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平等和博爱是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博爱是指爱每一个人,主要不是指爱人以外的生物、自然和人造世界。人本主义是以人为本,不是以生命为本,从人本主义出发,为了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其他生物的生命。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尤其是保护滨危动植物,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不是维护动植物的利益,而是维护人的利益。善良必须杀生,必须惨忍,而对生物的慈悲有可能杀人。
阿尔贝特·施韦泽认为应该以生命为本,他说:“只有体验到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责任的伦理才有思想根据。人对人行为的伦理绝不会独自产生,它产生于人对一切生命的普遍行为。”([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9.)辛格也认为,把痛苦施加于某个生物,这种做法之所以错误,并不取决于该生物属于哪个物种;同理,剥夺该生物的生命的错误,也不取决于它属于哪个物种。确定我们物种范围的生物学事实,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意义。只因某个生物属于我们的物种就更看重其生命,就如同种族主义者偏护自己种族的成员。辛格认为,是否具有对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力是我们关心他者利益的唯一站得住脚的划界标准。([美]彼得·辛格.实践伦理学[M].刘莘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86,58.)施韦泽和辛格的这种观点并不新鲜,例如,很多人提倡素食,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不准杀生。
施韦泽和辛格的伦理出发点是平等,人应该与人平等,动物也应该与人平等。他们不懂得平等的原则是怎么来的。人与人平等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根本来源是个人主义。平等原则是人与人之间经过数千年、数万年激烈斗争,包括无数次战争得来的。每个历史时期都在上演这样的冲突和妥协过程,它不仅是伦理的起源,也决定着伦理的现实和未来。平等原则之所以神圣,完全是因为它包含无数鲜血和生命。我们应该敬畏生命,但这种伦理观念必须以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如果仅仅以宗教式的、自欺欺人的信仰为基础,那么这种伦理不可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很多动物会伤人,包括各种猛兽、蚊虫、老鼠等。维护动物的生存权力可能意味着损害人的生存权力。客观条件要求我们必须杀生,必须奉行人本主义,反对众生平等的观念。完全素食对人的身体有害,生活在草原、海边或其它一些特殊环境中的人更难做到素食。很多宗教都不禁止杀生,和尚虽然素食,但俗家弟子一般都不拒绝吃肉。全球随时都有数十亿家禽家畜就像活在工厂生产线上,每年宰杀总数更达到百亿。如果禁止杀生,那么人类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
辛格反对把人的私利纳入伦理思考。他说:“一旦我们开始进行伦理的思考,我们就可能超越这种世俗的前提。因为我们有理性的能力,而理性并不从属于自利。”(辛格:78.)辛格不懂得,真理的根本标准是实用性,所以理性永远都从属于自利。理性有可能超越自利,但只能是有限的超越。
现在平等的原则已经确立为全世界人民的公认价值准则,这是对个人主义的超越。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不应该为了经济和政治的各种交易而牺牲正义的原则。但在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自私自利的行为仍然处处可见。辛格说:“无论对道德起源做出怎样的解释,都不至于使我们把互惠当作道德的基础。”(辛格:79.)但互惠一直都是道德的基础,例如著名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旨就是互惠。
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并不反对保护动物,因为人有同情心,虐待动物会让人痛心。而且适当提倡素食对人有利,最重要的是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的长远利益。但这些理由都是从人的利益出发,不是从动物的利益出发。
辛格认为,废除养殖场并不比美国南部白人释放奴隶更难,(辛格:63),实际上难得多,因为奴隶会反抗,动物不会反抗。由于他把减少痛苦当成平等的原因,辛格竟然推出这样的结论:用孤儿或有智力缺陷的人做实验比用正常成年人更可取(辛格:60)。辛格的观点在欧洲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这些反对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