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丰富多样的逻辑构造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7563 次浏览 | 分享到:

1.艺术形象、神灵和科学

小说、电影里的人物和情节多数是虚构的,这些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当然不属于客观世界,只能属于主观世界,是我们在编故事。真实的人很复杂,艺术形象可以很简单。艺术形象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艺术形象往往是典型形象,所谓典型就是符合人的某种认识。一个艺术形象首先在作者的头脑中产生,然后进入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头脑。因为典型形象符合大众的某种认识,于是容易被大众接受。虽然是编造的,但大众会把他当成真实的东西。

上帝、佛祖等神灵都是人编造的,只有宗教信徒把他们当成真实的存在。这些人为编造的神灵都不属于客观世界,只能属于主观世界,神灵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是我们编的故事。只不过宗教信徒坚持说这不是故事,是真实的存在。

前面说数学和几何的概念和理论是逻辑构造,同理,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也都是逻辑构造。科学的概念和理论可能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反映,但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客观事物和规律本身不会出错。既然它们有可能出错,就说明它们不可能是绝对客观的。

2.未来、过去、时间和空间

2.1未来

我们每天都要谈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事情,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从本质上说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客观世界的内容,而是主观世界的逻辑构造。

什么叫“未来”?“未来”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来”,就是说在客观世界里不存在。客观世界没有未来,只有当下。那么我们谈论的未来的各种事物在哪里存在呢?既然它们不在客观世界里,就只能存在于主观世界里。所有未来的事物都是我们想出来的,都是假的东西,都是思想游戏创建的逻辑构造。《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3章3.4节提出一个定理:所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意识。

但我们需要这些假的东西。我们不仅要设想、估计、盘算、预言、预测、憧憬、渴望,我们还需要计划、规划、蓝图、方案、方针、预算、预案、决策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假的,都是尚未变成现实的逻辑构造。编制这些内容的过程都是思想游戏。但这些假的东西不仅有价值,而且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的学习计划、工作计划、投资计划、作战计划、战略规划等等都对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些工具,不编这些故事,那我们真实的生活将面临灾难。这些工具和故事的内容往往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水平。用东晋著名僧人僧肇的话说叫:“虚而不无”。《太极进化主义》第8篇第3章3.4节提出一个定理:所有的过去和将来都是意识。

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预测。开车的人最怕鬼探头,所以从公交车旁边路过的时候要减速,备刹车。因为这时司机做出了一个预测:可能有人会从公交车前面突然出现。其他各种路况司机也要做出各种预测,司机要知道爆胎的时候如何应对,刹车失灵时如何应对,等等。这些都是在做预测,所有的预测都是未来的事物,所有未来的事物都是想象出来的虚假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存在。

评价一个科学家的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在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钟南山就坚持认为如果武汉不封城疫情就会在全国大流行。钟南山之所以受到尊敬,是因为他做出了准确的预测,而其他学者没有做出这种预测。评价一种科学理论的水平也主要看它能否做出正确的预测。爱因斯坦预测到光线受太阳引力产生弯曲的角度,于是相对论一夜成名。一个国家的战略规划也是逻辑构造,中国两个一百年的战略规划已经成为凝聚人心,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每看到一个客观事物,马上就会引出很多想象。这些想象、预测和计划等都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操心。我们的生活总是由操心构成。操心的根本原则是维护主体的利益。海德格尔看到了操心的存在,但他没有说出操心的根本原则。海德格尔一生都在寻找价值的根本原则,但他在研究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脱离价值,追求真实。这也是几乎所有哲学家的错误。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这个现状,在研究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看到问题背后的价值原则。

2.2过去

和未来一样,过去也是假的,是我们头脑中的逻辑构造,是我们编的故事。在主观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并列存在。客观世界里只有现在,过去的事情一旦过去就永远消失了,死掉了。例如我今天与朋友一起吃饭,吃完以后这件事就彻底消失了,客观世界里永远不会有这件事了。即使重现,那也是另一件事,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们谈论的所有过去都是记忆,以及根据记忆产生的各种推测。

