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进化主义》目录
上卷
序言
总论
第一篇 结构主义系统论和辩证逻辑
第二篇 幸存主义生命哲学
第三篇 广义进化的历史观
第四篇 宇宙主义未来学
下卷
第五篇 社会组织学
第六篇 元伦理学
第七篇 实践经验主义认识论
第八篇 辩证二元主义本体论
1 从汪国真说起
2 哲学有什么用
3 太极进化主义的研究内容
4 说明和致谢
1 哲学体系
2 理论的结构
3 学科分类
4 科学语言和哲学定理
5 社会信仰与道德建设工程
定义
定理
第1章 结构主义
1.1 重新认识结构
1.1.1 数量和成分差别的本质是结构差别
1.1.2 时间表示结构变化
1.1.3 信息是结构
1.1.4 意识差别是结构差别
1.1.5 生命的存在
1.1.6 广义社会结构
1.1.7 结构的本体论含义
1.2 结构决定功能
1.2.1 结构决定功能定理
1.2.2 结构决定功能定理的应用
1.2.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1.2.4 广义的运动和广义的动力
1.2.5 能量是否决定功能
1.3 硬系统思想和软系统思想
第2章 自组织
2.1 世界的层级
2.1.1 宏观与微观
2.1.2 世界的层级和突现
2.2 复杂和有序
2.2.1 对称性破缺
2.2.2 物质的复杂性和意识的复杂性
2.2.3 有序和系统的定义
2.2.4 有序的派生标准与基本标准的关系
2.3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
2.3.1 不可逆
2.3.2 为什么用熵增代表不可逆
2.3.3 玻耳兹曼关系式及其推论
2.3.4 玻耳兹曼关系式和热力学第二定理带来的矛盾
2.3.5 世界进化的动力
2.3.6 非耗散和少耗散的熵减
2.4 自组织
2.4.1 自组织的概念和条件
2.4.2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2.4.3 简单系统没有自主性
2.4.4 K·博尔丁的九个层次
第3章 正反馈和突变
3.1反馈的意义
3.1.1 创世大法
3.1.2 混沌与反馈
3.1.3 反馈创造世界
3.2 正反馈的其他作用
3.2.1 物理学和工程领域
3.2.2 生物和化学领域
3.2.3 社会科学领域
3.2.4 正反馈构建负反馈的作用
3.3 正反馈的形成和破坏
3.4 突变的原因
3.5 正反馈的应用
3.6 竞争的形式
第4章 负反馈
4.1 负反馈创造世界
4.2 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都不等于反馈
4.3 自动控制
4.4 吸引子
4.5 负反馈的特性
4.6 自然选择构成的负反馈和正反馈
第5章 辩证逻辑
5.1 辩证逻辑的来源
5.2 辩证逻辑转换成形式逻辑有利于实践
5.3 可以转化的矛盾关系
5.4 无法转化的辩证关系
5.5 不能转化的矛盾如何统一
5.6 悖论和诡辩论
第1章 生命哲学的意义和现状
1.1 生命的定义意义重大
1.1.1 对生命的困惑
1.1.2 生命之谜的本质
1.1.3 定义应该准确和彻底
1.2 现有的生命定义的缺陷
1.2.1 四种根本性质定义
1.2.2 集合定义
1.2.3 生命的结构定义
1.2.4 国内外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进展
第2章 生命的本质和定义
2.1 生命的共性
2.1.1 什么叫“活的”
2.1.2 生命的本质
2.1.3 所有生物共有的生命特征
2.1.4 什么叫系统的适应性
2.2 生命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2.2.1 生命系统高度有序结构产生的概率
2.2.2 生物为什么能具有异常复杂的结构
2.2.3 生命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2.2.4 生命的定义
第3章 对生命的进一步解释
3.1 生命哲学对系统论的意义
3.1.1 生命信息的意义
3.1.2 自复制、超循环、繁殖和正反馈的关系
3.1.3 远离平衡态
3.1.4 正反馈是持续获取负熵的关键
3.1.5 进化的世界观战胜退化的世界观
3.2 生命的本质与进化的关系
3.2.1 对判定生物标准的说明
3.2.2 生存与繁殖的关系
3.2.3 对死亡的再认识
3.2.4 自复制推动进化
3.2.5 几个错误
3.2.6 非生物进化与生物进化的统一性
第4章 具体的生命
4.1 地球生物的起源和进化
4.1.1 地球生物的起源
4.1.2 麟酰化氨基酸不是生命
4.1.3 砷基生命
4.2 人类的繁殖
4.3 人工生命
4.4 生物病毒和计算机病毒
4.5 纳米机器人病毒
