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人的感觉器官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感觉来自客观世界,具有客观性。主观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世界是先验的存在,认为必须从意识出发。但从意识出发同样可以确认感觉的客观性,客观性来自于意识之间逻辑统一的需要。
当你撞墙的时候,如果你不承认自己撞墙的感觉,对自己说,我就是没撞墙,那么你继续往前走,会重新得到撞墙的感觉。经验之外的多数意识可以随意改变,但经验不能随意改变,因为它与人的利益有特定的关系。如果某个感觉与人的利益无关,如天上飞过一颗流星,那么我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客观性,把它当作错觉或想象。
你要挖金矿,金子本来就在那里,但你却在它旁边挖了99个坑,当你最后挖到金子时,你说金子的位置是我的表象,是主观世界中的东西,这样说有意义吗?如果它本来就在你脑子里,那你还挖那99个坑干什么呢?另一方面,影响决策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金子虽然就在面前,但没有成为我的表象,所以我只能挖那99个坑。
唯物主义认为,因为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才造成感觉之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人只能通过感觉去认识客观世界,所谓“客观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不能作为理论基础,这被胡塞尔称为“非法超越”,唯物主义的解释只能从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可以从感觉的逻辑统一产生客观性。为了方便地解释客观性,需要设想一个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具有一定的联系,然后用这些臆造的联系来解释感觉之间的联系。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不管是基督教、民主还是资本主义,都只是由想象所建构出来的秩序。”([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28,108-110.)这种说法有道理,人类社会进化的主要原因是主观世界的复杂有序化,主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但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人类有丰富的想象,曾经建构过很多种秩序,有些能成功,有些被淘汰,其中的客观性不是由想象决定的。赫拉利也提到了这种客观性:“我们相信某种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但他马上又开始怀疑这种客观性。另外,赫拉利认为“主体间”的意识(即多个主体共有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M].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2014:114-115.)这说明他没有理解什么叫客观,任何一个他人的意识对于主体来说都是一种客观存在,“主体间”的意识虽然也是意识,但具有客观性。
有些意识不具有异己性,考虑这些意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把客观世界当回事。但这些意识会造成意识之间的矛盾,如果不引入一个客观世界的概念,就无法解决意识之间的矛盾。我们希望意识之间具有逻辑统一性,我们经常需要重视和服从那些具有异己性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这样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是以现有的感觉经验为基础建立的,如果满足于已有的逻辑统一就叫自以为是。当人观察到新的现象与以前的感觉产生矛盾时,需要改变这个设想出来的客观世界,以实现新的逻辑统一,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是这样做的,不断地开阔视野,设计多种实验,了解不同人的思想。总之,世界的客观性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解释意识的异己性,服从异己性和寻找异己性。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一定可以推论出客观决定论和唯物主义。
客观世界(或称物质、物自体)是人设想出来的,不是先验的,可以说是一种信仰。这不是一般的信仰,是科学的辩证二元主义,因为它可以解释异己性,最有利于实现意识的逻辑统一。为了解释异己性,客观唯心主义设想出很多抽象的东西,例如柏拉图的理念和马克思的客观规律,但这些东西都可以用奥卡姆剃刀剃掉。剃掉不是说它们没用,而是只能作为意识存在,不能作为物质存在。只有物自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一切都可以怀疑,但不能怀疑物自体。物自体包括所有的具体物质,具体物质的所有具体属性都是异己性。异己性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物自体是对各种异己性的概括。每一个具体物质的面目都可以怀疑,但具体物质的客观存在不需要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