很多学科都要讨论过去和历史,都要预测未来,因此所有的科学都是在讨论主观世界的故事。主观世界里人是可以穿越的,也就是说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与客观世界的时间完全不同。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

每个人所说的客观世界都是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世界,时间上和空间上离他越远的事情了解的越少。所以每个人所说的客观世界都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中国古代后人写前朝的历史大部分都是不可信的,但前朝自己写的历史几乎不可能让人看到,大部分都烧光了。所以很多历史真相我们不可能知道。二十四史只能记录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事实都被大浪淘尽了。外国的历史记载就更少了。现在你问美国的年轻人,二战谁赢了,有很多人答不上来。这样简单事实都不知道,复杂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更不可知了。1965年印度尼西亚的大屠杀至今没有伸张正义,甚至多数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多少重大事件,有谁能说清楚。

科学家相信,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但谁都没见过宇宙大爆炸。科学家对于宇宙大爆炸的描述也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推论,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甚至可能完全是错误的。我们见过电影里的爆炸,还见过宇宙的照片。我们所想到的宇宙大爆炸就是我们见过的爆炸和宇宙的形象组合起来的东西,科学家再给它增加一些数据和公式。所以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是我们自己的头脑中的思想游戏创造出的思想产品而已,是一个逻辑构造。

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历史学家要想进入历史人物的思想中,“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在自己的心灵中重行思考他们。”“历史学家不仅是重演过去的思想,而且是在他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重演它。”(柯林武德1986:244)

历史学家在自己的心灵中重演历史人物的思想,这种重演与原型当然有区别,这种重演自然会融入历史学家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的观念和性格。所以历史学家所说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创建的逻辑构造,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别,但是历史学家往往会把这种重演当成真实的历史。

思想重演论作为柯林武德的重要理论,对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影响至深,成为现代历史哲学的一门显学。

历史文献与实物在时光流逝中不断散佚,这种时移世易很容易使掌握历史解释权利、历史认识方法的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进行不断选择和诠释,使我们只能透过遗存并不算多的记忆与经人删订的史料来重建历史而重视经典作家与精英思想的历史哲学传统,又使这种记忆和史料“经典”化。这种经典化有时是一种偏见,于是可能距离实存的历史越发遥远。在柯林武德看来,所谓的历史认识只能是历史认识主体对历史事实的间接论证或外在表达,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都是有待确证和值得怀疑的。(饶涛,2013)

在柯林武德看来,只有把握哲学的反思特性,才能真正把握哲学的实质。也只有真正理解哲学的实质,才能进一步理解历史哲学的批判性。

柯林武德在他的自传中说,有的哲学家在给人们提供科学方法的理论的时候,总是不提供关于历史方法的理论他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如同告诉读者,“世界放置在一头大象的背上,但他希望人们不再追问支撑大象的东西是什么”(柯林武德,1993:334)。

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绝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饶涛,2013)

柯林伍德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哲学是第二级的思想,通过这个第二级思想可以判断出第一级思想的本质是逻辑构造。书上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编的故事,而不是客观真实地重现历史。哲学家如果不能指出这个本质就没有完成哲学家的使命。

2.3时间

我们经常用坐标轴来表示时间,这种坐标轴就是主观世界里时间的形态。在坐标轴上,公元元年,公元一千年和公元两千年可以同时存在,不需要等标注公元元年之后一千年再标注公元一千年。所以在主观世界里时间可以是静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同时存在。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也可以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一定与客观世界的动态相同。例如,电影里的时间可以快进,也可以慢动作。

海德格尔说,未来是先于过去的。但是海德格尔混淆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时间,他认为客观世界里,未来先于过去。真实的情况是,在客观世界里没有过去和未来,在主观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意识,这些意识可以被我们的思想游戏任意摆布。我们既可以把未来放在前面,也可以把过去放在前面。但是把未来放在前面难以实现逻辑统一,例如一个人先死亡后出生,这不合理。当把过去放在前面的时候能够实现逻辑统一。把未来放在前面有时符合人的需要,例如我们需要预测和计划。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很多属性,这些属性总在变化,有些变化是单向的,有些变化是双向的。例如,每天上下班,潮涨潮落,月亮盈亏,寒来暑往等等。单向变化有:树木总是不断长大,人总是不断变老,人体基因的端粒酶总是让基因变短,等等。因为这些单向变化具有异己性,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客观的。我们把这种客观的单向变化性称为时间的单向性,或叫做时间之箭。对于事物属性的变化的认识来自于人的观察经验,所以时间的单向性也来自人的观察经验。观察经验是主观世界中的知识,所以时间的单向性是主观世界当中的一种逻辑构造。

