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2 重复博弈导致修养
5.2.3.3 善对主体的利益
5.2.3.4 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5.2.4 人的自发变异和社会选择
5.3 修养
5.3.1 社会进步需要人性的改造
5.3.2 仁者无敌
5.3.3 最优战略: 善意加模仿
5.3.4 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5.3.5 认输是最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
5.3.6 知足常乐
5.4 对修养的限制
5.4.1 善的要求高于正义
5.4.2 不提倡无私
5.4.3 疯狂的无私
第6章 进化主义
6.1 进化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6.1.1 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政治、生活、艺术形态
6.1.2 发展是硬道理
6.1.3 进化主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6.1.4 谜米的正义
6.1.5 尼采的“权力意志”
6.2 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与进化主义的辩证关系
6.2.1 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优先
6.2.2 进化主义优先
6.2.3 最高价值准则
6.2.4 对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多种否定
6.2.5 进化是喜剧还是悲剧
6.2.6 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进化
6.3 海德格尔的广义进化思想
6.3.1 海德格尔的广义进化思想
6.3.2 海德格尔对个人与集体的选择
6.3.3 进化与个人的矛盾
6.3.4 是药三分毒
6.3.5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第7章 伦理观
7.1 人际关系总论
7.1.1 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双重标准
7.1.2 社会关系的种类
7.1.3 伦理规范的意义
7.2 伦理规范和法律的来源
7.2.1 伦理是潜在的契约
7.2.2 伦理规范的形成
7.2.3 法律的来源
7.3 正义的原则
7.3.1 正义与善恶的区别
7.3.2 《人权宣言》对正义的错误表述
7.3.3 正义的客观标准
7.3.4 自由与正义的辩证关系定理
7.3.5 不同利益关系下的正义原则定理
7.3.6 正义原则的实行
7.4 润物细无声——共赢和交换
7.4.1 交换是实现双赢的最重要的方法
7.4.2 交换的历史
7.4.3 交易的形式
7.4.4 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之首
第七篇 实践经验主义认识论
定义
定理
第1章 概论
1.1 实践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组成部分
1.2 创造条件和利用条件
1.3 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1.4 传统哲学的错误
第2章 智能的起源
2.1 柔性的产生
2.2 感觉器官
2.3 智能的定义
2.4 条件反射
2.5 理解依靠联想
2.6 知识的起源
2.7 认识过程的定义
2.8 认识从零开始
第3章 认识方法
3.1 抽象论
3.1.1 抽象(归纳)的定义
3.1.2 辩证对应关系
3.1.3 对比
3.1.4 分析
3.1.5 所有的认识都是抽象的
3.1.6 道可道,非常道
3.2 认识的简单化
3.2.1 认识的简单化定理
3.2.2 认识简单化的方法是寻找共性
3.2.3 认识的简单化是有序化
3.3 还原论
3.3.1 原因和结果的定义
3.3.2 还原的定义
3.3.3 对结构的还原
3.3.4 简单化和微观优势
3.3.5 属与种差
3.4 演绎、预测和决策
3.4.1 演绎的定义
3.4.2 意识对物质的超越
3.4.3 走极端
3.4.4 决策
3.5 建构和模型
3.5.1 广义归纳法
3.5.2 认识模型
3.5.3 试探性学说
3.5.4 黑箱
3.5.5 对生与死的建构
第4章 经验论
4.1 直接经验
4.1.1 直接经验的定义
4.1.2 定义的最终基础是直接经验
4.1.3 经验的异己性(客观性)
4.1.4 直接经验的缺点
4.2 基本认识过程模型
4.2.1 对ABC理论的扩展
4.2.2 对规律的认识方法
4.2.3 水桶论的对错
4.3 我思故我在
4.3.1 怀疑一切
4.3.2 “我思故我在”有两方面的意义
4.3.3 经验论和唯理论
4.3.4 实事求是
4.3.5 对直接经验的选择
4.4 间接经验
4.4.1 若干定义
4.4.2 对待间接经验的原则
4.4.3 信任
4.4.4 什么是常识
第5章 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5.1 认识的客观性
5.1.1 观念是稳定的认识
5.1.2 异己性和本质
5.1.3 科学用规律解释世界
5.2 认识的主观性
5.2.1 客观性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
5.2.2 主观臆造的关系和规律
5.2.3 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2.4 不可知定理
5.2.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5.3 科学的基础
5.3.1 不完全归纳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
5.3.2 相对证实
5.3.3 范式的概念
5.4 偶然性与必然性
5.4.1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5.4.2 概率的主观性
5.4.3 概率的稳定性(认识的客观性)
5.4.4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三种错误观念
5.4.5 云和钟
第6章 真理标准的最终答案
6.1 实用标准
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