4.5.1 纳米机器人的前景和威胁
4.5.2 纳米机器人的威胁有多大
4.5.3 处变不惊
4.6 机器人
第5章 幸存主义
5.1 生命哲学研究简史
5.2 还原主义
5.3 幸存定理及其推论
5.3.1幸存定理
5.3.2幸存定理的推论
5.3.3 生物的幸存
5.3.4 幸存主义及其意义
5.3.5 生物和社会组织的幸存
5.4 铲除目的论
5.4.1 目的论的错误
5.4.2 什么是有目的的行为
5.4.3 自复制导致目的性
5.4.4 镜子里的你
5.4.5 生物的目的定理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6.1 生物进化的开始
6.2 生物的高级和低级
6.3 生物进化是必然的
6.4 主次之争
6.5 低级生物适应环境的原因
6.6 食物链中的越级现象
第1章 广义进化理论的意义
1.1 广义进化理论是更全面、更科学的历史观
1.2 广义进化研究的目的
1.3 理论的创造性
1.4 广义进化可能是潘多拉的盒子
第2章 广义进化的定义
2.1 现有的广义进化定义的缺陷
2.2 有序与适应性的关系
2.3 复杂化与适应性的关系
2.4 进化与复杂化的关系
2.5 复杂化与有序化的关系
2.6 小结
第3章 自然选择原理的推广
3.1 生物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和进化原理
3.2 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推广
3.2.1 社会组织的社会选择、生存斗争和广义进化原理
3.2.2 人类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和广义进化原理
3.2.3 文化创意的社会选择、生存斗争和广义进化原理
3.2.4 文化基因的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和广义进化原理
3.3 自然选择原理的其他表述
3.4 伟大的反抗精神
3.5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功过
3.5.1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3.5.2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评价
3.5.3 关于优生学
3.5.4 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批评
3.6 雨果·德·加里斯的基因算法
第4章 广义进化的必然性
4.1 广义进化的必然和无奈
4.1.1 广义进化的必然性证明
4.1.2 进化是一种无奈
4.1.3 进化的意义
4.1.4 何时走出无奈
4.2 世界进化的速度变化
4.2.1 进化速度的指数曲线
4.2.2 变异速度决定进化速度
4.2.3 选择的速度决定进化速度
4.2.4 符号化的程度和速度决定进化速度
4.2.5 进化速度的瓶颈
4.3 世界进化中的六次飞跃
4.4 大系统的威力
4.4.1 人类的大系统
4.4.2 超人不是梦
4.4.3 秀才之路
4.4.4 君子亦党
4.5 社会组织的进化是一种异化
4.6 退化和共生
4.6.1 进化伴随退化定理
4.6.2 共生和稳定
4.6.3 社会组织与人的共生
4.6.4 人与环境的共生
第5章 人类和文化基因
5.1 人论
5.1.1 文化基因的概念
5.1.2 文化、文明和人的定义
5.1.3 语言的特征
5.1.4 文化基因遗传的中心法则
5.1.5 复制形式的演化
5.1.6 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理论
5.2 区分文化基因和文明的意义
5.2.1 损毁文化基因会使文明大倒退
5.2.2 两套复杂系统互相依赖
5.2.3 知识是什么
5.2.4 谜米工程
5.2.5 进化的主体
5.2.6 文化基因说
5.3 民族文化和艺术拟象
5.3.1 民族划分
5.3.2 文化灭绝公式
5.3.3 鲍德里亚的拟象理论
5.4 文化基因的不同价值
5.4.1 广义内含子
5.4.2信息社会让人闭塞
5.4.3 遗传物质的保护
5.5 不完整遗传
5.5.1 文化繁殖的信息传递率
5.5.2 影响文化传播速度的因素
5.5.3 教育的组织制度和知识分子的地位
5.5.4 知识的价值
第6章 广义生长和广义发育
6.1 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6.2 生长的原因
6.3 对称性破缺范围的增大和全息性
第7章 文化变异
7.1 创新和学习
7.1.1 人类社会的复杂有序化
7.1.2 创新和选择
7.1.3 什么是学习
7.2 创新的意义
7.2.1 创新和生活节奏