时间的单向变化具有客观性,就是所谓“时光一去不复返。”在主观世界里,端粒酶可以让基因变长,人可以返老还童,死而复生。这就是所谓“让时光倒流。”我们的认识需要客观化,对于时间的认识的客观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违反时间单向性的意识贴上“主观”的标签,把符合单向性的认识贴上“客观”的标签,在科学推理中尽量实用客观的事物

我们对于时间的客观认识也是认识,并不是真正客观的时间。对于时间的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观察。我们看见日升日落,就用这种变化来表示时间。所谓“一天”是我们的观察经验,不是真正的时间。然后我们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思想加工,平均分割为24小时,再把小时分割成分钟和秒。所以“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概念都是人为加工的思想产品。

钟表是人制造的物质产品,我们在制造它的时候,让时针转两圈的现象与日升日落的现象同时产生。所以钟表是对时间的仿真,钟表与时间的某些属性相同,某些属性不同。它们之间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对于时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人说时间不存在。我认为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一定是存在的,客观世界里的时间是否存在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都认为自己在研究客观的时间,其实不然。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的理论和概念都属于主观世界,我们说某个理论正确的意思是它对我们的实践有价值。

关于时间的论述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第1篇第1章1.1.2。

2.4多维空间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多维空间,其实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客观世界里存在多维空间,所谓“多维空间”只是这些人想象的逻辑构造,都是假说。客观世界里只有三维空间。时间与空间不是一种维度,不能把时间与空间放在一起构成四维空间。四维及四维以上空间都不存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也不是客观存在,客观世界当中任何一个点都是有大小的,所以都是三维物体,占有三维空间。任何一条线都有粗细,都占有三维空间。几何中没有大小的点和没有粗细的线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

当我们分析某些问题(例如经济学或物理学问题)时,经常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维度不是真实客观的空间维度,而是思维模型当中的维度,思维模型完全是人头脑中编造的逻辑构造。

3.和属性

3.1色即是空

一块石头或一张桌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似乎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块石头只是一种观念或感觉的集合,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贝克莱受牛顿光学和洛克感觉论的影响,提出“非物质假设”。有下列三句名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主观唯心主义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但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相反唯物主义把实体简单看作客观世界中的客观存在缺少实践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客观世界里的一块石头是一个真实的物体,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和认可,它都客观存在。但我们所想所说的石头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物体,而是一个逻辑构造。小孩儿没见过石头的时候,头脑里没有关于石头的经验,于是就没有石头的概念。后来见到或听说石头之后,他的头脑当中产生了与石头有关的感觉经验,包括灰色、坚硬、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他把这些感觉经验在头脑中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逻辑构造,并把这个逻辑构造起名叫石头。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具体事物都是这样的逻辑构造。

佛教所说的色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色即是空的思想与贝克莱基本相同。而我所说的色是指像颜色一样的各种属性。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无限复杂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的属性。例如,一个小木块体积不大,但方方面面的内容很多。不只是有六个面,还有颜色、材质、硬度、导电性、导磁性、比重、化学成分等很多方面的属性。一般人认为这些属性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其实不是,或者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是不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即使客观事物具有客观的属性,这些属性也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而且它们无法从具体事物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描述的是什么呢?我们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是人的感觉经验,是主观事物。客观是实,主观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但空不一定是色,主观世界的事物有很多种,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事物的属性是思想产品中的一种。

