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观世界里有日月星辰、桌椅板凳,有人类社会、人的大脑,还有大脑的运动以及大脑运动产生的意识。人的意识产生了主观世界,主观世界里有我看到和想到的东西。我看到桌椅板凳,我看到人和人的各种行为,我看到日月星辰,我想到宇宙大爆炸,我想到光的波粒二相性等等。这些东西构成了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2,真正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1。
图2 两个世界的辩证关系
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而是由我们的经验、观念和理论构成的,是一个人造的客观世界。例如,我们想到石头的时候,就会想到它的圆形或不太规则的形状,想到它很坚硬,想到它的颜色是白的或灰色的等等。这些形状、硬度、颜色都是我们对于某个事物的感觉经验,坚、白等感觉经验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物体。这个由感觉经验组成的物体与真实的物体往往不同,真实的石头内部有复杂的成分和结构,这些客观的内容比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多得多。所以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其实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世界2,而不是客观世界1。
客观世界2在主观世界里面,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主观世界又在客观世界1里面,是客观世界1的真子集,因为主观世界的内容都是人的意识,而意识是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是客观世界1的一部分。人的经验具有异己性,只有承认客观世界在我们之外才能实现认识的逻辑统一。
下面我们再看这个客观世界1。客观世界1真的是客观的吗?我们这里说的客观世界1也是我们所想到的,如果我没有想到它我就不可能说。既然我现在想到说到客观世界1,那么客观世界1也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本质上也是客观世界2。也就是说,在客观世界1的外面还有一个主观世界,在这个主观世界外面还有客观世界。
依此类推,层层嵌套,无限循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这种关系属于辩证统一关系,或者说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这种辩证统一关系。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观,是哲学的形而上学应该向大众展示的最根本的总体世界观。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认为世界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组成,它们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
下面这个图片里的这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图片,这个图片里有一个人,就是她自己,图片里的她又拿着同一个图片,图片中还有更小的图片,依此类推,无限循环。在照镜子的时候也有这种现象,两个镜子相对放置,可以看到镜子之间无限反射,镜子里有无数个镜子。这叫德罗斯特效应(Droste effect),是递归的一种视觉形式。
图3 德罗斯特效应
辩证逻辑不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但又是很多事物的共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逻辑关系。德罗斯特效应、克莱因瓶和莫比乌斯带等现象都提供了辩证统一关系的直观形象。莫比乌斯带的上下两个面是相通的,克莱因瓶的内部与外部是相通的。小时候,我们都听大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头儿讲故事。讲的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头儿讲故事。这个故事可以永远不停地讲下去。
图4 克莱因瓶,莫比乌斯带,太极阴阳图
太极阴阳图中,阴是黑色的鱼,阳是白色的鱼。白鱼的眼睛是黑色的,黑鱼的眼睛是白色的。白鱼的黑眼睛其实就是黑鱼,所以黑眼睛里有白眼睛,白眼睛里还有黑眼睛。两条鱼首尾相接可以代表相互转化,互相包含的关系。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2.1节对于物质和意识是这样定义的:物质就是所有具体的存在,意识就是所有抽象的存在。这两个定义不准确,需要修改。不能说物质都是具体的。物质就是客观世界,包括事、物、道、理和关系。事和物是具体的,道和理是抽象的,关系当中有些是具体的,有些是抽象的。意识就是主观世界,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可以说思想产品都是抽象的,但不能说所有的心、性、情、意都是抽象的。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1章1.3.3节提出一个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定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相互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也决定意识。这个定理可以换成如下更准确的表述方式。
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定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相互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主观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客观世界包括事、物、道、理和关系,主观世界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
