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两个本原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6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0 | 1727 次浏览 | 分享到:

1.本原不是来源

1.1什么是本原

看问题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A?因为有B;为什么有B?因为有C;为什么有C?因为有D……追根溯源,刨根问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本原。例如,伏羲八卦是一种二进制数列。创建八卦的基本规则就是冯二进一,这是所有这些卦象的逻辑来原,也就是本原。由这个本原可以推出所有的卦象。欧几里德用几条公理推论出整个欧式几何学,这些公理就是整个几何学的本原。我们研究科学和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一个问题的产生往往有很多原因,有些是表面原因,有些是根本原因。所谓本原就是产生所有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本原不一定在时间上最早发生,但应该在逻辑关系上位于最前面。

本原、存在和世界是最抽象的概念,在它们下面是第二级抽象的概念,再下面是第三级抽象的概念。然后再往下,越来越具体,直到最具体的事物。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里的生不是生育,而是逻辑演绎的过程。世界、存在和本原是第一级的概念。第二级的概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及其辩证统一关系。第三级概念,在客观世界里是事、物、道、理和关系,在主观世界里是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

古希腊哲学家都错把本原当成世界的来源,本原是对一切存在的抽象,是最大的类。如果说本原是指来源的话,那么本原也不应该是指世界的来源,而应该指事物的各种属性,还有各种结论和决策的来源。哲学家想找到推导出一切决策和结论的最大的大前提,这个大前提就是本原。这种推导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本原是一切决策和结论的逻辑来源。而世界的来源是具体的物质变化的来源,是一个物理学问题,不是逻辑来源。逻辑推导是在主观世界中进行的,世界的物理变化是在客观世界中进行的。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谢德民说哲学要寻找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物质和意识是世界的本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本原。物质就是指一切客观存在,包括所有的要素、所有的结构和所有的过程。所以不存在什么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如果说存在要素本原、结构本原和过程本原的话,那么物质的其他方面也都有本原,例如色彩本原,声音本原,几何本原等等。这样说就等于取消了本原。

1.2宇宙大爆炸不是本原

现在科学家认为宇宙来自于一场大爆炸,大爆炸是宇宙的来源。这个来源不是世界的本原。我们应该追问为什么说宇宙大爆炸是世界的来源,得到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什么?哈勃发现遥远的星系存在明显的红移现象,由此总结出哈勃定律,进而推理出宇宙来自于大爆炸的结论。宇宙大爆炸是这些逻辑推理的结论,而不是这些逻辑推理的前提。本原应该是所有逻辑推理的大前提,所以宇宙大爆炸不是世界的本原。宇宙大爆炸只是时间上在先,而不是逻辑上在先。

我们都没见过宇宙大爆炸,所以这个来源是我们的想象,而不是直接经验,更无法轻易断定它是不是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原则是要求用直接经验检验真理,而不能用间接经验或理论推导的结论来检验真理。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把我们没见过的东西当成本原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1.3还原不一定是推向过去

我们每天都要用三段论做很多推理。例如,每个生物都是复杂系统,麻雀是生物,所以麻雀是复杂系统。这里,“麻雀是生物”是小前提。要得到这个小前提就要进行归类,归类就是还原。例如,所有的麻雀都是鸟,所有的鸟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系统,等等我们每天都要使用三段论,所以每天都需要进行各种归类还原。这些还原的过程都是不断抽象的过程,也就是寻找逻辑来源的过程。各种还原一直往前进行,进行到终点时,就得到了本原。

这个过程不是从现在到过去,推演到历史的起点,本原在那个起点上,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不仅所有现在的麻雀是鸟,过去的麻雀也是鸟,任何时候麻雀都是鸟。在抽象的过程中,被抽象的具体事物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存在。本原的原不是三点水的源,而是原因的原,还原的原。

因为本原是不断还原得到的,是指最大的类,分类的依据是事物的共性。找到所有事物的共性才能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本原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抽象理解,关于本原的学说就是形而上的世界观。

所有的鸟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系统,所有的系统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还原的过程终结于物质和意识的循环,所以说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而且也只有这两个本原。从其他事物开始的还原最终也都会进入物质与意识的循环。例如,所有的人都是生物,所有的生物都是物质,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物质与意识的这种循环就是这两个本原的辩证统一。

因为要找到本原就需要不停地还原,还原到最后发现所有的物质都是意识,所有的意识都是物质。于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就争论不休,谁都说服不了谁。过去的哲学就在这个问题上停下来,再也走不动了。

《梦溪笔谈》里讲了一个故事。赵匡胤有一次问赵普:天下何物最大?赵普说:天下道理最大。赵匡胤频频称赞。本原是一种道理,古代哲学家认为本原比世界大。老子认为道先天地生。