科学家要研究各种物体的属性,例如,研究一块石头的比重、成分、形状、颜色、导电性、导磁性等等。这些属性都是人的感觉。例如,颜色是我们的眼睛和视神经产生的感觉石头本身只有反光的能力,反射不同的光就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当中哪一种是这块石头本身的颜色呢?可以说哪一个都不是,颜色是石头反射的光与人的眼睛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相互作用,只有石头一方,就不存在颜色。再如,导电性是人把石头接入一个电路之后,人在电流表上得到的读数。如果没有电路,只有这块石头就没有这个读数。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实体的这些属性,而不是实体本身。也就是说实体本身是否客观没有实践价值,与实体对应的这些感觉和观念有实践价值,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所以唯心主义对实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唯物主义思想缺少实践价值。唯心主义说客观世界不存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承认它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不一定有价值。

休谟立足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指出:“实体概念,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关于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它意义”“实体观念正如其他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简单观念被想像结合了起来,被我们给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便可以向自己或向他们提到那个集合体”(休谟1980:28)无论是“自我实体”、还是“上帝实体”和“物质实体”,都只不过是“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975596)。不过休谟并没有完全否认客观实体的存在。

3.2信息量

信息的单位是比特,但多少信息是1比特呢?我面前有两杯水,数字2是一个比特的信息。但是两杯水所包含的信息真的只有一个比特吗?如果我考虑水的重量、体积、纯度、光学特性、导电性等信息,我可以说这两杯水的信息量是100比特,1000比特,甚至更多。

所以,这两杯水到底包含多少比特的信息不能由这两杯水的客观真实的存在来决定的,而是由人来决定。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我怎么看,信息是我看出来的,不是它本身所固有的。

如果人能对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反应,那么这种信息才是有效的。无效信息数量再大,人无法区分,也等于零。所以比特就是人的反应的种类数,人能对一种信息变化作出一种应变,就表明人接收了1比特的信息。对于同样的信息,有人有反应,有人没反应。但只要有一个人有反应就可以说这个信息是1个比特。这个反应是一种知识,可以传递给其他人。

一头猪闯进图书馆,啃过两本书以后发现书里啥都没有。猪对于食物可以做出反应,但对于图书没有任何反应。对于猪来说图书的信息量是零比特。我们面对一块石头,可能觉得石头里面没有什么信息,但实际上隐藏着丰富的信息。我们比那头猪强点有限。比特是针对人和动物头脑中的主观事物的度量单位,而不是针对客观事物的度量单位。被度量的信息是人头脑中的逻辑构造所包含的信息量。

爱迪生发明钨丝电灯做了数百次试验,钨丝电灯中包含了这么多信息。但是现在的钨丝灯生产过程中图纸上的信息少得多。那么钨丝灯当中到底包含多少信息呢?我们经常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不会的人来说,事情很复杂,包含的信息很多。对于会的人来说很简单,信息很少。为什么同一件事包含的信息会不同呢?因为信息的数量不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信息数量,而是指人对这个事物的认识的信息数量。

信息这个概念有多种含义,有时指客观事物的结构,有时指符号,有时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客观世界当中的一片树叶包含的信息量无穷大,但这些信息我们无法完全认识。我们在头脑中可以逐渐产生对这片树叶的认识。一开始先认识到它的颜色和大致形状,然后认识到他的纹理、重量,然后认识到它的种类、生长周期等。在我们的头脑中最开始构造出一个叶片的简单的逻辑构造,只包括颜色和大致形状,然后这个逻辑构造的内容逐渐增加,包括它的纹理、重量、种类、生长周期等等。这个过程中逻辑构造逐渐复杂有序化,逻辑构造包含的信息量逐渐增加。当我们说一个事物包含多少信息量的时候,一般都不是指作为一个客观事物包含的信息量,而是指作为逻辑构造的事物包含多少信息量。

主观事物需要度量,但现在大部分主观事物都不能度量。例如人的感情无法度量,爱有多少,恐惧有多少,需要有多么强烈,意志有多么坚强,等等,都无法度量。只有信息等少数主观事物可以度量。将来随着理性的进步,其他主观事物也都会被测量。我们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测量都是针对主观事物,都不是针对客观事物本身。

