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是所有事物的共性,也就是理。毕达哥拉斯说数字是万物的本原,这话肯定不对,但计算机里的东西的本原确实是数字。无论是程序还是屏幕上显示的东西,如数字电影中的各种人物和动植物都是由数字构成的。
数学是一个非常好的分析工具,用数学进行定量化分析可以得到很多重要的结论。但现实世界的事物既有量的差别,又有质的差别。数学往往只能分析量的关系,很难分析质的关系。所以,定量化研究的前提是揭示出不同质的概念之间的相同的质。
例如,东、南、西、北是四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具有不同的质。但是如果用一个二维坐标系来表示的话,东、南、西、北就变成具有相同的质的概念了,可以用同一个概念来表达。它们都是原点相同的向量,只不过与X轴正向的夹角不同而已。四个概念变成了一个概念,我们把这样的一个概念称为本质。这个本质是事物的共性,就是理。所以定量化研究的前提是找到这样的本质,即揭示出不同质的概念之间的相同本质。
再如,直线加速运动和圆周运动以前被认为是两种本质不同的运动,但现在变成本质相同的运动,都是加速运动。只不过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不同,这种不同是量的差别。以前认为石墨和金刚石本质完全不同,现在变成了本质相同的东西。甚至所有的物质本质都相同,都由基本粒子组成。其实,所有的理论,包括宗教、科学和哲学,都想寻找事物之间相同的本质,只不过有些找到了,有些还没找到,有些能定量化,有些还不能定量化。
数学当中有很多运算方法,这些运算方法都是符合形式逻辑的思想游戏,只有质相同的属性才能使用这些运算方法。如果有更多的属性能够定量化,就意味着可以让更多的属性参与数学运算,然后得到更多我们需要的结论。
客观世界非常复杂,我们观察到很多现象,其中大多数似乎都具有完全不同的质。例如,大小与明暗的质不同,电与声音不同,身高与相貌不同,时间与空间不同,生物与非生物不同,思想与物质不同,等等。这么多不同质的东西,很难进行量化分析,很难理解和应用。所以我们总是希望找到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的本质。寻找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有序化和简单化,客观世界变简单了,我们就容易定量分析、理解和应用了。
近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飞速发展,主要原因就是发现了很多不同质概念之间共同的本质,用定量化的研究取代过去对不同质的事物的定性研究,使得这些研究能不断地深入和细致。定量化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毕达哥拉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数。但毕达哥拉斯不知道要想定量化,需要先找到不同事物的共同本质。
但是不管科学技术怎么发展,它的定量化研究都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不同的质统一起来。哲学的理想是把所有的质统一起来。但这太难了,所以科学飞速发展,哲学一直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崇尚普遍联系的辩证法,反对割裂僵化的形而上学。这似乎非常正确,但用在认识方法上就会产生错误。任何认识都必须经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想认识复杂的事物,必须先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化的方法主要是抽象,抽象就意味着割裂开各种联系。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力时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但是我们周围有不受力的物体吗?任何物体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必然受到各种力。牛顿定律割裂了普遍联系,我们为什么要把它奉为真理呢?再如,各种科学实验都需要精心设计,以便排除一些因素的干扰。为什么要排除干扰呢?排除干扰不就是割裂普遍联系吗?小说和电影经常选择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和典型事件,这都是割裂普遍联系。
客观世界当然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但人的认识能力有限,所以必须把这些联系割裂开,使用抽象的方法认识事物。对于割裂开的事物形成一定认识之后,再认识各种联系。经过抽象可以找到具体复杂事物的内在本质,把本质与现象割裂开才能明确地认识和描述本质。现象总在变,而本质可能永恒不变,所以本质是僵化的。形而上学是最抽象的理论,所以会给人割裂僵化的印象。但实际上它与普遍联系并不矛盾,是认识普遍联系的必要手段。盲目地批判形而上学的割裂僵化才是真正僵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强调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一方面又反对一切割裂僵化,这是自相矛盾和理论不彻底的表现。
每个人的思维能力都有限,经常顾此失彼,连自己需要什么往往都说不清楚或说不全面,而且经常朝三暮四。感情是感性的,经常变化可以理解,理性的思想似乎应该是稳定的,实际上理性思想也经常变化。但是主观性不等于随意性。你的感受可以与别人不一样,但你不能乱说,必须诚实。你今天的感受可以和昨天不一样,但你不能每天变化。也就是说主观感受也有客观性,所有的主观性背后都有客观性,因为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所有的主观差异的产生都是有道理的。
相反很多客观的东西不稳定。例如,一条河的水量每年都不一样,甚至每天都不一样。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性质叫做异己性。但异己性不等于稳定性,具有异己性的东西可以频繁变化。今晚天上出现几颗流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这种异己性不是稳定性,流星出现的数量和位置可能每天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