧肇认为空与有、寂与用都是不二的,不应另立一个虚无的本体,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郭齐勇,2006:188-189.)僧肇认为不应该否定空与有当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对的,但说它们是一体的,就不对了。空寂的道很重要,不能当成虚假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现实该放在哪?于是就出现了把现实当作虚假的幻象的唯心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当然需要批判,现实是真实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否认现实的存在是睁眼说瞎话。但如果说现实是真实的,是本原,那么空寂的道也是本原吗?如果本原只能有一个,那么就必须抛弃道的真实性,这也不对。一般人都有一个成见,认为本原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但是道和现实都无法舍弃。所以僧肇的观点就很有意义了,是对辩证二元主义思想的原始表述。

老子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二元论,但老子也不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能说它们“同出”。僧肇批判了唯物和唯心的思想,老子没有批判唯物和唯心,在这一点上僧肇的思想更深刻。

朱熹说:“理不离气,气不离理。”朱熹认为,气是形成事物的形质之体的根源,形器实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而气之聚散的根据则是理。理在气中,理气一体浑成,理和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是此世界有差别相的统一者。浑成之理备于天地间万事万物。”“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郭齐勇,2006:271.)朱熹的理本论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一致,但朱熹对理与气的关系的研究比老子更深入了一步,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变为理气二元论,虽然他的二元论不够坚定和彻底。而且朱熹把理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了,这更增加了理的内涵和深度。

熊十力的《体用论》也提出不二论,认为物质与意识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即心物不二关系。

5.西方哲学的错误

5.1赫尔岑对二元论的偏见

在多数人心目中,二元论好像从来不是哲学的主流。有些哲学家的理论接近二元论,而不是彻底的二元论。有些持有二元论思想的哲学家并不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二元论。还有很多哲学家完全不接受二元论,对二元论持有很多偏见。

赫尔芩在《自然研究通信》中说:“曾经成为经院哲学的荣誉的二元论,最后必然要分裂成抽象的唯心主义和抽象的经验。二元论用它那把冷酷无情的小刀,把根本不可分开的东西,把种和不可分割的东西,生命和活的东西,思维和思想着的人切开了。结果,在二元论那里,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经验,都没有被留下,或者更糟,只留下了被当作现实的幽灵。不依据部门科学和经验的哲学是幽灵,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独立存在于哲学之外的经验,则是汇集,辞典,目录,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经验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

赫尔岑对于二元论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二元论可以分割,也可以综合。不分割就无法分析二者的关系,不“分”就不能“析”。在客观世界里不可分割的东西在主观世界里都可以分割。这种分割是理论分析的必然要求,分析之后才能综合,才能被理性灵活运用,得到多种有用的结论。那些一元论也在分割,只是它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然后,赫尔岑又说:“理智好比一部蓄电池,它或许根本不起作用,一旦起作用,就会不顾任何后果而把对象分解成两个对立面。”“其实,这个阶段只是作为过渡,作为一段必须经过的路程才有实际意义。”(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即二元分割这把冷酷的小刀作为过渡是有意义的,过渡之后就没有意义了。赫尔芩这样说也是错误的,分割之后的东西都可以留下,并在新的高度融合起来,成为更有序的认识成果。

5.2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说,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它的物都根据‘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海德格尔,1996:882),“存在者之存在是从作为设定之确定性的‘我在’那里得到规定的”(海德格尔,1996:881)。

海德格尔说的不对。准确地说,不是其他的物根据“我”而得到规定。其他的物本身没有变,得到规定的是我这个主体头脑中的物,也就是物质2。它不是那个物质1本身,物质2是另一个物。这个物是有价值的,那个物质1本身没有价值。物质1没有得到规定,而是被架空了。

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形而上学把“自我”和“主体”实体化的做法完全建立在“存在论”根基之被遗忘的基础上:“笛卡尔发现‘我思故我在’,就认为已为哲学找到了一个新的可靠的基点。但是他在这个‘激进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就是这个能思之物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1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