辩证统一关系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意识到这种关系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但是到底有什么意义,一直没有人能说清楚,这种辩证的世界观没有成为哲学的形而上学向大众展示的最根本的总体世界观。中国的太极阴阳的思想与这种世界观近似,但没有说阴和阳分别代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科学当中的天文学、物理学、广义进化论等学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世界观,但科学只描述客观世界。哲学与科学不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所以只有哲学能提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图景,科学所描述的客观世界只是这个图景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家所研究的世界是他们所看到、所想到的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2。所谓“研究”就是你去看、去想,如果你没看到、没想到,你就不可能研究。所以科学家只能研究客观世界2,不可能研究客观世界1,而客观世界2只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超出主观世界之外。就像孙悟空一样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因为如来佛在手上写了四个字:“主观世界”。所以科学所描述的世界是不完整的,科学永远不能代替哲学。
客观世界1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一旦你试图描述它的时候,它一定马上变成客观世界2,而不再是客观世界1了。
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哲学家除了看世界之外,还知道看自己。知道对世界的认识中包括主观因素,知道意识是本原。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难?”他答道:“认识你自己。”这句话就镌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柱子上。科学家所描述的世界只是表层世界,辩证二元主义的世界图景才是世界的深层结构。
我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同时客观世界也是我的一部分。因为世界在我眼中,世界在我心中。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郭齐勇,2006:294.)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郭齐勇,2006:312)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2009:25-27.)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才是那个完整的世界,我就是上帝。这里说的“我”是指每一个主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柏拉图提出的问题。科学家们以为他们早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他们回答不了。为什么回答不了?因为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也无法理解辩证逻辑。所以当他们遇到量子力学和其他学科的一些悖论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他们的世界观容易被颠覆。只有哲学能消除这种迷茫,为科学提供基础。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非常奇特,虽然前面作了细致的论述,恐怕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其实不仅是一般人难以理解,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也难以理解。所以哲学本体论始终步履蹒跚,难以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老子早就说过:“反者道之用”,但老子又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他不认为道与其相反的具体事物有相同的地位。朱熹对于理在先还是气在先的问题反复纠结,他也不认为理与气这两个相反的本体地位相同。海德格尔一会说此在相对于其他存在享有优先地位,一会儿又说大在决定一切存在。马克思一方面认为人的需要决定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崇尚辩证法,但又都不肯把辩证法用在对本原的解释上。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反复斗争,谁都不肯包容对方。可见,承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何其不易,迈出这一步何等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迈出这一步。这是人类哲学史的一大步,是哲学的一场革命。
《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详细论证了为什么彻底的唯物主义必然走向唯心主义,同时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必然走向唯物主义。
我们研究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必须依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感觉器官和大脑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为什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辩证统一的呢?因为我们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有一本书叫《BBC动物眼中的世界》,描述了动物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眼中世界的不同。其实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同,不要总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就是我自己看到的世界。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看到的世界为依据进行思考和决策。
