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都论述过人的私利,但论述的深度差别巨大。对私利的认识深度可以划分为八个层次。
一、承认每个人有私利。
不要只看到平时大家一团和气,要看到很多善是伪善,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都以自我利益为行为目标,每个人都有权力欲。荀子、孔子、韩非子、边沁、休谟、穆勒等很多人都注意到人有私利。霍布斯的《利维坦》指出人受利益驱动,人是不自由的。人首先是一种“自然物体”,因而人的“自然本性”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这种“自然本性”就是“自我保存”,“趋利避害”,无休止地追求个人利益,追求权力。所以,支配一切行为的心理原则乃是自我保存。霍布斯认为,当人们完全按照自然本性而生存的时候,在没有公共权力树立起绝对权威的情况下,这种状态就叫做“自然状态”。人类原本生活在自然状态之中。
二、看到私利源于动物的本性。
穆勒认为人的私利是人的行为动机这个原理是不能证明的(J.S.穆勒.功利主义[M].九州出版社,2007:80.)。边沁说:“给予这样的证据既无可能亦无必要。”([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商务印书馆,2000:59.)而斯多葛派看到这个证明来自于对生命的认识。他们说动物的第一个爱好就是保护自己,因为自然一开始就使它自己对这个有兴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81.)动物的功利原则导致了弱肉强食,人类的功利原则也导致了弱肉强食。基督教说人有原罪,因为夏娃偷吃了禁果,这当然是迷信,但人之初,性本恶,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在个人主义与人本主义之间,个人主义更根本,因为它源于动物的本性。
三、看到利与义的矛盾。
古希腊的犬儒学派认为,一切情欲快乐都是恶的。霍布斯说,人对人象狼一样,社会生活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荀子认为人的欲望必然导致争权夺利、社会腐化、暴力横行,所以欲望是万恶之源。荀子完全否定私利的正当性。《性恶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顺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礼让,合乎文理,而归于治。”
四、利与义矛盾时需要克制。
犬儒学派的主要教条是,人要摆脱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拥有的善。斯多亚派把财富、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做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他们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
孟子告诉我们要舍生取义,为正义而死的精神叫做浩然正气。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礼记·乐记》中说:“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朱熹明确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多数宗教都认为人的欲望是万恶之源,都以克制人的欲望为基本教义。
五、承认私利是正当的。
个人主义也叫快乐主义,或利己的快乐主义。利己的快乐主义最早的代表人物是居乐尼学派和伊壁鸠鲁(Epikouros)。阿里斯地波(Aristippos)同意在肉体的快乐之外有精神的快乐。他崇尚一切积极的快乐,重视瞬间的快乐。伊壁鸠鲁重视一生的快乐,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当我们说快乐是一个主要的善时,我们并不是指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7:367,368.)。他认为智慧、节制、勇气、正义只是作为自己快乐的手段才是必要的。
孔子并没有把欲望看作万恶之源,孔子把人的欲望当成是自然、正当的事情。孔子认为善可以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就可以享用,这些欲望是正当的,甚至是神圣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司马迁在《史记·阳货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认为追逐利益是应该肯定的,只要取之有道就行。
六、看到利与义的统一。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写到:我们的晚饭并不是来自厨师和屠夫的恩惠,而是我们引起了他们的利已之心,这样做对他们自己有利。市场制度确保了商人在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增进了社会效益,其效果要比商人主动去做时还要好。([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三)[M].吕宏波,杨江涛译.九州出版社,2006:671.)杨朱“人人不损一毫,天下治焉”的思想也是看到了私利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七、看到私利对社会发展进化的重要性。
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提倡人性的解放。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经济基础就是满足人的私欲的活动。黑格尔论述了自尊的需要对历史的影响。弗洛伊德论述了性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八、科学的元伦理学。
把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当成价值的最终标准,全面理解三者的对立统一,把元伦理学当成认识论和本体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