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西方哲学中的逻辑构造理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1541 次浏览 | 分享到:

逻辑构造或逻辑构造的理论并不新鲜,在以往很多哲学著作中都有与逻辑构造有关的内容。例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宗教改革理论等等。只不过以往这些理论当中与逻辑构造有关的内容很零散,不系统,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不足,并且还经常夹杂很多错误认识。下面对这些理论作一些分析批判。

1.结构主义和语言哲学

在《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巴尔特认为,文学语言并不指向符号以外的客观世界,否则像“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句子就是荒唐可笑的。巴尔特进而得出结论说:叙事作品中所发生的事从真正所指事物的角度来说,是地地道道的子虚乌有,所发生的“仅仅是语言,是语言的历险,语言的产生一直不断地受到热烈欢迎”。(郑杭生,1988,340)

在《结构主义活动》中巴尔特把结构主义理解为一种重建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就是重建一个客体来揭示对象的功能结构。他说:“一切结构主义活动,不管是内省的或诗的,是用这样一种方式重建一个‘客体’,使这个客体的功能规则显示出来。”“是理智加于客体的”。“这样建造起来的模拟物不是按它所见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正是在这里结构主义是重要的。”(郑杭生,1988,341)

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是主观世界的结构,是一个模拟物,或者说是逻辑构造。但巴尔特说的不准确,文学语言有特定的价值,但所发生的并不仅仅是语言的历险。因为语言的历险是主观世界内部的历险和创新的产物,主观世界比客观世界大,其中有情有意有思想。文学语言可以满足人的情感、理解、预测和决策等方面的需要,所以语言的产生才会一直不断地受到热烈欢迎。

2.文本的整体与局部

在欧洲宗教改革中,改革家们认为,对经文的真正理解不需要教会的独断,也不需要古代经文的训诫式的解释。经文原文有明确的意义,它能从本身即可感觉的文字推究出来。不过经文的字面意义不是在每个地方和每个环节都能明确得到的,因为经文的整体指导着个别段落的理解,而要达到这个整体又只能通过个别段落的累积理解。整体和部分的这个循环关系被路德发展为本文解释的普遍原则。本文的一切细节能从上下文关系中和从整体指向的统一意义中加以理解。(郑杭生,1988,255)

要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循环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对于个别段落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客观性,相反,对于整体的理解则需要在多个个别段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这种整体理解已经脱离了客观的具体的文本,成为一种主观的理解。路德的原则实际上独断地假设了圣经本身是统一体。解释学认为必须使自己脱离一切独断的局限。要摆脱过去的独断是可能的,但要摆脱一切独断是不可能的。

对整体的认识是一个头脑中的逻辑构造,这个逻辑构造是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在读第一段的时候,这一段就是整体,形成一个逻辑构造。读第二段的时候,与第一段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构成新的整体,这个新的整体是对原有的逻辑构造的改进。随着读书的进展,整体的内容不断复杂有序,逻辑构造不断改进。每读一个新的段落,整体与这个新的段落的内容都会相互影响。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书的主要内容,每本书的前面都必须有一个简介,这个简介是作者对整体的理解。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对整体的任何理解都是主观的理解,主观的理解虽然不够客观,但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不是只有客观的理解才有价值,客观性不是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我们看书的时候,需要把一本书看薄,也就是要抓住梗概,需要对其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比较简单概括的主观认识。

对于世界的理解也包括对整体的理解和对局部的理解,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局部,很难看到整体,整体往往是对局部进行汇总抽象之后进行主观创造所产生的逻辑构造,是比较主观的认识。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有整体与局部的矛盾,所有的整体和局部的矛盾都属于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观与客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在这种辩证统一当中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脱离部分的整体和脱离整体的部分都必然导致价值的极大缺失,脱离主观的客观和脱离客观的主观都必然导致价值的极大缺失。

哲学是对世界整体的认识,相对哲学而言科学是对局部的认识。科学和哲学当中任何单独的发展都是畸形的发展,都必然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古代哲学发达,科学落后,导致生产力低下。现代社会科学发达,哲学停滞,导致信仰危机,邪教盛行。只有科学和哲学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3.建构主义与科学主义

唯物主义和实在论者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本身的反映,对唯物主义这种主张的反对在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断出现。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思想潮流,属于解构主义的大思潮,虽然“建构”和“解构”这两个名称在字面上相反。建构主义对抗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对科学的真理性全面提出质疑。强建构主义或曰强纲领的建构主义(SSK)主张,科学并不是什么客观知识,而是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谈判的结果;科学理论是一种社会构造,其合法性并不取决于事实性因素;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自然界仅仅充当微不足道的角色,科学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像另一个神话故事。拉图尔明称“要消除科学和小说之间的区分”。费耶阿本德的“科学无政府主义”和库恩的“科学研究范式转变”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资源,但建构主义要走得更远。(陈嘉映,20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