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简单、永恒与广泛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6150 次浏览 | 分享到:

客观世界中的现象经常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认识不利于预测和决策,人类为了建立稳定的认识经常需要创造或寻找一些特定的概念和关系,它们可以把不稳定的认识变成稳定认识的组成部分。日心说等理论把千奇百怪的运动都变成了稳定认识的组成部分。这些被创造或寻找到的特定的概念和关系叫做本质。这些本质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

《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5章5.1.2节提出了一个定理:寻找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创造或寻找一些特定的经验、概念、关系或逻辑构造,以便把不稳定的认识变成稳定的认识。

一台数控机床是稳定的,稳如泰山,你一个人用多大力气都搬不动,周围环境很难对它产生影响。机床的性能是稳定的,从开机到各种运转方式都是确定的,如果操作过程符合规范就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机床的产品是不稳定的,使用刀具或操作方式变化之后可以生产多种形状和尺寸的产品。把这些产品放在一起,看似很混乱,没有联系,没有必然性。这些不稳定的产品来自稳定的机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确定的,必然的,是由操纵者的特定的操作方式决定的。这是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这种关系就像一个理论演绎的过程,从确定的定理出发通过特定的演绎途径可以得到特定的演绎结果。

宇宙太大,太复杂,太不稳定,总有很多奇怪的事情,我们不知道这些奇怪的事情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可以想象宇宙是一台巨大的机床,它有稳定的结构和稳定的性能,有稳定的操作规范。按照特定的操作规范可以生产出特定的产品。我们见到的各种奇怪混乱偶然的事情都是它的产品,我们不了解机床的结构、性能或操作规范,所以我们不知道这些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所以感觉混乱,偶然和不稳定。但是一旦我们了解了它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我们就能明白这些产品是怎样产生的,甚至我们可以利用它制造出想要的产品。这些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就是客观世界的规律和共性,即道和理。

但是这个理想一直无法实现,客观世界的机床是一个黑箱,我们始终打不开。于是人类退而求其次,自己动手制造另一台机床。这台机床是我们一点一点制作组装出来的,是一个白箱。所以我们了解它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即我们的科学中的各种定理和理论是这个白箱的内在结构。运用这些定理和理论可以进行演绎,推导出各种结论。就像开动机床可以生产出各种产品一样。如果这个人造机床生产的产品与客观世界的机床生产的产品相同,那我们就可以认为我们造的机床的结构与那个黑箱的结构相同。这里所谓产品相同是指用我们的科学理论进行演绎推理得到的预测与观察的结果或科学实验的结果相同。

这个人造的机床是客观世界的那个机床的仿真,如果这个仿真成功了,我们就相信我们真正认识了客观世界的道理。我们文明的进步意味着仿真的成功。但是这个人造机床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都属于主观世界,不属于客观世界。它们与客观世界的机床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总有差别。也就是说主观世界的道理与客观世界的道理永远有差别。

3.变和不变

3.1变和不变谁更重要

《易经》和辩证法都把变化当成最重要的概念或原理。《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马克思创建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把发展的观点当成哲学的根本原理,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是静止的和僵死的。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哲学的根本任务不是寻找变化的东西,而是寻找不变的东西。

规律所研究的对象不管是变化还是不变,规律本身都是不变的。如果规律本身总在变,它就不叫规律了。例如,牛顿定律是不变的,一百年前和一百年后它都是一样。但牛顿定律的应用对象总在变,使用牛顿定律所计算出的数据总在变。不能因为牛顿定律的研究对象变化就说牛顿定律本身也应该变化。

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理性的反思,它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寻找不变的共性和规律。找到不变的共性和规律之后,才能看到产生变化的原因,才能预测变化和控制变化,这样才能指导实践。如果只看到变化,看不到不变的共性和规律,就不能指导实践,而且使理论体系自身陷入悖论。金观涛说:“一旦我诚实地将发展原理贯彻到底,我发现,它会如不可控制的熊熊大火,将黑格尔体系和思辨方法烧得荡然无存。”(金观涛,2005:序言9.)所以不管辩证法把变化说得多么神,变化都不是哲学的最终目的。哲学的核心是追求不变,追求终极追求终极的意思是让哲学原理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得到最广泛的应用逻辑构造比很多客观事物稳定、简单、有用。哲学家把永恒不变的东西当成本原。所以逻辑构造这种主观的东西就是本原的组成部分。

卡尔·波普尔说:“科学、哲学以及理性思维都必须从常识出发。”(卡尔·波普尔,2005:37)这样说不全面。常识是指很多人了解的知识。在主体的意识中包括各种经验和观念,其中有些是别人知道的,有些是别人不知道的。所有这些经验和观念都是主体认识的出发点,并非只有别人知道的东西是认识的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常识可以作为科学和哲学的出发点,但绝不是科学和哲学的归宿。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稳定的知识,共性和规律都是稳定的知识。这些知识经常会破除人们的常识,更新人们的观念。虽然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但科学和哲学研究可以提供尽可能稳定不变的真理,以满足实践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