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的种类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6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3 | 1174 次浏览 | 分享到:

1 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人的需要是从动物的需要发展而来的。每个人的个性、气质和偏好有很大差异,但每个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理论比较准确地概括了人的需要的内容和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人的生理需要决定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弗洛伊德认为性欲决定社会历史,黑格尔认为人的自尊的需要决定历史。他们的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些观点都是不全面的。人的自尊的需要、性欲和其他生理需要都是人的需要的组成部分,像马斯洛那样把人的需要完整地找出来,才能得到完整的历史观和元伦理学。但过去马斯洛的理论只被当成行为主义理论,成为管理学的一部分,而没有发展成元伦理学。而且马斯洛的归纳也并不完全。

边沁列出了14种快乐和12种痛苦。涉及了人的需要的各个层次。

快乐包括:感官之乐,财富之乐,技能之乐,和睦之乐,名誉之乐,权势之乐,虔诚之乐,仁慈之乐,作恶之乐,回忆之乐,想象之乐,期望之乐,基于联系之乐,解脱之乐。

痛苦:匮乏之苦,感官之苦,棘手之苦,敌意之苦,恶名之苦,虔诚之苦,仁慈之苦,作恶之苦,回忆之苦,想象之苦,期望之苦,基于联系之苦。([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90.)这样的罗列很混乱。

要想非常准确地罗列人的需要的全部内容几乎不可能,我们只能罗列一些主要的内容。

一、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吃、穿、住、行、婚姻等。国民经济的主要产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每个人工作挣钱主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理需要。人的各种物质特征也决定人的行为,但所有这些影响都可以归入人的需要。例如,人没有长颈鹿那么高,所以人需要造梯子;人会受细菌侵害,所以人需要发明抗生素。

二、安全的需要
  生存是人最重要的需要。我们看到的所有生物都是幸存的生物,都有顽强的求生本能。没有求生本能的生物必然被淘汰,没有求生本能的人也必然被淘汰。

社会可以提倡自我否定,包括牺牲生命,但这种牺牲必须最终有利于主体的利益。例如,国家号召大家走上战场,抵抗侵略,不抵抗将受到侵略者的屠杀。这时冒生命危险是为了让多数人得到安全。但是,如果国家的宣传没有足够的根据,人们就有理由拒绝

马尔库塞批评当时的很多死亡宣传:“今天,神学和哲学争相把死亡赞美为一个实存范畴:通过把一个生物学事实曲解为一个本体论本质,它们把对形而上福祉的谋求寄予它们希望永存的人类罪恶——它们背叛了乌托邦诺言……无论把死亡作为一种常在威胁来敬畏,还是把死亡作为一种崇高牺牲来赞美,或是把死亡当作一种命运来接受,使人不断面对死亡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为生命引入了一种投降放弃的思想——即放弃和屈服。他遏制了‘乌托邦的’努力。现存的强权和死亡有着深刻的亲和力;死亡是不自由和失败的象征。”[美]理查德·沃林.海德格尔的弟子[M].张国清,王大林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4.)

人不仅需要自己安全,也需要子女安全。对于子女,父母最大的希望是平平安安,如果子女出个车祸或让人贩子骗走了,谁都受不了。除了生命安全之外,人们还需要财产和职业等生活资源的安全

三、自尊的需要

  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精神需要包括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信仰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和自由的需要等。

精神需要属于高层需要,人首先会设法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然后再满足高级需要。但在低级需要得到完全满足之前,高级需要已经产生,并且有可能相当强烈,经常超过物质需要。中国古代文人经常说:“士可杀,不可辱”。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主奴辩证法认为,人的自尊的需要、获得认可的欲望是历史的发动机,真正能使人满足的不是物质的丰富,而是对其地位和尊严的认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发展了这个观点。

行为科学中有一个著名的“保龄球效应”。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倒了7只。”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怎么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地为自己辩护,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如果你想得到他人的称赞,就应该经常称赞别人。所以称赞别人是一种美德和修养。那么称赞是不是越多越好?是,只要不是谄媚就越多越好。什么是谄媚?如果称赞别人是为了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应有的回报,就是谄媚。

