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包括伦理规范和法律,伦理规范是社会的不成文契约。除了单人世界之外,到处都有伦理规范。伦理是多人间的契约,多人契约源于双人契约。交易(交换)是社会关系中最高效的关系。交易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契约是一种期货交易。货不仅指货物,而且指所有可交换的事物。很多交换只能采用期货交易的方式,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
人的契约源于动物的契约。狼很凶猛,善于暴力征服,包括征服猎物和同伴。当狼被同伴征服时,它会摇头摆尾,表示顺从。这意味着双方达成一个契约,被征服者用顺从换取对方的宽恕。顺从不仅指当时顺从,还包括以后顺从,所以这是一个期货交易。多数社会关系都是长期博弈,期货交易需要信用,如果没有信用,期货交易只能是一锤子买卖。主体的信用依靠主体的行为建立,主体要建立信用,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所以自我否定是形成社会伦理的必要条件。
说伦理规范是契约,其实并不准确。社会当中真正的伦理规范从来没有形成过完整的、公认的契约,即使有公认的契约也与社会当中真实存在的伦理规范有很大差别。市民公约、学生守则等成形的道德伦理规范往往不能完全体现人们心里的道德伦理观念。
公理自在人心,伦理存在于每个人心里的,是每个人对他人的要求或希望。而每个人的要求和希望都不可能完全相同,社会伦理和社会道德就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要求和希望的总和。
各种伦理学都试图提出自己的理论,那么这些理论谁对谁错的最终根据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千差万别的要求和希望。每一个理论都觉得自己有道理,因为它们体现了一部分人的要求和希望,每一个理论都会受到别人的攻击,因为它们总会不符合其他人的要求和希望。
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接触的是不同的人。在与这些人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要求、希望,这些了解构成了自己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由于这种了解是有限的,所以每个人对社会道德的理解都不完全相同。同时由于人的需要和利益存在共性,所以人们对他人的要求也存在共性。当主体认识到他人的要求中的共性,而且这种认识被一再证实时,主体就会坚信这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这种共性也许是所有人的共性,也许只是主体所接触的人的共性,所以人们所坚信的社会道德伦理会存在差别。当这些认识写在纸上,被广泛传播,在更大的范围接受检验时,就成为伦理学理论。
既然道德伦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那么前面为什么又称它为契约呢?因为每个人不仅会不断地认识他人的道德要求,也会不断地对他人提出自己的要求,有可能使他人向自己让步。这个过程像是一场无休止的谈判,但从来不曾达成最终协议。在这场谈判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提出自己的议案。多数议案都是零碎的,也有比较系统的议案,如各种道德公约和道德理论。但与法律不同,这些议案从来不曾变成决议,没有关于这些内容的全民公决,即使有决议,也是暂时的,新的议案还会不断提出。孔孟之道取得统治地位之前,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儒家学说也已经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奋斗史。孔孟之道取得统治地位两千年之后,又被新的道德规范取代了。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也有类似的经历。
另外,即使有决议,从执行的角度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因为道德伦理规范不靠强制力执行,当有些道德规范依靠强制力执行时,它就变成了法律。法律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内容,是形成决议的契约。道德伦理规范不需要强制力执行,因此可以没有明确统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