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信息是否完全,博弈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实际生活中多数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即双方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对方的偏好和战略类型(行为原则)。按照决策的先后,博弈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中,当事人同时决策,一方的决策不受对方决策和行动的影响;动态博弈中,当事人一方首先决策并行动,对方了解这个行动之后再决策,对方的决策受这个行动的影响。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精炼纳什均衡叫精炼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依赖于对他人的信念(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33)。对他人的信念就是指他人在主体心目中的形象。
定义:人的形象是指他人对此人的认识。
形象主要指对一个人属于什么类型的判断,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强者还是弱者,等等。在黔驴技穷的故事里,老虎一开始觉得毛驴很强大,不敢靠近。本来驴很弱小,老虎可以轻易把它吃掉,老虎一开始的恐惧躲避不是最优决策,但对于当时老虎的信念来说,躲避是最优决策。
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的经验和观念,经验是观念的基础。对他人的经验包括对他人的行为和语言的经验,听其言,观其行。然后主体对这些经验进行意识处理,在意识中建构一个逻辑结构,这就是他人的形象。建构逻辑结构是一种推理过程。在进行这种意识处理时,首先要对他人的言行进行取舍,有些是可信的,有些是不可信的。可信的言行是建构他人形象的材料,也是主体的决策依据。
皮尔士认为,信念就是断定被认为是真的命题;它是一个人愿意以某种确定的方式据以行动的东西,它标志着心灵的一种习惯,它是一种同怀疑相反的状态。([美]M.K.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M].吴矣人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9.)皮尔士的这个定义与上面的定义基本相同。皮尔士所说的“它是一个人愿意以某种确定的方式据以行动的东西”就是指把某个意识当成推理或决策的根据。但皮尔士的定义不准确,他用真来定义信念,而真是需要定义的。相信的程度有不同,有时完全相信,有时部分相信。皮尔士所说的“判断”和“理解”是指部分相信。皮尔士所说的“断定”就是指完全相信,但皮尔士没有给“断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定义:相信(断定)就是把某个意识当成推理和决策的依据。
定义:信念是主体所相信的观念。
他人的决策依赖于对我的判断,因此主体控制自己的形象就能影响他人的行为。控制他人的行为很难,控制自己的形象则容易得多,所以控制自己的形象不仅是自我修养的问题,也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他人形象的可信度由贝叶斯规则确定。根据贝叶斯规则,给定张三干了X这件事的条件下张三属于类型A的概率(后验概率),等于(你认为)张三属于类型A的先验概率乘以A类型人干X这件事的概率,再除以张三可能干这件事的“边际”概率(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33)。这里的所谓先验概率就是成见,后验概率就是经过修正的看法,是张三属于类型A这个判断的可信度。或者说是张三在他人心目中的某种形象的可信度。如果你认为张三是好人,但他干了一件坏事,那么这时张三是好人这个判断的可信度就下降了,这时你就需要改变对张三的判断。
张维迎用黔驴技穷的故事来说明,但他对这个故事的分析不够详细。老虎第一次见到毛驴,看毛驴很大,于是判断毛驴可能很凶猛,把毛驴属于凶猛动物的先验概率设得很大,例如80%。老虎不敢靠近,但毛驴凶猛的概率不是100%,所以老虎没有跑开,而是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
后来,老虎走出树林,逐渐接近毛驴。因为老虎修正了刚才的计算,毛驴很安静,凶猛动物很安静的概率很小,例如20%,毛驴安静的概率是80%,于是毛驴凶猛的可信度等于80%乘以20%除以80%,等于20%,毛驴很软弱的概率是80%。于是老虎慢慢接近毛驴,但这时毛驴突然大叫了起来,老虎吓了一跳,急忙逃走。
因为软弱的动物大叫的概率是20%,老虎本来认为毛驴不会大叫,毛驴会大叫的概率是20%,毛驴软弱的可信度等于80%乘以20%除以20%,等于80%。但现在毛驴大叫的概率达到100%,毛驴软弱的可信度等于80%乘以20%除以100%,等于16%。这个计算证实毛驴凶猛,于是老虎逃跑了。
又过了几天,老虎又来观察,因为老虎饿了。虽然毛驴凶猛的概率很高,但不是100%,所以老虎心存侥幸,希望能发现新的线索以便修改前面的判断。老虎发现毛驴只吃草,不会捕食,从这个证据判断毛驴凶猛的概率大约只有30%。
但这个判断对有关证据的敏感度很大。如果在捕食或吼叫方面有新的证据,那么上面的计算结果就可能大于50%。于是老虎很矛盾,不再逃跑,也不敢下手。最后,驴不胜怒,蹄之,这时,老虎最终断定毛驴很软弱,因为凶猛的动物在愤怒时一定会发动致命的进攻。这个判断对各种因素都不敏感。于是老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不是数学家或逻辑学家,但老虎的思维方法与数学家和逻辑学家基本相同。科学家经常需要向动植物学习,生物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进化出来的技能经常超出我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