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琐事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都需要决策,价值标准是决策的最终标准,对决策进行优化就是为了提高决策的价值。那么价值的大小和数量如何确定呢?
对于价值的大小既有理性判断也有感性判断,所有的理性判断都是以感性判断为基础的。感性判断就是以人的情感为判断价值大小的标准,情感就是主体的爱与恨。我感觉饭菜非常可口,我就认为这种饭菜很有价值;一个故事让我兴奋,我就认为这个故事很有价值。所以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是人的情感。凋落的花瓣在一般人看来毫无价值,但在林黛玉眼里有巨大的价值。侬今葬花人笑痴,它日葬侬知是谁。林黛玉的主观世界中的思想观念和利益需要决定了各种事物在她眼中的价值。
定理: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是人的情感。
人的理性只有几千年的历史,最多不过几万年。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在人产生理性之前的几百万年里,人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都是非理性的,都是感情用事。当人学会理性思维之后,人开始慢慢练习压抑自己的感情,用理性代替感性。但是由于人的感性思维的历史太长了,感性思维在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所以今天人的很多行为仍然靠感性决策,不断地感情用事。
所谓本原就是一切事物和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我们认定这个好,那个不好,根本原因是依据我们的情感。所以主体的个人情感是一切事物的本原。
艺术作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反映或激发人的情感,判断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共鸣。因为情感是本原,是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所以艺术只有抓住这个本原才有生命力。
性就是人的本性、利益和需要。只看到情感对确定价值大小的作用是不够的,情的变化是由性决定的,人的利益和需要是产生情感的客观原因。个人利益是指作为主体的个人的需要被满足的程度。人的需要决定人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情感。评价人的利益的最终标准是人的情感,人感到快乐就说明人的利益增长了,人感到痛苦就说明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了。例如,因为人的生理结构需要食物的新陈代谢,所以食物能让人兴奋。
性是主观世界的内容,但与情相比,性的内容更客观一些。人有哪些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人到底有哪些需要,人自己也很难说清楚。我们对性的了解是主观的,人的客观的需要存而不可述。人的利益和需要是物质,属于客观世界,同时也属于主观世界,是人的一部分。
其实,主观世界的所有内容都属于物质世界的真子集,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但从本体论上说我们必须把意识单拿出来,不能只把意识当成物质的一部分来看待。因为我们所说的物质都是我们想到的东西,都是意识。因为我们的认识方法有致命缺陷,是一副有色眼镜,所以我们所想到和说到的物质不是真正的物质,而是主观世界当中的客观世界2。人的利益和需要在主观世界里,不属于客观世界2,而是与这个客观世界2并列。
客观世界无比巨大,宇宙浩瀚无际,地球是一粒尘埃,人就更小,人的需要在客观世界当中完全没有地位。但在主观世界里完全不同,客观世界2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人的需要也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这两部分的重要性差不多。如果我们把人的需要当成物质,那这些物质完全没有地位,把人的需要当成意识就有地位了。这就是为什么从本体论上说我们必须把人的需要当成意识的根本原因。
从本体论上评价一个事物的重要性的根本标准不是长度、重量、时间、复杂性等客观标准,而是价值大小。价值大小是一个主观标准,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价值标准都是以人的利益为标准。浩瀚无际的宇宙没有多少价值,而人的喜怒哀乐有很大价值。人的利益和需要作为一个本体论的标准非常重要,各种问题是否重要都要以它为标准进行评价,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也必须以它为标准进行评价。所以我们要把人的利益和需要从客观世界中单拿出来,当成本原来看待,不能当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看待。
价值的最终理性标准是个人主义,人本(人道)主义和进化主义,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都是把人的利益作为价值的最终标准。价值的三个理性标准有可能统一,也有可能矛盾。如果某个人或事物同时满足三个标准,它的价值一定很大。如果满足一个,违背另一个,那么它的价值就比较小。例如,一个科学家如果生病,我们就会全力救治。他首先是一个人,给他治病符合人本主义原则。同时他是科学家,对社会进步做出了很大贡献,救治他符合进化主义原则。所以他的生命具有很大价值。每个人都会从个人主义原则出发,希望自己生病时能得到及时救治。一个囚犯生病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救治,因为这符合人本主义原则。但他的生命的价值显然没有科学家的价值大,当医疗资源有限时,我们应该首先给科学家使用。原始社会生活资源极度匮乏时,往往优先满足年轻人和儿童,老年人的生命往往被放弃。这样做符合进化主义原则。
胡塞尔说:相对主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把人的一切易变的因素当成一切事物的尺度。仿佛同一个判断的内容,对于一个思维者来说可能是真的,而对于另一个思维者来说则可能是假的。但是一个判断的内容同时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