7.2.2 民族的脊梁
7.3 行为的创新和选择
7.3.1 运动是创新
7.3.2 效应器官
7.3.3 工具是广义的效应器官
7.3.4 对个人和人类利益的选择
7.4 世界进化的基本模型
第8章 布莱克摩尔的《谜米机器》
8.1 谜米的魅力
8.2 为什么谜米必须是符号
8.2.1 错误的谜米定义
8.2.2 作为复制单元的谜米
8.2.3 意识和谜米变异的结局
8.2.4 谜米的本质是幸存
8.2.5 什么构成历史
8.3 谜米和人都是主体
8.3.1 谜米怎样竞争
8.3.2 生存优势
8.3.3 人的死亡和基因的死亡
8.4 谜米与人类基因的相互作用
8.4.1 血统论
8.4.2 “狗皮带”——基因对谜米的束缚
8.5 对teme的误解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人工智能的过去和未来
1.2 地球主义宣言
1.3 正反馈造就人工智能的突变
第2章 控制机器人
2.1 机器人是白箱
2.2 利用机器人
2.3 法、术、势
第3章 半机器人
3.1 对半机器人的排斥
3.2 半机器人是人
3.3 新生
第4章 宇宙主义
4.1 接受统治
4.2 人工智能是否正义
4.3 灭绝人类的三个理由
4.4 正义必然战胜邪恶
4.5 广义进化的宇宙主义
4.6 我们是谁
4.7 从工具到子孙
4.8 两个种族
第5章 地球主义战争
5.1 用民主解决争议
5.2 谁代表正义
5.3 战争爆发的条件
5.4 谁更可怕
5.5 为什么要把握命运
5.6 侥幸心理
5.7 利益和威胁
第6章 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
6.1 西方人的悲观主义
6.2 接受灾难
6.3 真正的天堂
6.4 人工智能的死穴
6.5 一场虚惊
第1章 社会组织学与博弈论
1.1 社会组织学与博弈论等学科的关系
1.2 博弈论的优势和局限
1.3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1.4 非合作博弈的来源
第2章 形象和信用
2.1 形象和信誉可信度的贝叶斯规则
2.2 树立形象
2.3 建立信用
2.4 民无信不立
第3章 权力论
3.1 控制他人的方法
3.2 社交成本
3.2.1 广义科斯定理
3.2.2 建立社会组织是避免战争的根本措施
3.3 资本
3.4 权力等概念的定义
3.4.1 契约、标准、威胁和威信的定义
3.4.2 权威、权力和法治
3.4.3 什么是经济和政治
3.5 权力的分配
第4章 社会组织的建立
4.1 对囚徒困境的再认识
4.2 没有组织关系的人群不是行为主体
4.3 改变博弈结果
4.4 权力是建立激励的条件
4.5 权力来自对自由的交易
4.6 社会组织的强迫性
4.7 管理的地位和定义
第5章 社会组织的进化
5.1 社会组织的系统特征
5.2 大国的负反馈系统
5.3 系统规模增大是一种正义
5.4 社会政治组织的淘汰和选择
5.5 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
第6章 社会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
6.1 强权定理
6.2 权力意志模型
6.3 强者与弱者的相互利用
6.4 民主的优势
6.5 和平的条件
6.6 世界属于强者,还是属于人民
6.7 强权与文明
第7章 先秦诸子与广义进化
7.1 弱肉强食
7.2 救世良方
7.3 天道、帝道、王道和霸道的相互关系
第1章 概论
1.1 伦理学的困境和出路
1.1.1 伦理学的困境
1.1.2 元伦理学的使命
1.1.3 批判传统实用主义
1.1.4 真理的最终标准是价值标准
1.2 价值和价值观
1.2.1 客体和人的价值
1.2.2 什么是价值观
1.3 元伦理学的内容
1.3.1 个人主义定理、人本主义定理和进化主义定理
1.3.2 三方与三观
1.3.3 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基础
1.4 伦理的主观性
1.4.1 先验和后验
1.4.2 伦理规范的相对性
第2章 个人主义
2.1 人之本
2.1.1 关于本质的提问
2.1.2 人的根本
2.1.3 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来源和定义
2.2 需要的种类和利益的标准
2.2.1 马斯洛的五种需要
2.2.2 其他需要
2.2.3 主体利益的客观标准和感性标准
2.2.4 主体利益的理性标准
2.2.5 利益可以度量
2.3 个人主义定理的推论
2.4 真
2.4.1 撩起你的盖头来
2.4.2 论诚实
2.4.3 真诚的生活
2.4.4 小市民
2.4.5 亲情和母爱
2.4.6 人对性的矛盾态度
2.4.7 顾客是上帝吗?