科学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看世界的时候戴着有色眼镜,如果他们看到所有的东西都是红色的,就会认为客观世界的物质是由红色的元素组成的,他们不会想到红色来自自己佩戴的眼镜。哲学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我们的认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认识。(康德,2000:17.)康德主张空间和时间绝非经验的表象,而是具有必然性的先天表象,这种表象的来源只能是人类认识能力本身,属于人的本性。先天的基本标志是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种必然性和普遍性来自于人类共有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时间空间和其中的个别对象是感性直观的对象,知性的表象就不同了,它们不是一个一个单独个别的表象,而是一般性的内容。那么知性的表象为什么一定要符合我们的认识呢?主要原因是我们不得不使用抽象的认识方法,这种抽象的认识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一副有色眼镜。
一只鸡加一条狗等于什么?是等于两只鸡还是等于两条狗呢?显然都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一加一等于二,因为我们在做这种运算的时候首先进行了抽象。我们所说的一是什么?是对一只鸡、一条狗、一个人、一个地球等所有事物的抽象。科学研究离不开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的前提是抽象,所以科学研究永远离不开抽象。抽象的过程在主观世界里进行,客观世界里的事物都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事物。在具体的客观世界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永远不等于一。在抽象的主观世界中,一可以等于一。所以科学研究永远跳不出主观世界。
黑格尔认为,抽象的同一观把同一和差别对立起来,把同一看作只是形式的,如a是a,a不能同时是a又是非a。这种同一观是片面孤立的分析方法,是笨拙可笑的。(黑格尔,1980:247-249.)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几次摘录黑格尔对抽象和具体的同一的批评,表示赞同。
黑格尔看到具体的同一和抽象的同一的这种差别是非常重要的哲学发现。黑格尔的错误在于他忘记了抽象的同一不是形而上学的主张,而是多数自然科学理论的推理原则,是形式逻辑。他否定抽象的同一是在与所有的科学理论作对,不能说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笨拙可笑的。形式逻辑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是人的有色眼镜,但科学研究离不开这个有色眼镜,所以我们必须同时接受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然而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又是矛盾的,那么怎样统一这对矛盾呢?必须把形式逻辑看作客观世界2和主观世界的逻辑,相对而言可以把辩证逻辑看作客观世界1的逻辑,这样才能使二者得到统一。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有限的认识理解无限的世界和世界无限的发展。怎么办?解决的方法是依靠意识的超越性,就是用抽象的方法得到普遍的规律。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个世界是可以思议的。”得到了普遍的规律之后,就可以认为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就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每一门科学当中都有很多抽象的理论。哲学家企图用一种理论解决所有问题,找到产生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更需要抽象。虽然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超越客观世界,但这种超越是主观的,有缺陷的,可能会出错。
哲学有三大难题,分别是体系难题、方法难题和对象难题。体系难题的意思是说,理论是有头有尾的,我们如何用有限的理论解释无限的世界和世界无限的发展。方法难题是说,认识的基本方法是归纳,但无法达到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达到必然性,必然以偏概全。对象难题是说,认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但是否应该包括自我呢?包括自己就重复,不包括自己就不全面。
怎样解决这三大难题呢?解决体系难题的方法就是依靠意识的超越性,也就是用抽象的方法得到普遍的规律。但抽象的时候会遇到方法难题,因为抽象的前提是归纳,而归纳无法达到完全归纳,所以无法达到必然性,必然以偏概全。那怎么办?没有办法,我们只能以偏概全,必须以偏概全。虽然这会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差异,但这是我们认识无限世界的唯一方法,是我们不得不戴的有色眼镜。
这样就产生了对象难题,也就是认识对象是否包含自我的问题。一般人会认为,认识对象是全体,全体当中当然包括自我,这没有重复而且也很全面呀。其实不是这样,因为抽象的认识方法这个有色眼镜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世界之间产生差异,我们认识到的世界不是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2,不是客观世界1。所以哲学的世界观必须把客观世界放在自我的主观世界之内,认为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只看到对象中的自我是不全面的,还要看到对象外面的自我,而这两个自我又是矛盾的。这就是对象难题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我们必须看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必须把意识和物质都当成本原。
抽象就是简化。例如,一只鸡有很多属性,有鸡冠、翅膀、生命,还有复杂的结构。这些我都不看,我只看它的数量是一,其他那些属性都被我从主观世界里给抽出去了,这就叫抽象。我们的大脑容量有限,而客观具体的世界里有无限复杂繁多的信息,人要想认识世界必须简化,因此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只能由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组成。
只有抽象能带来预测。例如,外国人看到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投资的多个案例都能赚钱,于是进行抽象归纳推理,得到一个结论,在中国其他地方投资也有很大的概率能赚钱。这种抽象的认识可以产生科学的预测,指导今后的投资。相反,如果只停留于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再准确也不能带来科学的预测。没有预测就不能决策,没有决策就不能在实践中谋取利益。