我们看不到客观世界当中的类,只能看到客观世界当中具体的事物。所有的共性,所有的类,所有的抽象事物都存在于主观世界之中。因为本原是所有事物的共性,所以本原在意识当中。

2.两个本原的理由

2.1一切事物的特征

我们每天的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是寻找共性。在很多领域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其中的共性都是意识。研究经济发现经济决策的动机都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研究军事发现取胜的关键是战斗意志;研究伦理、艺术、宗教发现它们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甚至连科学这种最需要排除主观性的学科当中都发现意识的影响。所以得出结论:意识是所有事物的共性,所有事物的共性就是本原。

哲学的目的是找到本原,古代哲学家相信从本原可以推导出一切事物的特性。如果意识是本原,那么只要知道了意识的特性,就可以知道一切事物的特性了。

2节的定理指出,所有客观事物都有主观性。但主观性有很多种,不是每个客观事物都具有所有的主观性。例如,人的情感是人的主观性,客观事物没有情感。但客观事物具有或然性,或然性即概率。上帝不掷骰子,或然性不是客观性,客观事物没有或然性。意识有或然性,所以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物质没有或然性,如果物质是唯一的本原,那么一切事物都没有或然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有或然性,核战争是否会爆发有或然性,就连已经发生,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的事情都有或然性,例如某个嫌犯是否为真的原凶有或然性,中国的GDP是否已经超过美国也有或然性。既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或然性,都具有意识的特征,所以意识是本原。

把人的意识看做本原,是不是把人的意识的地位提前了,抬高了?不是的。因为哲学的目的就是寻找演绎推理的大前提,所以哲学就应该从意识开始。虽然意识是物质世界运动一百多亿年以后才有的,但演绎只能从有了意识之后开始,那一百多亿年都是认识的结果。意识到世界的这个思维过程是客观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于是认为世界在前,意识在后。哲学家先看自己,是意识在前,世界在后。意识创造了世界之后,再从世界开始创造人和人的意识。

2.2跳出两难格局

主观唯心主义把客观世界当成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但他们走入极端了,完全否定客观世界的存在。过犹不及,他们的错误是没有把握住分寸。过去的多数哲学家要么完全否定唯心主义,要么完全支持唯心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的。他们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能在唯物与唯心当中二选一。辩证二元主义发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于是能够最终跳出这个藩篱,开创新的境界。

科学家和唯物主义者总想在客观物质世界里寻找本原,但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本原不仅在客观世界里,也在主观世界里。同时,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主观世界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在主观世界里,而是在客观世界里。只有把物质和意识同时当成本原,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才是正确的。

2.3主观性不是客观性的一部分

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矛盾。例如,主体与他人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抽象与具体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可以概括成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或者说是意识与物质的矛盾。由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能够衍生出以上这些矛盾,所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你可以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但你不能说主体是他人的一部分,公平是效率的一部分,抽象是具体的一部分。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哲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那些最抽象的问题的研究,得到普遍适用的结论。说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这种结论没有普遍意义。这不能证明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不能因为意识是物质的一部分,就认为只有物质是本原,意识不是本原。只有辩证二元主义能概括这些矛盾,因为这些矛盾都是互相决定的,所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是互相决定的。

3.历史性的转向

古代哲学只有本体论,没有认识论,形而上学就是本体论。从王阳明和笛卡尔开始,哲学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向,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把本体论问题归结为认识论问题。你说这个是本体,那个是本体,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怎么证明自己的结论?笛卡尔宣布所有离开了我思的旧哲学都是独断论,只有我思是所有哲学理论的基础。

其实,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不是不研究本体,而是找到了另一个本体,即人的意识本身作为主体是一个真正的本体。研究认识论之后,休谟和康德发现我们没法证明谁是本体,我们找不到证明本体的客观依据。于是王阳明和贝克莱就说我的心是本体,原来说的客观世界的本体不存在。整个世界都是我思,整个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都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王阳明说:“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所以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不是只研究认识论,而是本体论的一次革命。可以说认识论是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的一部分。但是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不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产物,所以对于这些哲学来说,认识论不是本体论的一部分,只是本体论的辅助工具。

太极进化主义继承了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承认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但同时强调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承认意识的异己性,意识的异己性只能来自于客观世界。这样就把主观唯心主义从一个荒唐偏执的理论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完善的理论。

认识论转向之前,哲学家们关注两个本体,一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本体是客观的具体事物,另一部分人认为本体是客观的道或理。客观的事物和道理都是客观的,与认识主体无关。认识论转向之后,增加了一个本体,这个本体是主观的。这三个本体的理论互相敌对,水火不容。没有人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哲学停滞不前。

其实把它们综合起来就是正确答案了。世界是主观和客观的两个本体互相包含的对立统一,而客观的本体中又包括事物和道理。辩证二元主义完成了这种综合,所以辩证二元主义实现了哲学的又一次革命。