2.5 关于私利认识的八个层次
第3章 人生观
3.1 观人生
3.1.1 人生目的定理
3.1.2 自杀是短见
3.1.3 人生就是灾难和痛苦
3.1.4 人生就是成功和欢乐
3.1.5 幸存者说
3.2 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3.2.1 利益的感性标准与理性标准的关系
3.2.2 个人主义的地位
3.2.3 人民的利益不可知
3.2.4 社会组织的利益
3.2.5 自由主义
3.2.6 中国古代的元伦理学
3.3 审视自我
3.3.1 回归自我
3.3.2 庄子的自我走向反动
3.3.3 美
第4章 人本主义
4.1 众生不平等
4.1.1 以人为本不是以生命为本
4.1.2 胚胎和婴儿的权利
4.1.3 嵌-杂合体的障碍
4.2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4.2.1 平等是每个人能够名正言顺地取得的最大利益
4.2.2 平等来自社会斗争和组织文化
4.2.3 人道主义和民主
4.3 平等的局限
4.3.1 平等导致矛盾
4.3.2 西式民主的局限
4.3.3 家长的权利
4.3.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5章 道德观
5.1 善
5.1.1 人性的美丽
5.1.2 人性的丑陋
5.1.3 善恶的定义
5.1.4 善与恶的表现和称谓
5.1.5 对善的几种误解
5.1.6 爱、仁、德、良心、和谐度
5.2 善的来源
5.2.1 动物的利他行为
5.2.2 善行源于恐惧
5.2.3 善来自算计
5.2.3.1 每个人都需要算计
5.2.3.2 重复博弈导致修养
5.2.3.3 善对主体的利益
5.2.3.4 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5.2.4 人的自发变异和社会选择
5.3 修养
5.3.1 社会进步需要人性的改造
5.3.2 仁者无敌
5.3.3 最优战略: 善意加模仿
5.3.4 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
5.3.5 认输是最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
5.3.6 知足常乐
5.4 对修养的限制
5.4.1 善的要求高于正义
5.4.2 不提倡无私
5.4.3 疯狂的无私
第6章 进化主义
6.1 进化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6.1.1 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政治、生活、艺术形态
6.1.2 发展是硬道理
6.1.3 进化主义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6.1.4 谜米的正义
6.1.5 尼采的“权力意志”
6.2 个人主义、人本主义与进化主义的辩证关系
6.2.1 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优先
6.2.2 进化主义优先
6.2.3 最高价值准则
6.2.4 对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多种否定
6.2.5 进化是喜剧还是悲剧
6.2.6 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进化
6.3 海德格尔的广义进化思想
6.3.1 海德格尔的广义进化思想
6.3.2 海德格尔对个人与集体的选择
6.3.3 进化与个人的矛盾
6.3.4 是药三分毒
6.3.5 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
第7章 伦理观
7.1 人际关系总论
7.1.1 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双重标准
7.1.2 社会关系的种类
7.1.3 伦理规范的意义
7.2 伦理规范和法律的来源
7.2.1 伦理是潜在的契约
7.2.2 伦理规范的形成
7.2.3 法律的来源
7.3 正义的原则
7.3.1 正义与善恶的区别
7.3.2 《人权宣言》对正义的错误表述
7.3.3 正义的客观标准
7.3.4 自由与正义的辩证关系定理
