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验变为选择
6.1.2 笛卡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实用主义
6.1.3 长远利益和进化原则
6.1.4 建国初期对实用主义的批判
6.2 三种真理
6.2.1 个人主义真理
6.2.2 人本主义真理和进化主义真理
6.3 预见性标准
6.3.1 实践论定理
6.3.2 真理的判定定理1
6.3.3 宗教、迷信和辩证法的预见性
6.4 真理的稳定性标准
6.5 逻辑统一标准
6.6 真理检验的三部曲
6.7 骗子的定心丸
第八篇 辩证二元主义本体论
定义
定理
第1章 概论
1.1 本体论的任务
1.1.1 金字塔式理论结构是理想结构
1.1.2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
1.1.3 什么是本原
1.2 哲学体系的建立
1.2.1 从本体出发建立理论
1.2.2 黑格尔和马克思谁正谁反
1.3 辩证二元主义概述
1.3.1 从实用主义出发
1.3.2 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
1.3.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定理
1.3.4 亚里士多德的十三类主题
1.3.5 客观上唯心,主观上唯物
第2章 从唯物主义推论出主观唯心主义
2.1 广义RNA的决定作用
2.2 从ABC理论到主观决定论
2.2.1 意识决定物质
2.2.2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2.3 客观世界不可知
2.3.1 观察能力的限制
2.3.2 客观世界是一个信仰
2.3.3 不再怀疑一切
2.3.4 认识、物质和存在的定义
2.4 意识不可还原
2.4.1 意识的分类
2.4.2 意识不可还原
2.4.3 主观的尺子
2.4.4 自由:意识对物质的超越
2.5 我思故我行
2.5.1 世界与我的表象
2.5.2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中
2.5.3 墨菲的小屋
2.5.4 分析哲学的误区
第3章 从主观唯心主义推论出唯物主义
3.1 人需要客观世界
3.2 有无明镜台,是否惹尘埃
3.3 一场糊涂仗
3.4 海德格尔的“饱满的生活”
第4章 彻底批判客观唯心主义
4.1 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析
4.1.1 认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性质
4.1.2 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
4.1.3 唯理论的“新装”
4.1.4 理念让问题复杂化
4.1.5 批判目的因
4.2 客观唯心主义大师
4.2.1 “存在”可以不存在
4.2.2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唯实论
4.2.3 客观唯心主义的其他表现
4.3 抽象的鸡
4.3.1 不能吃的鸡是有用的
4.3.2 画上的鸡
4.3.3 第四只鸡
4.3.4 第二只鸡与我们之间的鸿沟
4.4 波普尔的第三世界
4.4.1 第三世界的客观性
4.4.2 慎用类比
4.4.3 第三世界是物质复杂有序化进程的产物
4.4.4 文艺作品和科学技术的本质
第5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得失
5.1 马克思主义的不彻底性
5.2 马克思的客观唯心主义
5.2.1 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异同
5.2.2 返璞归真,相信自我
5.2.3 客观规律不是规律
5.3 马克思的主观唯心主义
5.3.1 “实”之误
5.3.2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不是辩证的
5.3.3 内因决定论
5.4 马克思的机械唯物主义
5.4.1 抽象的人
5.4.2 我们都是盲人
5.4.3 诚信是人造的客观性
5.5 曹天予的实在论
第6章 批判现象学
6.1 现象学的影响
6.2 胡塞尔的本质学
6.2.1 现象学反现象
6.2.2 本质天生是真理
6.2.3 本质决定现象
6.2.4 一般性转化为个别性
6.2.5 普遍和个别的辩证对应
6.2.6 纯本质科学和经验科学
6.3 胡塞尔的超越不合法
6.3.1 现象学基础的错误
6.3.2 胡塞尔用本质的真理性证明直观的真理性
6.3.3 胡塞尔所说的超越是物质还是意识?
6.3.4 胡塞尔对认识的分类
6.3.5 直观不能被充实
6.4 意向对象
6.4.1 “放电影喻”说明意向对象是意识
6.4.2 想象是直观
6.4.3 意指的客观性和无对象的意识
6.4.4 意义与对象的差别
6.5 胡塞尔与经验论
6.5.1 一个判断同时具有“真”和“假”两个谓词是可能的
6.5.2 胡塞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7章 主观唯心主义的应用
7.1 意识对自我的决定作用
7.1.1 罗森塔尔效应
7.1.2 癌细胞最怕爱
7.1.3 孔子的主观决定论
7.1.4 主观影响与客观影响的比较
7.1.5 宏观经济政策的心理战
7.1.6 艺术规律就是意识规律
7.2 用意识定义的概念
7.2.1 格尔茨所理解的文化
7.2.2 客观与主观的时间性
7.2.3 自由的定义
7.2.4 什么叫典型
7.2.5 人是关系的总和
7.3 以人为本
7.3.1 阿Q精神
7.3.2 计算机作曲
7.3.3 主观利益决定经济
7.3.4 礼仪的取舍原则
7.3.5 文学有用
7.3.6 历史的合力
7.3.7 其他以人为本的表现
7.3.8 前文提到过的主观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