3.3特修斯之船

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叫特修斯之船悖论,最早出自普鲁塔克的记载。它描述的是一艘可以在海上航行几百年的船,木板腐烂了就会被替换掉,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开始的那些了。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那艘特修斯之船,还是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在什么时候它不再是原来的船了?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后来对此进行了延伸,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来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的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特修斯之船?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知道在具体的船之外还有一只抽象的船。更换零件之后的特修斯之船从客观上说已经与原来的船不同了,但我们仍然把它当成原来的船,即这两只具体的船对应于同一只抽象的船。这艘抽象的船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逻辑构造。

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如果不对这些事物做一些抽象的处理,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无数具体对象。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抽象的思维方法可以让认识对象简单化。因此,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组成成分的船当成同一只船是人的需要。

但抽象的逻辑构造造成了一个问题,即抽象事物与具体事物的辩证对应关系。一只抽象的特修斯之船对应多个具体的特修斯之船(每一年的、每一次修理之后的船),同时,同一只船又对应很多不同的抽象事物(一种结构、一种风格、一种建造技术、一套航行经验、一种坚韧的精神、不同的印象等等)。这种辩证对应关系就带来了很多认识上的悖论。既然悖论来自于观念,那么如果从观念入手解答悖论的话,就很容易找到答案了。修理之前和修理之后的船可以对应同一个观念中的逻辑构造,也可以对应不同的逻辑构造,也就是说当成一只船和当成两只船都可以,如何看待那只船的问题是逻辑构造的问题,是主观世界中的问题,对那只客观的船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如果修理之后的变化影响了人的利益(例如修理失误导致漏水),那么修理前后的船就应该区分开。一个不断更换成员的乐队,一个改变成员和名称的企业,一个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和自我修复的人体都是同样的道理。

3.4事件

与各种物体一样,我们所说的各种事件也都是逻辑构造。例如,赤壁之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因为年代久远,历史记载很少,所以我们对它的了解主要来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小说,当然虚构了大量内容,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构造。这个逻辑构造与真实的赤壁之战相差甚远。其实,不光是小说,所有官修史书上的记述也都是逻辑构造,我们对所有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想象也都是逻辑构造

法官面对一个杀人案,被告否认自己是凶手。原告的指控当中描述了被告的杀人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逻辑构造,可能真,可能假。即使法官最后确认了这个杀人过程是真,这个过程也首先是一个逻辑构造。我们所描述的其他所有事件,我们所听说的所有事件也都首先是逻辑构造,其中有些是真,有些是假。不管真假,它们都首先是逻辑构造

光线的运动是一件事,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事件。我们现在都相信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会受到引力而弯曲,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吗?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它首先是一个逻辑构造早在1704年,持有光微粒说的牛顿就提出,大质量物体可能会使光线发生弯曲。1804年德国慕尼黑天文台的索德纳(Johann von Soldner)根据牛顿力学,预言了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0.875角秒的偏折。1915年爱因斯坦算出太阳边缘星光的偏折度为1.74角秒。爱丁顿在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食时进行光线弯曲的观测两支观测队的结果分别1.98″±0.12″1.61″±0.30″。这个观测结果轰动了整个世界,让相对论成为伟大的科学革命(光线弯曲,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618925-655184.html是这两个观测队的结果和爱因斯坦的计算结果不相同。哪个是事实呢?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光线弯曲这个事件和这些数据首先都是逻辑构造

后人对这次观测结果存在严重质疑。光线在不同密度的空气中是弯曲的,这会导致海市蜃楼和强光照射的马路上人影晃动。所以光线经过太阳周围,由于气密度不同发生弯曲也可以成为误差的一个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地球温度变化导致大气扰动、望远镜聚焦系统发生变化、照相底片的尺寸因热胀冷缩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导致测算的系统误差大大增加。所以观测结果与事实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距,我们不能把它们当成客观世界本身。现代科学向我们展示的客观世界基本上都是逻辑构造,不是客观世界本身,但这些虚假的逻辑构造有价值,科学理论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精华,是生产和生活中各种决策的依据。逻辑构造是我们头脑创建的虚假的东西,这些虚假的东西构成客观世界2。

