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首先以自我利益作为是非的标准,但在生活中人们发现,不尊重他人的利益会使自我受害,于是他人的利益才能成为是非的标准。《圣经·马太福音》中说,你愿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犹太教中,有“不要对你的邻人做你不喜欢的事”。在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不要向他人做自己厌恶的事”([美]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M].刘莘译.东方出版社,2005:373.)。柏拉图也在《法律篇》中写道“要向我愿意他人对我那样对待他人”。
重复博弈时,选择合作往往比选择对抗的收益高。合作是善,往往需要自我否定,有时是无私奉献。生活中多数事情都是重复博弈,所以自我否定就成为了社会道德规范。城市里熟人之间很亲热,对陌生人很冷淡。商店宰客多是宰外地人,很少宰当地人。宰当地人的多数是流动摊贩,常摊儿和大企业多注重信誉。对于非重复博弈,人们也想办法把它们变成重复博弈。例如,死亡意味着博弈结束,但人们通过各种哀悼仪式让大家相信死者仍然可以得到收益,宗教也让人相信死后的收益。
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自我否定都能得到较高收益。所以,自私仍然是人的基本决策原则。不合作可以获得较高收益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对他人无害,对他人有害。如果对他人有害,那么他人和社会就会想各种办法改变收益,促使人们选择合作。这些办法包括:报复,奖惩制度和培养廉耻心。对于有廉耻心的人,他人可以用非暴力方法对其进行报复,所以社会鼓励人们拥有廉耻心,惩罚那些没有廉耻的人。
合作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共赢,另一种是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共赢是最理想的博弈结果,所以应该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如果有一方受损害,为了使其继续选择合作,社会就必须努力增大其收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和补偿,以便把自我否定转变为共赢。例如,你把摔倒的老人扶起来,送到医院,然后那个老人说是你把他撞倒的,有些国家通过立法保护见义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