4.中国古代的二元论

中国古代的二元论者当中多数人都不承认自己的理论是二元论,而是自称为合一论或不二论。包括僧肇的空有不二论、朱熹的理气不二论、老子的有无同出论,以及天人合一论等。

僧肇认为空与有、寂与用都是不二的,不应另立一个虚无的本体,然后再说万物是虚假的。(郭齐勇,2006:188-189.)僧肇认为不应该否定空与有当中的任何一个,这是对的,但说它们是一体的,就不对了。空寂的道很重要,不能当成虚假的,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现实该放在哪?于是就出现了把现实当作虚假的幻象的唯心主义理论。这种理论当然需要批判,现实是真实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否认现实的存在是睁眼说瞎话。但如果说现实是真实的,是本原,那么空寂的道也是本原吗?如果本原只能有一个,那么就必须抛弃道的真实性,这也不对。一般人都有一个成见,认为本原只能有一个,不可能有两个。但是道和现实都无法舍弃。所以僧肇的观点就很有意义了,是对辩证二元主义思想的原始表述。

老子说:有和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思想也可以称为二元论,但老子也不懂得它们的辩证统一关系,只能说它们“同出”。僧肇批判了唯物和唯心的思想,老子没有批判唯物和唯心,在这一点上僧肇的思想更深刻。

朱熹说:“理不离气,气不离理。”朱熹认为,气是形成事物的形质之体的根源,形器实质的存亡生灭,都是气的聚散;而气之聚散的根据则是理。理在气中,理气一体浑成,理和气是构成世界的两大根据。理是此世界有差别相的统一者。浑成之理备于天地间万事万物。”“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郭齐勇,2006:271.)朱熹的理本论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的思想一致,但朱熹对理与气的关系的研究比老子更深入了一步,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变为理气二元论,虽然他的二元论不够坚定和彻底。而且朱熹把理与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了,这更增加了理的内涵和深度。

熊十力的《体用论》也提出不二论,认为物质与意识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即心物不二关系。

5.西方哲学的错误

5.1赫尔岑对二元论的偏见

在多数人心目中,二元论好像从来不是哲学的主流。有些哲学家的理论接近二元论,而不是彻底的二元论。有些持有二元论思想的哲学家并不把自己的理论称为二元论。还有很多哲学家完全不接受二元论,对二元论持有很多偏见。

赫尔芩在《自然研究通信》中说:“曾经成为经院哲学的荣誉的二元论,最后必然要分裂成抽象的唯心主义和抽象的经验。二元论用它那把冷酷无情的小刀,把根本不可分开的东西,把种和不可分割的东西,生命和活的东西,思维和思想着的人切开了。结果,在二元论那里,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经验,都没有被留下,或者更糟,只留下了被当作现实的幽灵。不依据部门科学和经验的哲学是幽灵,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独立存在于哲学之外的经验,则是汇集,辞典,目录,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经验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

赫尔岑对于二元论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二元论可以分割,也可以综合。不分割就无法分析二者的关系,不“分”就不能“析”。在客观世界里不可分割的东西在主观世界里都可以分割。这种分割是理论分析的必然要求,分析之后才能综合,才能被理性灵活运用,得到多种有用的结论。那些一元论也在分割,只是它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然后,赫尔岑又说:“理智好比一部蓄电池,它或许根本不起作用,一旦起作用,就会不顾任何后果而把对象分解成两个对立面。”“其实,这个阶段只是作为过渡,作为一段必须经过的路程才有实际意义。”(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1982:513)即二元分割这把冷酷的小刀作为过渡是有意义的,过渡之后就没有意义了。赫尔芩这样说也是错误的,分割之后的东西都可以留下,并在新的高度融合起来,成为更有序的认识成果。

5.2海德格尔和后现代主义

海德格尔说,自笛卡尔以来,“‘我’成了别具一格的主体,其它的物都根据‘我’这个主体才作为其本身而得到规定”(海德格尔,1996:882),“存在者之存在是从作为设定之确定性的‘我在’那里得到规定的”(海德格尔,1996:881)。

海德格尔说的不对。准确地说,不是其他的物根据“我”而得到规定。其他的物本身没有变,得到规定的是我这个主体头脑中的物,也就是物质2。它不是那个物质1本身,物质2是另一个物。这个物是有价值的,那个物质1本身没有价值。物质1没有得到规定,而是被架空了。

在海德格尔看来,主体形而上学把“自我”和“主体”实体化的做法完全建立在“存在论”根基之被遗忘的基础上:“笛卡尔发现‘我思故我在’,就认为已为哲学找到了一个新的可靠的基点。但是他在这个‘激进的’开端处没有规定清楚的就是这个能思之物的存在方式,说得更准确些,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1987:31)

