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在”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的实践能改天换地,而人的实践受决策支配,一切理论都应该为决策服务。决策的最终标准是价值标准,不是真理标准。决策之前一般都要提出若干个方案,我如果最终选择这个方案而不选择那个方案,是因为我认为这个方案能带来更大的价值。“我”之所以能成为别具一格的主体,是因为我能决定谁有价值,谁没有价值。这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是主体的情感和利益。物质2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存在于主体的头脑中。
但是,海德格尔不这样看。海德格尔认为,根本就没有近代认识论哲学所悬设的实体的孤立自我主体,而只有与世界浑然一体的生存性“此在”,不是“我思”决定“我在”,相反,“我思”反而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主体形而上学把我思主体视为“现成的实体”,完全遗漏了此在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1987:30)如果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是客观世界,那么他是正确的。如果他所说的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是理性或理念的存在,那么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想是哲学的一场大倒退,完全否定了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哲学革命。而且持这种错误思想的还不只海德格尔一个人。
在结构主义看来,笛卡尔、康德、费希特等人把主体当成“第一实体”,完全建立在对语言内在结构无知的基础上,究其实际,“自我”不过是语言结构的功能和产物,因此,“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今它只是自以为如此,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布洛克曼,1986:24);更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罗蒂、福柯、德里达、李奥塔德等人更是把实体化的“我思主体”视为“形而上学的幻觉”,“假如返回的发现确是哲学的终结,那么,人之终结就是哲学之开端。在我们今天,我们只有在由人的消失所产生的空档内才能思考”(福柯,2001:446)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本原,或者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两个本原。如果有人想否定主体意识的本原地位,都必然陷入谬误。太极进化主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也反对完全抹杀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价值。
太极进化主义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有三个核心概念:利益、价值和实践。只有以这三个概念为核心才能把人格放在客观世界的外面。任何哲学如果不以这三个概念为基础都不可能有透彻的理解和完善的理论。
另外,任何主观唯心主义理论都必须面对如何让主观认识客观化的问题,即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可以是主观的,有用就是真理,即能增进人的利益的认识就是真理。但要想增进人的利益,认识必须客观化,不能随意。也就是说必须否定一些眼前利益,才能增进长远利益。操心的内容就包括很多否定自我利益的内容。因为畏惧死亡,所以必须畏惧客观世界的存在。
阿多诺批评海德格尔玩弄这些哲学行话,阿多诺认为这些哲学行话没有价值,人们的现实生活才有价值。阿多诺的批评有合理之处,但他不知道这些行话是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海德格尔的缺点不是玩弄行话,而是对这些行话的理解不到家。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语言论转向是哲学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并且还把语言论说成是“元哲学”、“元研究”或“哲学的哲学”等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所谓“元哲学”、“元研究”或“哲学的哲学”等等称呼指的都是本体,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语言是新的本体。其实语言论的研究只能证明人的意识是本体,而不会找到新的本体。所以语言论转向不是哲学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而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这个延续只延续了主观的主体,没有把三个本体综合起来,所以不能说这次转向是哲学的一次革命。
分析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摒弃了近代认识论问题及其理论预设——主客体对立。分析哲学家认为,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能够获得知识,而是如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条件、工具、语言与逻辑更加精确与可靠。因此,他们特别关心达到语言意义的明确性的方法,达到真理的可靠的探究方法的特点,做出正确有效的论证的条件和逻辑。
但达到真理的方法问题不属于本体论,而应该属于方法论。分析哲学想用方法论代替本体论,或架空本体论,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本体论。本体论不研究认识方法的问题,本体论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整体的世界观,整体的世界观就是对世界最完整、最抽象的认识。认识论也主要不是研究认识方法,而是确立一个新的本体,认识论本质上是本体论的一部分。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包括最抽象的世界观和最抽象的认识论、伦理学等理论。但不包括最抽象的方法论。方法论包括数学、几何、逻辑学和系统论,这些学科都不属于哲学。有些学科曾属于哲学,后来分离出去了,有些现在还属于哲学,将来一定会分出去。本体论永远不会从哲学当中分离出去,它永远是哲学的核心内容。
另外,哲学要用科学的语言,不要随便使用艺术语言,不要让人看不懂,让人瞎猜或产生误解。所以哲学必须科学化,不能因为哲学中有内心生活之修养而反对科学化。但科学化不是实证化,直觉与科学不矛盾。而且也不能以科学化的名义用方法论取代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