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所谓“研究”就是你去看、去想,如果你没看到、没想到,你就不可能研究。所以科学家只能研究客观世界2,不可能研究客观世界1,而客观世界2只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超出主观世界之外。就像孙悟空一样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因为如来佛在手上写了四个字:“主观世界”。所以科学所描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科学永远不能代替哲学。
客观世界1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一旦你试图描述它的时候,它一定马上变成客观世界2,而不再是客观世界1了。
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哲学家除了看世界之外,还知道看自己。知道对世界的认识中包括主观因素,知道意识是本原。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难?”他答道:“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就镌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柱子上。科学家所描述的世界只是表层世界,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图景才是世界的深层结构。
我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客观世界也是我的一部分。因为世界在我眼中,世界在我心中。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郭齐勇,2006:294.)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郭齐勇,2006:312)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2009:25-27.)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才是那个完整的世界,我就是上帝。这里说的“我”是指每一个主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柏拉图提出的问题。科学家们以为他们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回答不了。为什么回答不了?因为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也无法理解辩证逻辑。所以当他们遇到量子力学和其他学科的一些悖论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他们的世界观容易被颠覆。只有哲学能消除这种迷茫,为科学提供基础。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非常奇特,虽然前面作了细致的论述,恐怕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实不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也难以理解。所以哲学本体论始终步履蹒跚,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老子早就说过:“反者道之用”,但老子又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他不认为道与其相反的具体事物有相同的地位。朱熹对于理在先还是气在先的问题反复纠结,他也不认为理与气这两个相反的本体地位相同。海德格尔一会说此在相对于其他存在享有优先地位,一会儿又说大在决定一切存在。马克思一方面认为人的需要决定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崇尚辩证法,但又都不肯把辩证法用在对本原的解释上。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反复斗争,谁都不肯包容对方。可见,承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何其不易,迈出这一步何等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这是人类哲学史的一大步,是哲学的一场革命。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详细论证了为什么彻底的唯物主义必然走向唯心主义,同时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必然走向唯物主义。
我们研究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感觉器官和大脑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为什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呢?因为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有一本书叫《BBC动物眼中的世界》,描述了动物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世界的不同。其实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不要总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就是我自己看到的世界。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看到的世界为依据进行思考和决策。
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世界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如果他们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红色的,就会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是由红色的元素组成的,他们不会想到红色来自自己佩戴的眼镜。哲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康德,2000:17.)康德主张空间和时间绝非经验的表象,而是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这种表象的来源只能是人类认识能力本身,属于人的本性。先天的基本标志是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来自于人类共有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时间空间和其中的个别对象是感性直观的对象,知性的表象就不同了,它们不是一个一个单独个别的表象,而是一般性的内容。那么知性的表象为什么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得不使用抽象的认识方法,这种抽象的认识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一副有色眼镜。
一只鸡加一条狗等于什么?是等于两只鸡还是等于两条狗呢?显然都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二,因为我们在做这种运算的时候首先进行了抽象。我们所说的一是什么?是对一只鸡、一条狗、一个人、一个地球等所有事物的抽象。科学研究离不开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的前提是抽象,所以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抽象。抽象的过程在主观世界里进行,客观世界里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事物。在具体的客观世界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永远不等于一。在抽象的主观世界中,一可以等于一。所以科学研究永远跳不出主观世界。
黑格尔认为,抽象的同一观把同一和差别对立起来,把同一看作只是形式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