7.3.5 不同利益关系下的正义原则定理
7.3.6 正义原则的实行
7.4 润物细无声——共赢和交换
7.4.1 交换是实现双赢的最重要的方法
7.4.2 交换的历史
7.4.3 交易的形式
7.4.4 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之首
1.1 实践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组成部分
1.2 创造条件和利用条件
1.3 为什么要解释世界
1.4 传统哲学的错误
第2章 智能的起源
2.1 柔性的产生
2.2 感觉器官
2.3 智能的定义
2.4 条件反射
2.5 理解依靠联想
2.6 知识的起源
2.7 认识过程的定义
2.8 认识从零开始
第3章 认识方法
3.1 抽象论
3.1.1 抽象(归纳)的定义
3.1.2 辩证对应关系
3.1.3 对比
3.1.4 分析
3.1.5 所有的认识都是抽象的
3.1.6 道可道,非常道
3.2 认识的简单化
3.2.1 认识的简单化定理
3.2.2 认识简单化的方法是寻找共性
3.2.3 认识的简单化是有序化
3.3 还原论
3.3.1 原因和结果的定义
3.3.2 还原的定义
3.3.3 对结构的还原
3.3.4 简单化和微观优势
3.3.5 属与种差
3.4 演绎、预测和决策
3.4.1 演绎的定义
3.4.2 意识对物质的超越
3.4.3 走极端
3.4.4 决策
3.5 建构和模型
3.5.1 广义归纳法
3.5.2 认识模型
3.5.3 试探性学说
3.5.4 黑箱
3.5.5 对生与死的建构
第4章 经验论
4.1 直接经验
4.1.1 直接经验的定义
4.1.2 定义的最终基础是直接经验
4.1.3 经验的异己性(客观性)
4.1.4 直接经验的缺点
4.2 基本认识过程模型
4.2.1 对ABC理论的扩展
4.2.2 对规律的认识方法
4.2.3 水桶论的对错
4.3 我思故我在
4.3.1 怀疑一切
4.3.2 “我思故我在”有两方面的意义
4.3.3 经验论和唯理论
4.3.4 实事求是
4.3.5 对直接经验的选择
4.4 间接经验
4.4.1 若干定义
4.4.2 对待间接经验的原则
4.4.3 信任
4.4.4 什么是常识
第5章 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5.1 认识的客观性
5.1.1 观念是稳定的认识
5.1.2 异己性和本质
5.1.3 科学用规律解释世界
5.2 认识的主观性
5.2.1 客观性不是真理的根本标准
5.2.2 主观臆造的关系和规律
5.2.3 认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5.2.4 不可知定理
5.2.5 异己性的直接来源是人的主观世界
5.3 科学的基础
5.3.1 不完全归纳是所有科学理论的基础
5.3.2 相对证实
5.3.3 范式的概念
5.4 偶然性与必然性
5.4.1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里
5.4.2 概率的主观性
5.4.3 概率的稳定性(认识的客观性)
5.4.4 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三种错误观念
5.4.5 云和钟
第6章 真理标准的最终答案
6.1 实用标准
6.1.1从检验变为选择
6.1.2 笛卡尔和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实用主义
6.1.3 长远利益和进化原则
6.1.4 建国初期对实用主义的批判
6.2 三种真理
6.2.1 个人主义真理
6.2.2 人本主义真理和进化主义真理
6.3 预见性标准
6.3.1 实践论定理
6.3.2 真理的判定定理1
6.3.3 宗教、迷信和辩证法的预见性
6.4 真理的稳定性标准
6.5 逻辑统一标准
6.6 真理检验的三部曲
6.7 骗子的定心丸
1.1 本体论的任务
1.1.1 金字塔式理论结构是理想结构
1.1.2 本体论的核心问题
1.1.3 什么是本原
1.2 哲学体系的建立
1.2.1 从本体出发建立理论
1.2.2 黑格尔和马克思谁正谁反
1.3 辩证二元主义概述
1.3.1 从实用主义出发
1.3.2 对主观唯心主义的改造
1.3.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定理
