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算计”是指比较不同行为决策的利益大小,然后选择利益最大的方案。所有的决策过程都是算计。算计不是商人的专利,每个人都需要算计,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优化、利益最大化。
利他有利于主体的长远利益,奉献可以得到回报,自私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惩罚。经过算计的利他行为是理性的利他行为,是人们利他行为的主要来源。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伸出你的手去援助别人,而不是伸出你的脚去绊倒他们。一个与人为善、一心做好事的人也许会流一些血,但最后胜利会属于他的。
孩子的自私行为会受到家长和同学的谴责,每个人都从小就受到利他主义的教育。善成为社会道德规范,原因是众人都称颂善而谴责恶,众人称颂善、谴责恶的原因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益、避免受害。因此,善成为社会规范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功利原则。每个人都知道罪恶源于自私,但很少有人知道善也源于自私。这是一个社会选择的过程,每个人出于自己的私利选择他人的善行。雅克·蒂洛反对功利主义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功利主义与利他主义矛盾,(Jacques P.Thiroux,& Keith W.Krasemann,Ethics:Theory and Practice,9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1998),39-40.)但实际上,这两者是统一的。我们今天能够生活在一个崇尚道德的社会中,主要归功于每个人的自私本性,而不是精英和神父的说教。
生物的很多利他行为其实是利己,利己能够带来利他,人类也是一样。但是不管人类的利他行为的动机是利他还是利己,利他行为都是善。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发现了私利对他人和社会的益处,并使它成为一个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但奇怪的是它一直没有成为西方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这可能是因为斯密是经济学家,不是伦理学家。这件事可以给我们一个启发,发现真理并不一定总需要到外面去求索,我们经常需要看一看自己手里是不是捧着金饭碗,跨下是不是骑着千里马,把别人送到面前的东西接受下来也是一种创新。
心理学中的互惠关系定律指出:行为孕育行为,你对我友善,我对你也友善,如果你对我不友好,我也不可能友好的对待你。及时回报他人的善意且不嫉妒他人的成功,这不仅会赢得必要而有力的支持,而且还可以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智库/百科/条目/互惠关系定律.http://wiki.mbalib.com/wiki/互惠关系定律)嫉妒别人不仅难以使自己“见贤思齐、虚心向善”,而且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外在形象。
雅克•蒂洛等人反对功利主义,理由之一是人的利益很难计算。的确,人有各种利益,而且经常发生矛盾,很难计算得失。但再难也要计算,每个人每天都在计算。例如,在购物、结婚和找工作时都要反复盘算;企业在投资之前都要预测投资结果;政府在制订政策或签订条约之前也要进行得失的计算。这些计算经常会出错,但人们就是在错误中学习的。
伦理学原理、官方舆论、文艺作品和宗教等都通过算计告诉我们舍己为人可以对自己有利,通过这种算计让人们牢固树立善的观念。例如,基督教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可以进天堂,这个利益大于奉献的代价。中国政府把雷锋树立为道德楷模,让大家知道,雷锋帮助他人,放弃自我利益,最后能得到大家的爱戴,这说明帮助他人对自己有利。算计的原则是私利最大化,用算计的方法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