科学家每天都在编故事。例如,美国人说新冠病毒是武汉实验室泄漏的,这是美国人编的故事。中国人说新冠病毒是美国德特里克堡泄漏的,这是中国人编的故事。将来有的故事会被贴上谣言的标签,有的故事会被贴上事实的标签。这些标签还有可能变,谣言可能变成事实,事实可能变成谣言。贴上事实的标签之后,大家就会把它当成事实,每天讲给别人听,就像自己亲眼看见了一样。我们不说这是别人编的故事,我们会说这就是明明白白的事实。胡塞尔说这就是本质,是我们可以直观到的本质,柏拉图说这就是理念。其实这些所谓本质和理念都是逻辑构造。

故事之间并不只有事实和谣言的差别,还有对人的利益的影响的差别。有些故事对人有利,有些对人有害。法官确定的事实可能对原告有利,对被告有害,或者相反。利害包括很多方面,理论的逻辑统一也是一种利害,逻辑统一意味着很多现象可以解释,可以解释人就会高兴。

4.波粒二相性

光有很多属性,波粒二相性是光的一种属性。量子力学提出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原理和测不准原理,这些原理在宏观领域无法理解。很多人说光的波粒二相性颠覆了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和我们的世界观,因为波和粒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没有一种物理学理论可以把它们调和起来。爱因斯坦说:“我思考量子力学的时间百倍于广义相对论,但依然不明白。”量子力学奠基人之一玻尔说:“如果谁不为量子力学感到困惑,他就还没理解它。”最重要的量子物理学家之一费曼直截了当地说,世上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超弦物理学家格林在三十多年后引用了费曼的断言,并继续断言现在仍然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陈嘉映,2018:212

物理学家认为只有波才能产生双缝干涉现象,粒子不会产生干涉现象,所以光是波。而波只能在一定的介质(例如以太)中传播,但是以太没有找到,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光一定是粒子,不能是波。其实真空不空,里面有很多东西,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因为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真空,所以真空中的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到。

把光当成波可以解释两束光相交叉时不碰撞、光的衍射和折射、泊松亮斑、杨氏双缝干涉等现象,把光当成横波解释了光的偏振现象。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认为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伽马射线等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波长不同而已。这个理论在数学上完美得难以置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简洁深刻使每一个科学家陶醉。一个理论的简洁优美程度往往比实验数据的准确更重要,真理的简单性标准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但是康普顿效应和光电效应不符合麦克斯韦理论。光打出的电子与光的强度无关,只与颜色有关。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黑体吸收和发射能量时不是连续的。普朗克认为能量是由一份一份不可分割的最小能量值组成,每一份称为一个能量子。1905年爱因斯坦由此得到启发,提出光量子的概念,认为每个光子的能量等于它的频率乘以普朗克常数,并成功解释了光电现象中有关极限频率、最大初动能等规律,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光量子说复兴了牛顿的光粒子说,与光的波动说矛盾,于是就产生了光的波粒二相性的说法。

我们见过的所有宏观物体要么是粒子,要么是波,没有一种东西具有波粒二相性。我们无法想象粒子能变成波,波能变成粒子。所以波粒二相性似乎颠覆了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和哲学世界观。能量是一份一份的,并不能说明光一定是粒子,波也可以是一份一份的。把光当成粒子只是一种假说,只是为了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只要能用波解释同样的实验,那么光的波粒二相性理论就可以推翻了。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例如,甘永超教授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了波粒二相性。(ganmorgan,2022)还有位学者叫侯选选,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侯选选.宇宙问极[M].世纪经典图书出版公司,2017.)