1.3.4 亚里士多德的十三类主题
1.3.5 客观上唯心,主观上唯物
第2章 从唯物主义推论出主观唯心主义
2.1 广义RNA的决定作用
2.2 从ABC理论到主观决定论
2.2.1 意识决定物质
2.2.2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2.3 客观世界不可知
2.3.1 观察能力的限制
2.3.2 客观世界是一个信仰
2.3.3 不再怀疑一切
2.3.4 认识、物质和存在的定义
2.4 意识不可还原
2.4.1 意识的分类
2.4.2 意识不可还原
2.4.3 主观的尺子
2.4.4 自由:意识对物质的超越
2.5 我思故我行
2.5.1 世界与我的表象
2.5.2 我们生活在主观世界中
2.5.3 墨菲的小屋
2.5.4 分析哲学的误区
第3章 从主观唯心主义推论出唯物主义
3.1 人需要客观世界
3.2 有无明镜台,是否惹尘埃
3.3 一场糊涂仗
3.4 海德格尔的“饱满的生活”
第4章 彻底批判客观唯心主义
4.1 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分析
4.1.1 认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的性质
4.1.2 客观唯心主义的来源
4.1.3 唯理论的“新装”
4.1.4 理念让问题复杂化
4.1.5 批判目的因
4.2 客观唯心主义大师
4.2.1 “存在”可以不存在
4.2.2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唯实论
4.2.3 客观唯心主义的其他表现
4.3 抽象的鸡
4.3.1 不能吃的鸡是有用的
4.3.2 画上的鸡
4.3.3 第四只鸡
4.3.4 第二只鸡与我们之间的鸿沟
4.4 波普尔的第三世界
4.4.1 第三世界的客观性
4.4.2 慎用类比
4.4.3 第三世界是物质复杂有序化进程的产物
4.4.4 文艺作品和科学技术的本质
第5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得失
5.1 马克思主义的不彻底性
5.2 马克思的客观唯心主义
5.2.1 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异同
5.2.2 返璞归真,相信自我
5.2.3 客观规律不是规律
5.3 马克思的主观唯心主义
5.3.1 “实”之误
5.3.2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不是辩证的
5.3.3 内因决定论
5.4 马克思的机械唯物主义
5.4.1 抽象的人
5.4.2 我们都是盲人
5.4.3 诚信是人造的客观性
5.5 曹天予的实在论
第6章 批判现象学
6.1 现象学的影响
6.2 胡塞尔的本质学
6.2.1 现象学反现象
6.2.2 本质天生是真理
6.2.3 本质决定现象
6.2.4 一般性转化为个别性
6.2.5 普遍和个别的辩证对应
6.2.6 纯本质科学和经验科学
6.3 胡塞尔的超越不合法
6.3.1 现象学基础的错误
6.3.2 胡塞尔用本质的真理性证明直观的真理性
6.3.3 胡塞尔所说的超越是物质还是意识?
6.3.4 胡塞尔对认识的分类
6.3.5 直观不能被充实
6.4 意向对象
6.4.1 “放电影喻”说明意向对象是意识
6.4.2 想象是直观
6.4.3 意指的客观性和无对象的意识
6.4.4 意义与对象的差别
6.5 胡塞尔与经验论
6.5.1 一个判断同时具有“真”和“假”两个谓词是可能的
6.5.2 胡塞尔的主观唯心主义
第7章 主观唯心主义的应用
7.1 意识对自我的决定作用
7.1.1 罗森塔尔效应
7.1.2 癌细胞最怕爱
7.1.3 孔子的主观决定论
7.1.4 主观影响与客观影响的比较
7.1.5 宏观经济政策的心理战
7.1.6 艺术规律就是意识规律
7.2 用意识定义的概念
7.2.1 格尔茨所理解的文化
7.2.2 客观与主观的时间性
7.2.3 自由的定义
7.2.4 什么叫典型
7.2.5 人是关系的总和
7.3 以人为本
7.3.1 阿Q精神
7.3.2 计算机作曲
7.3.3 主观利益决定经济
7.3.4 礼仪的取舍原则
7.3.5 文学有用
7.3.6 历史的合力
7.3.7 其他以人为本的表现
7.3.8 前文提到过的主观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