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抽象理论的价值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1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3 | 2375 次浏览 | 分享到:

1.抽象有神威

1.1《素书》的故事

中国汉朝著名谋士张良的一生可谓出神入化,被后人称道几千年。据说他成功的秘诀来自于一本奇书。张良谋杀秦始皇失败之后,走投无路。有一天路过一座小桥,桥边有一位老者故意把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张良很吃惊,但看他是位老者,就把鞋从桥下捡起来。老者说:“给我穿上。”张良就恭敬地把鞋给老者穿上。老者起身就走,连句谢谢都没说。但过了一会儿又回来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天亮时在这里等我。”

张良眼前一亮,看来是遇到高人了。五天以后早早起来,赶到桥上,看见老者已经到了。老者见到张良,很不高兴地说:“年轻人与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呢?五天以后早点来。”五天以后天不亮,张良就来到桥边,没想到老者又比他来得早。又过五天张良不睡觉了,想在桥边等一宿。等到半夜老者就来了。看见张良,大笑:“好小子,我果然没看错你。”然后从怀里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你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说完,拂袖而去。

这位老者就是黄石公,这本书的名子据说叫《太公兵法》,真正的名子叫《素书》。张良得到此书,如获至宝,日夜研读。后来按照书中的韬略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然后又按照书中的韬略铲除吕后党羽,辅佐后世帝王坐稳江山。最后功成身退,免去血光之灾。

张良的每一个计谋都如神来之笔,对政治、军事以及人生、事态的领悟都深入透彻。除了诸葛亮这种小说里的人物之外,从古至今,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一本书成为张良人生的转折点,从一个只会搞暗杀的愣头青,变成了一个经天纬地、纵横四海的国家栋梁。由此可见,这本书有多么神奇。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用简洁的语言讲出了很多哲理。

唐僧取经历经重重磨难,有孙悟空和众多神仙的护佑,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几本书。神仙护佑其实是反映了老百姓对这些书的期待。书里的内容都是抽象的道理,老百姓期待什么?当然是期待这些道理有用,能消除人间的苦难。哲学之所以被人们景仰,在学科排名中高居首位,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哲学简单有用,因为哲学最抽象。哲学的作用不是客观真实地反映世界,而是用最抽象的语言重建世界。客观真实地反映世界是科学的任务,不是哲学的任务。

科学理论改变了人类文明,科学的发展让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科学理论都是一些抽象的道理。科学虽然能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世界,但科学的内容太繁琐复杂,不太抽象,所以不是那么简单好用。因此科学的各个学科在学科排名上始终排在哲学后面,地位不如哲学。地位的高低是由价值决定的,不是由真实与否决定的。

1.2决胜千里之外

每个人的劳动都可以对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但是贡献的大小可能相差很多,还有战争或文革那样的政治事件能让很多人的劳动付诸东流。所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找到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么什么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呢?

历史上的大事件往往取决于英雄人物的决策,抽象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这些决策产生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能够解释历史,才能预见未来所以理论的价值就是预测历史的发展,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让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们不能只知道具体的鸡好吃,不知道抽象的鸡有用。为什么抽象的理论能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抽象的理论让人看到很多事物的共性和规律。于是人们就对抽象的理论产生了一种偏好,认为理论越抽象越好。

哲学过于抽象,往往不能对人的实践给予多少有效的指导,但由于人们已经对抽象的理论产生了偏好,而且这种偏好已经变成了信仰,所以人们都认为哲学一定是最好最有用的理论,哲学一定能让人豁然开朗,一定能给人一双最明亮的慧眼。

认识过程中的抽象是关注事物的某些属性,把其他属性排除掉。体育比赛的规则与此类似,在一个摔跤场上只有一个重量级别的运动员,不属于这个级别的运动员被排除在外。所以体育比赛的这种规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抽象。如果没有这种抽象比赛就不公平,所以这种抽象的办法很有用。在科学实验中对实验条件的规定也是一种抽象,在生产生活当中经常有这种抽象。

《几何原本》用五条公理推出全部十三卷几何学定理,这些公理是高度抽象的逻辑构造。抽象的逻辑构造的功能之强大由此可见一斑。这些逻辑构造能让事情极大地简单化,它们可以作为复杂事物的共性和规律。抽象的共性和规律能极大地提高效率,你学五年的东西我一天就学会了,这多好。共性和规律能解决众多难题,极大地减少人的痛苦,带来极大的利益。

表述抽象的共性和规律的逻辑构造是全部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当中最有序的内容。所以人们总是把追求抽象的共性和规律当成最重要的任务,当成解决各种问题的最主要方法。

1.3猴子的思维

有一个饲养员训练猴子,用桶里的水灭火,从小河里取水饮用。后来河对岸着火了,猴子只会一次次过小桥到河这边的桶里取水灭火,不知道就近从小河里取水灭火。从桶里取水灭火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一个方案只能解决一个问题。猴子不知道所有的水都能灭火,也就是说它不知道水的共性。知道了共性和规律就不只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能解决一类问题,抽象的共性和规律与具体的解决方案相比,适用范围更大,价值更大。

哲学家想做的事情,简单说就是寻找所有事物的共性和规律。寻找共性和规律这件事有时无所谓,有时很要命。例如,皇帝一道圣旨,几万颗人头落地。张三临刑前可以说:“我倒霉是因为我昨天说了句不吉利的话。”李四说:“我什么也没说呀,我为什么倒霉?”显然“说不吉利的话”不是这么多人被杀的共性,皇帝那道圣旨才是共性。

寻找共性往往关系到所有人的利益。衣食住行,再加上李泽厚说的性、健、寿、娱,都是人的利益。小到柴米油盐,大到社稷兴亡,都与共性和规律有关。找到了共性和规律就可能获得利益,找不到共性和规律随时可能遭殃。科学的每一个学科都只想寻找一部分事物的共性和规律,而哲学企图寻找所有事物的共性和规律。

2.哲学有用

2.1日常观念的错误

哲学是理性的,日常的很多观念是非理性的。平常很多人说的观点往往是错误的。例如,物极必反,很多事物的发展不会反。人类进化不会返回到原始社会,虽然有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进化发展的。现在西方很多高层人士经常说:“The only certain is uncertain.(唯一能确定的东西是不确定)”这话显然是错误的,很多东西都是确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很多基本规律还是有效的保护环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相尊重的原则没变,谁搞霸权主义就会受到惩罚。元朝文学家张养浩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真这样的话,那我们就没必要奋斗了,没必要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了。我们追求伟大复兴,是为了百姓不再受苦。

理论的作用就是提供确定性,好的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了追求这种确定性,哲学家总是追求逻辑统一,逻辑统一是理性的表现。为了追求逻辑统一,哲学家总是不断地反思,排除各种矛盾,寻找实现逻辑统一的新途径。说唯一能确定的东西是不确定”,是因为很多过去的理论失败了,现在又没人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新理论。以后这种状况会逐渐改变

我们经常发现有些认识是假象,于是哲学家就要追问是否所有的认识都是假象。一般人往往满足于“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这样的观念,而彻底的哲学理论试图搞清楚我们的认识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真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哲学是抽象的,抽象的作用是简单化。人又笨又懒,所以这种简单化很重要。人越聪明,哲学的作用就越小。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于是哲学变成了万用之外的理论,20世纪的哲学成果比19世纪之前少得多。要找到所有事物的共性谈何容易,哲学发展一直像老牛拉破车,与科学的突飞猛进形成强烈对比。但人们一直把哲学看得很神圣,一直说哲学是王冠上的明珠。就是因为人们有这样一个愿望,总希望用很少的理论就能认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