光是一种客观具体的物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和各种实验都是在描述光的各种属性。这些理论和实验所描述的属性都是逻辑构造,不是光本身。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描述光本身,而是实现这些理论的逻辑统一和实用性。光没有必要非得是波,也没有必要非得是粒子,只要物理学理论能够实现逻辑统一并且能够指导实践就可以了。实用性是真理的最终标准,逻辑统一性、简单性、预见性和稳定性是真理的替代标准。虽然量子力学没有能实现逻辑统一,但具有实用性、简单性、预见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应该接受量子力学。爱因斯坦一生都不能接受量子力学,因为他认为逻辑统一性是真理的最终标准。最后不管什么理论被大家接受都不会颠覆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因为物理学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客观世界本身的基础上的。

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我们是不能直接看到的,我们只能通过实验间接地去了解,这些实验就是我们的有色眼镜。测不准原理认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被确定。测不准原理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根本就没去测,我们也不可能看到电子云中电子的位置,所谓电子云中电子的微观运动只是一个思想实验,只能在大量粒子的宏观实验中根据统计数据去推测和计算微观参数。在这个推测和计算的过程中就出问题了,那些计算公式都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不能到处适用。有些计算公式在宏观领域适用,在微观领域就不一定适用了。

准确地说,在微观领域我们连眼镜也没有,是真正意义上的盲人。我们关于微观世界的各种理论可能都十分荒唐。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需要这些道理,所以它们有很大的价值。所有抽象的道理都可能包含矛盾,量子力学的矛盾只是一个典型案例。

各种科学发现都不会动摇辩证二元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只可能动摇了唯物主义,只要放弃唯物主义就行了。唯物主义认为我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本身的反映,辩证二元主义认为,我们不需要管认识是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我们只要把认识当成是一些有用的观念就行了。对于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问题可以保持沉默。

薛定谔的猫之所以又死又是衰变的概率导致的。概率是一种意识,客观事物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的概率都是百分之百。没人看月亮的时候它也存在。客观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异己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依赖人的意识。朱清时说这个问题太大了,的确,没有辩证二元论,这个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量子纠缠是客观现象,同样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朱清时用量子纠缠态解释灵魂和薛定谔的猫之谜是很蛊惑人但十分荒唐的说法。意识是由大脑的复杂结构决定的,不是由电子决定的。用量子力学解释意识是多余的,意识本来就不受客观条件约束,我心飞翔的速度可以超过光速,意识可以在未来和过去之间随意穿梭。这些都不需要量力力学解释。意识的本质是仿真和逻辑构造。用量子力学解释濒死体验也许有道理,但没有必要用灵魂说解释意识。

5.道和理

5.1

不同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属性,所以每一种属性都是一种共性,共性是理。概念也是理,概念是各种具体事物的共性或具有某种共性的事物的集合。例如,乌鸦、麻雀和老鹰都是鸟,所有的鸟都是动物,所有的动物都是系统。鸟、动物、系统等概念都是具有某些共性的事物的集合。每一种属性都属于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维度。这些方面属于不同学科研究的内容,各种学科的划分主要就是根据这些方面来划分的。

这些方方面面都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当中,但它们是与时间、空间不同的维度。例如,颜色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同一种颜色可以在多个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点上存在。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有不同的颜色同时存在,在同一个空间点上,例如在一个光子中也有不同的颜色同时存在。所以,要表示不同的颜色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在空间坐标轴上表示,也不能在时间坐标轴上表示,必须单独用一个坐标轴。再比如,质量是物质的一个属性,一般来说,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也不一定,有些体积很小的东西,可以有极大的质量,例如中子星和黑洞。所以表示质量大小的坐标轴与空间没有必然联系,必须单独用一个坐标轴来表示,也就是单独的一个维度。

科学划分为不同学科,这些学科的划分主要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来划分。事物的方面的划分是以人的主观感觉为根据,而不是以某个客观存在为根据。人的感觉是主观的,可错的,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世界,不可能绝对客观。而科学的学科划分只能根据这种主观的感觉划分,这就叫人为自然立法,人是世界的尺度。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还要说我思故世界在,我思故科学在。科学家只知道看世界,只追求客观性,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永远摆脱不了主观性。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物质是本原,意识不是本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研究和思考都必须从意识开始,都在意识当中,都逃不出意识的范围。所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5.2

归纳是从各种不同的事物中寻找共性,就是寻找稳定的东西。分析也是为了寻找稳定的东西。本质有时是指共性和规律,有时是指具体事物的真实存在。人总是把稳定的东西当成本质,寻找本质是为了让认识简单化。如果直接观察到的事情是不稳定的,那么人就创造一个稳定的东西,把它当成本质。规律和共性作为本质都是这样产生的。

