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某人诚实,就是说这个人的话有信用。
定义:人的信用是主体的语言使他人相信的可能性。
誉是名誉,指良好的形象,信誉就是指良好的信用。诚信是诚实的信用。语言是一种行为,是否说谎这类行为也是贝叶斯规则的分母。他人依据主体的这类行为判断主体的语言是否有信用。如果对方相信我的形象和承诺,那么我就建立了一种信誉。信誉往往是假象,但信誉能影响他人的决策。如果主体形象的可信度发生了改变,那么精炼贝叶斯均衡就很可能改变,博弈参与者的收益会改变,于是每个人会改变自己的最优战略。
主体是否说真话,只有主体自己知道,他人要通过分析经验和观念的逻辑统一性进行判断。他人判断的过程不受主体控制,但他人的经验可以受主体控制。主体的语言和行为会成为他人的经验,所以主体需要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便让他人相信自己的语言是真理。这个过程叫建立信用。
定义:建立信用就是树立诚实的形象。
建立信用的过程是对他人进行训练的过程。
定理:建立自己的信用是改变他人决策的有效手段。
如果一个人失去信誉,朋友就可能变成敌人,即使不变成敌人,也会减少支持、合作的程度。所以信誉是一个人的重要财富,每个人和组织都设法建立自己的良好信誉,不注意维护自己的信誉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孔子所说的信有建立诚信的意思。建立诚信很难,失去诚信很容易。二战后期,罗斯福把中国的土地出卖给苏联以后,他说:我们美国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其实他失去了信义(信用和正义),也就是恶化了环境,使自己此前改造环境的努力付诸东流了。
孔子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对信用如此不屑,可能因为信用是维护自我利益的智,不是对他人的仁,也不是自己的真。在“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当中,智和信排在后面。但它们毕竟能排入五常,可见很重要。而且智和信也是忠孝的必要条件,运用智和信不仅能实现仁,而且能达到圣,离开了智和信的仁义只是“小义”。
另一方面,“民无信不立”也不是绝对的。战场上敌对双方绝对没有信义可言,但双方也可以谈判,并可能达成协议。所以,无信也可以立,只是很难立。
信的程度有大有小,幼儿对母亲是绝对信任的,五六十年代中国老百姓对毛主席、共产党是绝对信任的。但多数情况下,人与人之间都只有相对的信任,就连夫妻之间往往都只有相对的信任。
维护自己的形象和信誉很重要,但维护一个假象很难,当维护假象的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是自己的最优战略了。如果一个人能改造自我,让自己真实的思想观念与外在形象的差别减小,用真来实现善和美,维护这个假象的成本就会降低。
定理:自我修养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手段。
自我修养不仅是自我否定,同时也是自我肯定。但形象和信誉不可能完全真实。建立信用依靠主体的行为,但主体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完全取决于主体的修养、观念和意志。建立社会组织的信用更困难,受组织内外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组织的管理制度和组织文化。
除了人需要有信用之外,规则也需要有信用。每个社会都有很多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一种契约,一方遵守契约的条件是另一方也遵守契约,即另一方有信用,所以规则的信用来自于人的信用。例如,大家愿意交税的前提是统治者有信用,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大家愿意使用纸币的前提是纸币的印刷者有信用,能维护印刷纸币的特权和纸币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纸币的信用并不是一种物品的信用,而是规则的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