抽象是我们必须使用的认识方法,是我们必须佩戴的有色眼镜。而抽象必然带来矛盾,必然产生辩证逻辑。因为客观世界是具体的,概念是抽象的。一个抽象的概念可以与多个具体事物对应,同时,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与多个概念对应。例如,生命这个概念是对所有生命物质的生命特征的抽象归纳,所以生命与人、鸡蛋、大树、细菌等很多具体的生命物质对应。同时一个鸡蛋可以与硬、椭圆形、白色、脆、钙、生命、营养等无数概念对应;这种对应关系叫做辩证对应关系。
图5 辩证对应关系
有些概念客观性大些,主观性小些,有些概念主观性大些,客观性小些。客观性不同的概念之间也可能形成辩证对应关系。
辩证对应必然导致互相包含。例如,A1与a1、a2、a3、a4对应,A2也与a1、a2、a3、a4对应。同时,a1与A1、A2、A3、A4对应,a2也与A1、A2、A3、A4对应。如果用一个大圆表示A1,因为它与a1、a2、a3、a4对应,所以,这个大圆中有四个小圆a1、a2、a3、a4。同时,因为a1与A1、A2、A3、A4对应,所以大圆A1中的小圆a1中又有四个小圆A1、A2、A3、A4。然后,这四个小圆中的A1中又有四个小圆。层层嵌套,无限循环。所以A与a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可以表示为网络对应关系,也可以表示为互相嵌套的关系。
这种辩证对应关系必然带来很多矛盾。例如,公孙龙说白马非马,因为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白马是一个具体的马,不是抽象的概念。一张纸有上下两个面,我把上面设为A,下面就是负A。上面这个面如果可以无限延伸的话,它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是A。但莫比乌斯带的上下两个面是相通的,上可以等于下,所以A可以等于负A。还有克莱因瓶的内可以等于外。在地球的两极,南可以等于北。你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又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哲学家所说的有和无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都可以与很多具体事物对应,其中有所对应的事物往往也与无对应。所以黑格尔说:理解“有就是无”,乃是进入一切哲学讨论的初阶。
辩证对应使概念组成的认识与客观世界本身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但没有办法,我们必须使用抽象的方法认识世界,我们离不开这个有色眼镜。无论认识怎么改变都不可能变成客观世界及其运动本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3章3.1.2节提出了一个定理:联想加辩证对应是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主要来源。
矛盾的对立是抽象的对立,矛盾的统一是具体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统一。例如,在十字路口,东西走的时候,南北就不能走,东西和南北是矛盾的。那么怎样实现矛盾的统一呢?修一座立交桥就统一了,东西南北就可以同时走了,立交桥就是实现矛盾统一的具体条件。
在客观具体的世界里不存在矛盾,所有矛盾都是人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因此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在客观具体的世界里得到统一。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理解辩证法,因为它的确很荒唐,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辩证法只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由于我们人类的认识是主观的,离不开有色眼镜,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辩证法,不得不接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其实,人的所有认识的方式都是有色眼镜,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例如,人的视觉只能看见可见光,人的嗅觉、听觉、触觉都比动物差很多,人也没有蝙蝠那样的声纳系统,很多动物能看到的我们看不到。我们的感觉器官都是有色眼镜,我们的所有思维方式也都是有色眼镜。
唯物主义的错误就是否认这些有色眼镜的作用,他们说具体的物质世界不会被有色眼镜歪曲,戴着有色眼镜也能看清客观的具体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说科学家研究的就是客观世界1,不是客观世界2。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不需要哲学了。唯物主义的第二个错误是把具体的物质当本原,反对把抽象的意识当成本原。具体的物质虽然是世界的真实来源,但不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最需要的是抽象的认识,而抽象的认识方法是有色眼镜。
客观唯心主义也否认这个有色眼镜的作用。他们说那些抽象的理念、道、客观规律等东西不是我们用有色眼镜看出来的,而是客观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他们不懂得,客观世界本身的道理不是认识的直接来源,认识的直接来源只能是观察现象,人对现象进行抽象处理之后才会产生对道理的认识。道理也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过程是通过观察新的现象来检验真理。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是本原,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里面。但他们没有看到主观世界也在客观世界里面,我们必须承认意识的异己性,这种异己性只能来自客观世界。
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定理的推论1:一切客观事物都有主观性。
证明: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客观世界的内容,
且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
∴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
∵主观世界的事物都有主观性,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主观性。