牛顿定理所表示的质量、加速度和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函数关系。这种关系称为规律,规律就是道。物体的运动方式的表现是不稳定的,有的物体速度经常变化,有些物体很少变化。如果把这些物体分成两类,一类物体受力,另一类不受力,那么受力的物体运动方式一定会变,不受力的物体运动方式一定不变。这个分析把对于物体运动方式的不稳定的认识变成了稳定的认识。这种关系是一个逻辑构造,是牛顿头脑中的猜想。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头脑中的猜想。科学和哲学的内容主要是作为逻辑构造的道理和关系。借用佛教的一句话叫“万法唯识”,这里的“万法”指科学和哲学提供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这里的“识”指人的认识。也就是说,科学和哲学提供的道理是主观世界的认识,而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道理。

欧几里德用五条公理推出全部十三卷欧氏几何学定理。五条公理当然比十几卷理论好学。你学五年的东西我一天就学会了,这多好。这些公理都是逻辑构造。这些逻辑构造能让事情极大地简单化,它们可以作为复杂事物的共性和规律。共性和规律能极大地提高效率,能解决众多难题,极大地减少人的劳累和痛苦,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公理和定理是人类文化当中最有序的内容。所以人们总是把追求共性和规律当成最重要的任务,当成解决各种问题的最主要方法。

科学告诉我们世界由原子、分子等具体真实的物质组成,但这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的意义是有限的。相反认为世界由抽象的规律和共性等组成的观点意义更大。因为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总需要用到各种规律和共性等逻辑构造,这些逻辑构造都是抽象的虚假的东西。唯物主义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意义有限,而唯心主义对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意义更大。

道和理都是人创造的逻辑构造,属于主观世界。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它们作为文化基因表现为客观事物。文化基因就是语言、文字、图画、音像等各种符号,其中文字最重要。人根据自己的意识制造了这些符号,制造出来以后它们就变成了物质,不再是意识了。其他人阅读这些符号之后产生相应的意识,这样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人的认识很不稳定,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记错或随意添加、改变。作为文化基因的道理在传承的过程中很稳定,一本书在古墓里可以保存千年。这种稳定性对人来说是一种异己性,是人不得不接受和承认的。另一方面,他人的认识对于主体来说具有异己性。如果别人说的有道理,我就不得不接受。所以,道理在传承的过程中具有异己性。这种异己性使人们觉得道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5.3本原

规律、共性和关系等抽象的东西都是逻辑构造,本原、本体、本质等所谓的先验的概念也都是逻辑构造,创建这些逻辑构造的过程都是思想游戏。要制造一个机床,必须先确定它的结构、性能和操作规范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稳定的,确定这些稳定的内容是制造机床的关键。这些东西是白箱里的东西,不是客观世界的那个黑箱里的东西,是人造的,主观的。这些主观的东西是本质和本原。我们一直在操控这个自己制造的机床生产我们的文明和文化。客观世界虽然也是本原,但不能代替主观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只知道客观世界是本原,不承认主观世界也是本原,这等于否定了我们的文明和文化。

客观唯心主义不知道道理是思想游戏,把它们都当成客观真实的东西,当成主观世界之外的东西,这种思想属于独断论。这些东西属于主观世界是可以证明的,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出来它们是思想游戏的结果。但这些东西在客观世界里是否存在无法证明,用维特根斯坦话说,对于它们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用东晋著名僧人僧肇的话说叫:“存而不可论”。用老子的话说叫:“道可道,非常道”。如果不想沉默,非要去描述,就只能陷入独断论。唯物主义把规律当成客观真实的东西,而不是当成思想产品。所以在这一点上唯物主义也是独断论。

客观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可能是错误的,是绝对真理。而我们人类所发现的真理当中没有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我们只能描述相对真理。那个客观世界1的道理已经发下毒誓,永远不在人间露面。奉劝那些客观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不要再单相思了,包括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等人,你们朝思暮想的那个客观的道理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