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是从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每个人的个性、气质和偏好有很大差异,但每个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理论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人的需要的内容和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人的生理需要决定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决定社会历史,黑格尔认为人的自尊的需要决定历史。他们的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观点都是不全面的。人的自尊的需要、性欲和其他生理需要都是人的需要的组成部分,像马斯洛那样把人的需要完整地找出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历史观和元伦理学。但过去马斯洛的理论只被当成行为主义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而没有发展成元伦理学。而且马斯洛的归纳也并不完全。
边沁列出了14种快乐和12种痛苦。涉及了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
快乐包括:感官之乐,财富之乐,技能之乐,和睦之乐,名誉之乐,权势之乐,虔诚之乐,仁慈之乐,作恶之乐,回忆之乐,想象之乐,期望之乐,基于联系之乐,解脱之乐。
痛苦:匮乏之苦,感官之苦,棘手之苦,敌意之苦,恶名之苦,虔诚之苦,仁慈之苦,作恶之苦,回忆之苦,想象之苦,期望之苦,基于联系之苦。([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90.)这样的罗列很混乱。
要想非常准确地罗列人的需要的全部内容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能罗列一些主要的内容。
一、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吃、穿、住、行、婚姻等。国民经济的主要产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每个人工作挣钱主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理需要。人的各种物质特征也决定人的行为,但所有这些影响都可以归入人的需要。例如,人没有长颈鹿那么高,所以人需要造梯子;人会受细菌侵害,所以人需要发明抗生素。
二、安全的需要
生存是人最重要的需要。我们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幸存的生物,都有顽强的求生本能。没有求生本能的生物必然被淘汰,没有求生本能的人也必然被淘汰。
社会可以提倡自我否定,包括牺牲生命,但这种牺牲必须最终有利于主体的利益。例如,国家号召大家走上战场,抵抗侵略,不抵抗将受到侵略者的屠杀。这时冒生命危险是为了让多数人得到安全。但是,如果国家的宣传没有足够的根据,人们就有理由拒绝。
马尔库塞批评当时的很多死亡宣传:“今天,神学和哲学争相把死亡赞美为一个实存范畴:通过把一个生物学事实曲解为一个本体论本质,它们把对形而上福祉的谋求寄予它们希望永存的人类罪恶——它们背叛了乌托邦诺言……无论把死亡作为一种常在威胁来敬畏,还是把死亡作为一种崇高牺牲来赞美,或是把死亡当作一种命运来接受,使人不断面对死亡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为生命引入了一种投降放弃的思想——即放弃和屈服。他遏制了‘乌托邦的’努力。现存的强权和死亡有着深刻的亲和力;死亡是不自由和失败的象征。”([美]理查德·沃林.海德格尔的弟子[M].张国清,王大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4.)
人不仅需要自己安全,也需要子女安全。对于子女,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平平安安,如果子女出个车祸或让人贩子骗走了,谁都受不了。除了生命安全之外,人们还需要财产和职业等生活资源的安全。
三、自尊的需要
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信仰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属于高层需要,人首先会设法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然后再满足高级需要。但在低级需要得到完全满足之前,高级需要已经产生,并且有可能相当强烈,经常超过物质需要。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认为,人的自尊的需要、获得认可的欲望是历史的发动机,真正能使人满足的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对其地位和尊严的认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发展了这个观点。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怎么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地为自己辩护,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如果你想得到他人的称赞,就应该经常称赞别人。所以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和修养。那么称赞是不是越多越好?是,只要不是谄媚就越多越好。什么是谄媚?如果称赞别人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应有的回报,就是谄媚。
四、归属和爱的需要
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害怕孤独,愿意从属于一个集体,得到认同。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