那么“我在”的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的实践能改天换地,而人的实践受决策支配,一切理论都应该为决策服务。决策的最终标准是价值标准,不是真理标准。决策之前一般都要提出若干个方案,我如果最终选择这个方案而不选择那个方案,是因为我认为这个方案能带来更大的价值。“我”之所以能成为别具一格的主体,是因为我能决定谁有价值,谁没有价值。这就是“我在”的存在的意义。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是主体的情感和利益。物质2之所以有价值,因为它存在于主体的头脑中。

但是,海德格尔不这样看。海德格尔认为,根本就没有近代认识论哲学所悬设的实体的孤立自我主体,而只有与世界浑然一体的生存性“此在”,不是“我思”决定“我在”,相反,“我思”反而是“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主体形而上学把我思主体视为“现成的实体”,完全遗漏了此在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海德格尔,1987:30)如果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是客观世界,那么他是正确的。如果他所说的本源性的存在方式是理性或理念的存在,那么海德格尔的这种思想是哲学的一场大倒退,完全否定了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哲学革命。而且持这种错误思想的还不只海德格尔一个人。

在结构主义看来,笛卡尔、康德、费希特等人把主体当成“第一实体”,完全建立在对语言内在结构无知的基础上,究其实际,“自我”不过是语言结构的功能和产物,因此,“我,主体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至今它只是自以为如此,这样一个中心,根本不存在”(布洛克曼,1986:24);更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如罗蒂、福柯、德里达、李奥塔德等人更是把实体化的“我思主体”视为“形而上学的幻觉”,“假如返回的发现确是哲学的终结,那么,人之终结就是哲学之开端。在我们今天,我们只有在由人的消失所产生的空档内才能思考”(福柯,2001:446)

太极进化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本原,或者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两个本原。如果有人想否定主体意识的本原地位,都必然陷入谬误。太极进化主义反对主观唯心主义,也反对完全抹杀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价值。

太极进化主义是彻底的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有三个核心概念:利益、价值和实践。只有以这三个概念为核心才能把人格放在客观世界的外面。任何哲学如果不以这三个概念为基础都不可能有透彻的理解和完善的理论。

另外,任何主观唯心主义理论都必须面对如何让主观认识客观化的问题,即真理标准问题。真理标准可以是主观的,有用就是真理,即能增进人的利益的认识就是真理。但要想增进人的利益,认识必须客观化,不能随意。也就是说必须否定一些眼前利益,才能增进长远利益。操心的内容就包括很多否定自我利益的内容。因为畏惧死亡,所以必须畏惧客观世界的存在。

阿多诺批评海德格尔玩弄这些哲学行话,阿多诺认为这些哲学行话没有价值,人们的现实生活才有价值。阿多诺的批评有合理之处,但他不知道这些行话是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海德格尔的缺点不是玩弄行话,而是对这些行话的理解不到家。

5.3语言学转向

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语言论转向是哲学史发展的第三阶段”,即“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并且还把语言论说成是“元哲学”、“元研究”或“哲学的哲学”等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所谓“元哲学”、“元研究”或“哲学的哲学”等等称呼指的都是本体,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语言是新的本体。其实语言论的研究只能证明人的意识是本体,而不会找到新的本体。所以语言论转向不是哲学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而是第二个阶段的延续。这个延续只延续了主观的主体,没有把三个本体综合起来,所以不能说这次转向是哲学的一次革命。

分析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基本上摒弃了近代认识论问题及其理论预设——主客体对立。分析哲学家认为,问题不是我们是否能够获得知识,而是如何使我们获取知识的条件、工具、语言与逻辑更加精确与可靠。因此,他们特别关心达到语言意义的明确性的方法,达到真理的可靠的探究方法的特点,做出正确有效的论证的条件和逻辑。

但达到真理的方法问题不属于本体论,而应该属于方法论。分析哲学想用方法论代替本体论,或架空本体论,说明他们根本不懂什么叫本体论。本体论不研究认识方法的问题,本体论要做的是提供一个整体的世界观,整体的世界观就是对世界最完整、最抽象的认识。认识论也主要不是研究认识方法,而是确立一个新的本体,认识论本质上是本体论的一部分。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包括最抽象的世界观和最抽象的认识论、伦理学等理论。但不包括最抽象的方法论。方法论包括数学、几何、逻辑学和系统论,这些学科都不属于哲学。有些学科曾属于哲学,后来分离出去了,有些现在还属于哲学,将来一定会分出去。本体论永远不会从哲学当中分离出去,它永远是哲学的核心内容。

另外,哲学要用科学的语言,不要随便使用艺术语言,不要让人看不懂,让人瞎猜或产生误解。所以哲学必须科学化,不能因为哲学中有内心生活之修养而反对科学化。但科学化不是实证化,直觉与科学不矛盾。而且也不能以科学化的名义用方法论取代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