四、归属和爱的需要

  人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害怕孤独,愿意从属于一个集体,得到认同。人都希望自己受欢迎,被理解、被重视、被记住、被帮助、被称赞。如果你我各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我各有一种快乐,互相交换,每人就都有两种快乐。苹果不能分享,精神财富可以分享,友爱、理解是送给别人的精神财富。而且这种财富成本很低,收益很高。

爱能改变人的行为,因为人会被爱感动。孔子看到爱的力量,因而终身提倡仁爱。孔子告诉人们应该用仁爱感化他人,从而得到他人的爱,让为政者用爱感化人民,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每个人都希望把握机会,飞黄腾达。边沁说的技能之乐和权势之乐都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赏识,遇到伯乐。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韩信横扫北方,成为齐王之后,有人劝韩信背叛刘邦,三分天下。但韩信说:“刘邦对我有恩。”得到赏识和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强烈的需要。

美国著名企业家M·K·阿什提出的参与定律指出:每个人都会支持他参与创造的事物。只有当员工参与了公司的决策和管理后,才能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很高的满意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

帮助他人可以使人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施舍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有人说,帮助他人是获得幸福感的最可靠方式。

2 其他需要

一、劳动的需要
  人都需要休息,不愿意过度疲劳,这属于人的生理需要。但劳动也是人的一种需要,如果整天无事可做,人会感到很无聊,甚至因此生病。当然人与人有很大差异,有人天生勤快,有人天生懒惰。勤快的人把干活当乐趣,有强烈的劳动需要。懒惰的人只有很少的劳动需要,但不是一点没有。

二、信仰的需要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宗教是骗人的,但世界上大部分人仍然信教,这说明信仰是人的一种强烈的需要。马斯洛在临死前在五层需要之上加了一层自我超越,其实就是指信仰。人有信仰的需要,因为信仰是形而上的,因此是稳定的,稳定性能给人安全感,人有安全的需要。

现在中国很多富人和艺术名人走上灵修之路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在《西游记》的取经团队当中,唐僧似乎是最没本事的,但他仍然贵为首领,其他人都服从于他,而且是心甘情愿地愿意为他赴汤蹈火。因为唐僧有一个崇高的信仰,他要普渡众生。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面对围追堵截,付出惨重伤亡,仍然败而不溃,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中国五、六十年代社会治安好得无与伦比,因为整个社会有一个崇高的信仰。1964年中国向全世界宣布,性病在中国内地绝迹,娼妓问题被清除,同时赌博活动也销声匿迹。这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的奇迹”。(赵琳.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风气研究[D].西北大学,2005(5):22.http://www.docin.com/p-366288737.html)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价值观崩溃,人们失去信仰,带来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科学是世俗的信仰,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或世俗信仰出现危机的时候,这种信仰不稳定,因此需要宗教提供信仰。但宗教也不能绝对稳定,宗教是非理性的自我欺骗,必然能被戳穿,也能被随意篡改,所以最稳定的信仰只能来自科学。杜尔克海姆强调宗教能维护道德的统一性,但这种统一性最终只能依靠科学。

三、审美的需要

艺术给人的满足感有时会非常强烈,而且艺术还有物质价值,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尼采等哲学家认为艺术高于哲学,这种观点过于偏激了。审美的需要与其他精神需要同样重要,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位,更不能取代其他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四、信任是天性

有些需要似乎难以置信,研究表明信任也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天性。有这样一个实验,甲乙两组之间,每一个甲组成员借钱给一个乙组成员,可得利息。乙组成员可能不还,但甲有一半还是借给乙组成员。实际上乙组成员有四分之三会还钱。从理性分析上看,这种结果似乎不应该出现,因为它违反纳什均衡。那么,怎么解释这种结果呢?科学家认为,进化已径使我们的大脑适应群体生活,我们不仅有马基雅维利的智慧,还有信任的本能需要。令人困惑的是,当别人向我们表示信任时,我们想回报对方的愿望似乎是无法控制的。催产素与值得信任的程度密切相关,催产素对信任的影响方式不受意识控制。(杨汝生.生命之谜[M].时事出版社,2006:58-59.)

五、自由的需要

不自由一般对人有害,因此人们便形成一种对自由的需要。但不自由的状态也经常使人受益。例如,限制未成年人、犯人和吸毒者的自由对其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