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每个人对父母之爱必然大于对亲友之爱,对亲友之爱必然大于对邻人之爱,对邻人之爱必然大于对同族之爱,对同族之爱必然大于对生人之爱。这种学说完全正确,爱的递减是动物和人的本能。动物学家认为,生物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到传播,在群居动物当中会互相帮助。由于这种帮助的动机是基因的传播,所以与自己基因越接近,就越可能成为被帮助的对象。
感情的多少是用利益来表示的,你愿意为对方牺牲的利益越多,表明你对对方的感情越深。人们要表示自己的感情深就说:我愿为你赴汤蹈火,愿为朋友两肋插刀。
世界上最真诚的爱莫过于母爱,但母爱也是自私的。母爱既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为自己使行为产生强大动机,为别人使它显得十分高尚。
这样说并不是在亵渎母爱,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在《渴望》中,刘慧芳和王亚茹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但人们认为刘慧芳很高尚,而不说王亚茹很高尚。因为刘慧芳把一个捡来的孩子从小养大,像亲生的一样,毫无怨言。而王亚茹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对他人尖酸刻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母爱更可贵。因为母爱是自私的,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内化物,养育他人的孩子是无私奉献。多数人都能为自己的孩子奉献,只有少数人能为他人的孩子奉献。
在《论衡》中,王充说:“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李敖.中国命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76-79.)曹操以此为由杀了孔融。吃人的封建礼教就这样又吃掉了一个才子和一个真理。
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亲人的控制。母爱可以成为讹诈的筹码:“我把你养这么大容易吗,你敢不听妈的话”。当人们无法解释母爱的这种矛盾时,就说这是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成了理论的例外情况,没有成为理论的组成部分。胡适说:“我想把一般做父母的抬高起来,叫他们不要把自己看作一种“放高利债”的债主。(李敖.中国命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85.)
养育儿女非常辛苦,所以很多现代人愿意当丁克,但丁克总是少数,多数人甘愿为儿女当牛做马,甚至捐献器官,付出生命。人的需要经常是矛盾的,要满足一种需要,就需要否定其他需要,想挣钱就要辛苦工作,想得到帮助就要帮助别人。对子女的奉献源于自私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需要父母否定自己的其他需要,这是人在自我的多种需要之间的选择。人选择这种需要,而不选择另一种需要,是因为这种需要更强烈。人对于性的需要和对养育子女的需要非常强烈,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具备这种特点的物种都灭绝了。道金斯认为人受基因操纵,用一些稍纵即逝的快乐为诱饵,要他们为基因的自私目的做牛做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