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是我们的观察经验,不是真正的时间。然后我们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思想加工,平均分割为24小时,再把小时分割成分钟和秒。所以“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概念都是人为加工的思想产品。
钟表是人制造的物质产品,我们在制造它的时候,让时针转两圈的现象与日升日落的现象同时产生。所以钟表是对时间的仿真,钟表与时间的某些属性相同,某些属性不同。它们之间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对于时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人说时间不存在。我认为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一定是存在的,客观世界里的时间是否存在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都认为自己在研究客观的时间,其实不然。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的理论和概念都属于主观世界,我们说某个理论正确的意思是它对我们的实践有价值。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多维空间,其实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客观世界里存在多维空间,所谓“多维空间”只是这些人想象的逻辑构造,都是假说。客观世界里只有三维空间。时间与空间不是一种维度,不能把时间与空间放在一起构成四维空间。四维及四维以上空间都不存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也不是客观存在,客观世界当中任何一个点都是有大小的,所以都是三维物体,占有三维空间。任何一条线都有粗细,都占有三维空间。几何中没有大小的点和没有粗细的线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
当我们分析某些问题(例如经济学或物理学问题)时,经常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维度不是真实客观的空间维度,而是思维模型当中的维度,思维模型完全是人头脑中编造的逻辑构造。
一块石头或一张桌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似乎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块石头只是一种观念或感觉的集合,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贝克莱受牛顿光学和洛克感觉论的影响,提出“非物质假设”。有下列三句名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主观唯心主义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但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相反唯物主义把实体简单看作客观世界中的客观存在缺少实践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客观世界里的一块石头是一个真实的物体,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和认可,它都客观存在。但我们所想所说的石头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物体,而是一个逻辑构造。小孩儿没见过石头的时候,头脑里没有关于石头的经验,于是就没有石头的概念。后来见到或听说石头之后,他的头脑当中产生了与石头有关的感觉经验,包括灰色、坚硬、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他把这些感觉经验在头脑中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逻辑构造,并把这个逻辑构造起名叫石头。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具体事物都是这样的逻辑构造。
佛教所说的色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色即是空的思想与贝克莱基本相同。而我所说的色是指像颜色一样的各种属性。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无限复杂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的属性。例如,一个小木块体积不大,但方方面面的内容很多。不只是有六个面,还有颜色、材质、硬度、导电性、导磁性、比重、化学成分等很多方面的属性。一般人认为这些属性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其实不是,或者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是不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即使客观事物具有客观的属性,这些属性也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而且它们无法从具体事物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描述的是什么呢?我们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是人的感觉经验,是主观事物。客观是实,主观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但空不一定是色,主观世界的事物有很多种,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事物的属性是思想产品中的一种。
科学家要研究各种物体的属性,例如,研究一块石头的比重、成分、形状、颜色、导电性、导磁性等等。这些属性都是人的感觉。例如,颜色是我们的眼睛和视神经产生的感觉。石头本身只有反光的能力,反射不同的光就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当中哪一种是这块石头本身的颜色呢?可以说哪一个都不是,颜色是石头反射的光与人的眼睛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相互作用,只有石头一方,就不存在颜色。再如,导电性是人把石头接入一个电路之后,人在电流表上得到的读数。如果没有电路,只有这块石头就没有这个读数。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实体的这些属性,而不是实体本身。也就是说实体本身是否客观没有实践价值,与实体对应的这些感觉和观念有实践价值,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所以唯心主义对实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唯物主义思想缺少实践价值。唯心主义说客观世界不存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承认它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不一定有价值。
休谟立足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指出:“实体概念,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关于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它意义。”“实体观念正如其他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简单观念被想像结合了起来,被我们给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便可以向自己或向他们提到那个集合体。”(休谟,1980:28)无论是“自我实体”、还是“上帝实体”和“物质实体”,都只不过是“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