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根本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6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13 | 954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马克思这段话很精辟,但最后一句不对。人的根本不是人本身。

人是具体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都有无限多重属性,人也是一样。例如,人由头、四肢、各种脏器等部分组成,人有性别,年龄,身高,容貌,性格,还有导电性、导磁性、重量、化学成分等很多属性。这些都是人本身,但这些都不是人的根本,只有人的需要是人的根本。人的需要决定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决定世界的历史和未来。博弈论的分析当中,首先必须了解人的效用函数,而效用函数取决于人的需要和利益。

其实,马克思也知道人的根本是人的需要,不是人本身。所以他把人的吃喝住穿等生理需要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础,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历史唯物主义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理论。弗洛伊德把人对性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于是他的理论也成为了一个伟大的理论。但人的需要不只这些,马兹洛说人有五种需要。马兹洛的这种理论不仅是心理学理论,而且可以成为元伦理学的基础,而元伦理学是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的基础。

人的需要并不能直接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受意识支配,但意识不是人的根本。人的意识非常复杂,而且经常自相矛盾。人经常对某事物既喜欢又痛恨,对某件事既想做又不想做。而所有人的喜好和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符合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管人想要还是不想要,人都有那些特定的需要,需要对意识的决定作用是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人的需要决定人的心情,人的心情经常会转变成激情,有了激情就能爆发出巨大的创造力或破坏力。叔本华、舍勒和海德格尔等很多哲学家都关注人的心情,但他们没有对人的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人的利益是价值和正义的根本标准,很多看似猥琐的需要也是价值和正义的根本标准。只要这些需要不伤害他人,不危害自我的长远利益,就代表正义,社会的伦理和法律就应该维护这些个人需要。孔子说:“食色性也”。中国已经办过多次性文化展览,同性恋已经得到很多国家法律的保护。文艺复兴运动时裸体成为艺术时尚,但现代社会画裸体仍然面对很多阻挠。

提到个人主义,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自私、懒惰、贪婪、无耻、损人利己和各种罪恶,很多人相信私欲是万恶之源。但个人主义的本意其实并不包含损害他人的意思,利己不一定损人,利己可以与利人统一起来,而且利己是利人的最终动力。说起利己就想到损人是一种偏见,排除这种偏见之后,个人主义不仅可以成为一个好听的名词,而且应该成为一个神圣的名词,成为价值判断的最终标准。个人主义基本等于自由主义,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个人主义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有区别。人本主义是把每一个人的利益当作价值标准,包含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含义。个人主义是把作为主体的一个人的利益作为价值标准,与他人无关。任何实践都是主体的实践,任何决策都是主体的决策,任何价值判断都是主体的价值判断,所以个人主义比人本主义更具有物质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个人主义,是在提倡人的个性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