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定理的推论2:一切主观事物都有客观性。
证明:
∵一切主观事物都是主观世界的内容,
且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真子集,
∴一切主观事物都是客观世界的内容。
∵客观世界的事物都有客观性,
∴一切主观事物都有客观性。
哲学应该提供一个虚假的世界观,但辩证二元主义并不完全是假的。辩证二元主义主要包含两个辩证关系,这两个辩证关系当中一个是真,一个是假。
第一个辩证关系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个是真的。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之外,同时在主观世界里面也真实地存在一个客观世界2。这个客观世界2里面又有主观世界,主观世界里又有客观世界。但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很大,主观世界很小。辩证二元主义让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等量齐观,这是假的。这个假的理论很有价值。
第二个辩证关系是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个是假的。抽象的事物都是人的思想对经验进行抽象处理的结果,都是假的。然后我们可以建造一个金字塔,具体的事物构成金字塔的底层,抽象的道理位于上层。抽象程度越高的道理所处的位置越高,最上层是本原。这个金字塔是假的,有价值的。一个抽象的道理可以与很多具体的事物对应,同时一个具体的事物也与很多抽象的道理对应。这种关系是辩证对应关系。于是还有一个倒置的金字塔,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位于底层,上面有一大堆抽象的道理与这一个具体的事物对应。所以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道理之间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是一个虚假的世界观,但这个虚假的世界观不是胡编乱造的,而且没有破坏我们的常识。首先,它承认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客观世界,这个客观世界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符合唯物主义思想。其次,它认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个客观世界,也就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也符合唯物主义。然后既然在主观世界当中有一个客观世界,那么这个客观世界自然就小于主观世界。这个观点是前面的唯物主义观点的必然推论。再推论下去,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必然还有主观世界,主观世界当中又有客观世界,这些都是必然的结论。说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当中,这又符合了唯心主义思想。
与此同时,辩证二元主义又不是为了简单地迎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是批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当中不合理的思想。辩证二元主义承认客观世界在意识之外存在,这是对唯心主义的否定。同时,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对于主观世界之外的客观世界的认识一定具有主观性,这是对唯物主义的否定。不承认这种主观性就无法解释很多悖论,所以这种虚假的世界观有很大价值。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真实,而是有用。
对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相包含的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先有客观世界1,宇宙和地球,地球上进化出了生物和人类,人类头脑中产生了意识,意识中产生了对世界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客观世界2。客观世界2中包含意识,意识中又有客观世界2。意识和客观世界2是互相包含的关系。意识和客观世界2都生于客观世界1,客观世界1不在意识里面。这种理解简称为“阴阳生于太极”。这里的太极指客观世界1,阴阳代表意识和客观世界2。
第二种理解,意识与客观世界2是互相包含的关系,同时客观世界1是人想象出来的,宇宙大爆炸和世界的进化都是科学家编的故事。因此客观世界1也是客观世界2,也在意识当中。这种理解简称为“阴阳即太极”。
在第一种理解中,客观世界1不在意识当中,与意识不是互相包含的关系。但客观世界1存而不可述,可述的只有意识和客观世界2。不可述的东西没有价值。即可述的有价值的只有阴阳,没有太极。所以在可述的有价值的范围里,第一种理解与第二种理解是等价的。如果说第一种理解属于唯物主义,那么唯物主义当中有价值的部分与辩证二元主义相同。
以往哲学家所提出的各种理论当中,有三条最基本:第一,我思故我在,即主体的存在是真实的,先验的,一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从属于主体。主体是笛卡尔说的思考和怀疑的主体,因此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第二,有用就是真理,或者说我欲故我在,即主体对自我利益的直接经验是真实的,真理必须有利于主体的趋利避害。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一切物质存在的目的都是善,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第三,主体的任何直接经验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类似于黑格尔说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所以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
这三条是全部哲学的基础。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就是在这三条原理的基础上建立的。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把主观世界作为本原之一,就是我思故我在,把性作为这个本原的一部分,就是我欲故我在,把客观世界作为本原之一就是承认主体的任何直接经验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