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辩证二元主义能解决的其他哲学难题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6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22 | 1467 次浏览 | 分享到:

1.决定论与自由意志

如果从唯物主义出发,容易得到决定论,否定自由意志。如果从唯心主义出发,往往认为一切都取决于自由意志,否认决定论。辩证二元主义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只有辩证二元主义能正确解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辩证关系。

首先,虽然有很多看似偶然的事情背后存在必然性,但偶然性总是存在的,不能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必然的。所以人的意志总会或多或少有一定自由。

其次,所谓自由意志或随意性就是意识的内容符合人的愿望。其实人的愿望和其他各种意识的产生有很多是必然的,只不过其中总会有些意识与愿望矛盾,有些与愿望统一。那些与愿望统一的意识就表现为自由意志或随意性。例如,我认为我经过努力后可以取得成功,结果我真的取得了成功,这时我就认为我有自由意志。如果我努力了也没有成功,我就认为我没有自由意志,受到了命运的摆布

自由意志是主观世界内的东西,所以人觉得自己能够决定和改变很多东西。当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的时候,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存在自由意志。但是如果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那么就必然产生自由意志。实际上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2,即大于人头脑中的客观世界,而不是大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所以有很多自由意志其实并不自由。但是影响决策的是客观世界2,不是客观世界1。所以主观世界必然大于客观世界,于是自由意志必然产生。客观世界1可能符合决定论,但决定论没有价值,因为人类不是拉普拉斯妖,不可能了解客观世界的所有细节。

2.偶然性与必然性

很多事情的发生和发展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例如,一滴墨水滴入一杯水当中,墨水会逐渐扩散开。但有些方向扩散得慢些,有些方向快些,这些是偶然的。再如,每个城市都有犯罪现象,有些城市犯罪案件多些,有些城市少些,偶然

客观世界本身有没有偶然性的问题没有价值,我们可以保持沉默。有两件事有价值。第一,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客观世界一定存在偶然性。必然性是由人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所决定的东西,偶然的东西往往是因为人还没有摸到规律。如果你仔细分析每一个城市的经济状况,领导人的作风和政策,文化和生活习俗等具体情况,就会发现有些城市犯罪案件多有必然原因。如果你仔细研究水杯中每一个水分子和墨水分子每一次碰撞的受力大小和方向,你会发现墨水在有些方向扩散快有必然原因。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去分析每一次分子碰撞。即使一切都是必然的,但是因为人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规律,也就是这些规律还没有进入到主观世界,所以人仍然觉得它是偶然的。第二,我们应该尽可能透过偶然性去追寻必然性。但是这种追寻不必走极端。

当我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认识分子碰撞的具体状况和规律,即这些状况和规律在我们之外,这就意味着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这时候,可以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存在偶然性。但是如果不考虑那些我们没有掌握的规律和状况,用我们已经掌握的规律又不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就把这些现象称为偶然性。这时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必然产生偶然性。实际上主观世界大于客观世界2,即大于人头脑中的观世界,而不是大于真实的客观世界,所以很多偶然性不是偶然的。但是因为影响决策的是客观世界2,不是客观世界1。所以主观世界必然大于客观世界偶然性必然产生。

《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5章认识的主观性和必然性5.4节对偶然性和必然性有详细的论述。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首页>专题论文>9.认识论>9.6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偶然性与必然性。

3.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又叫或然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我们的事业能否成功有或然性,核战争是否会爆发有或然性。就连已经发生,已经成为客观事实的事情都有或然性,例如某个嫌犯是否为真的原凶有或然性,中国的GDP是否已经超过美国也有或然性。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有或然性?唯物主义认为,上帝不掷骰子,或然性不是客观性,真正的客观事物没有或然性但因为刚才说的这些事物本来就都是意识,所以几乎所有事物都有或然性。

或然性是一种主观性。辩证二元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只要知道了意识的特性,就可以知道一切事物的特性了。意识有或然性,所以一切事物都有或然性,如果不这样理解就没办法解释。同时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之外,脱离主观世界的客观世界没有或然性。所以,一切事物都既有或然性又都没有或然性。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接受和处理各种事物的或然性,但最后这些或然性都会消失。例如,俄乌战争是否会引发核战争具有或然性,各国政府在决策的时候都必须考虑这种或然性。当核战争真的爆发的时候,或然性就消失了。这时你可以说,核战争的爆发一开始就是必然的,不存在或然性。但在核战争爆发前,谁也没有绝对把握说它是必然的,都只能说它的可能性很大或很小。

黑格尔说可能性是潜在的现实性。但什么叫潜在?为什么现实只有一种,而可能性有很多种?这是令黑格尔等客观唯心主义者最头疼的问题,只有把潜在当成主观事物才能说清楚。

黑格尔说:形而上学认为,既然可能性最初与具体的现实相反,只是一种自身同一的形式,因此应该凡是不自相矛盾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可能性的王国是无限的多样性。依据这一观点同样也可以说,一切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一事物都是自身包含着矛盾的。实在没有比这种关于可能与不可能的说法更空泛和没有意义的了。在哲学里尤其不应该说这些没有意义的话,同时也奉劝历史学家不要滥用这种本身不真实的范畴。(李志逵,1981:下卷149.)

黑格尔的这种批评是没有道理的。对于各种可能性的分析不仅应该,而且非常重要。研究历史是为了预见未来,如果只看历史当中真实出现的事情,对我们的帮助很有限。只有分析各种可能性才能更大限度地,更科学地预见未来。可能性虽然不真实,但如果等它们变成真实的存在之后再重视就晚了,我们需要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于有些可能性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它们变成现实,以便满足我们的需要,这叫开创未来。

黑格尔把可能性分为抽象的可能性与真实的可能性。他认为,抽象的可能性是不顾及现实得以实现的所需要的条件的,它把一个内容从它所有的许多关系中分离出来,只用抽象的形式去设想,因此无论什么荒诞不经的事情都会看成可能的。他挖苦说,月亮今晚会落到地球上来,这也是可能的。又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皇帝会成为基督教的教皇也是可能的。(李志逵,1981:下卷149.)

黑格尔的这种挖苦只能说明他目光短浅,孤陋寡闻。抽象的可能性与真实的可能性的确有区别,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条件是可以变化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一切奇迹皆有可能。

黑格尔认为,真实的可能性“就是一全体,因而就是内容,就是自在自为地规定了的实质”。真实的可能性“构成条件的整体”。(黑格尔,1980:305)这就是说,真实的可能性是现实实现所需要的全部条件的总和,现实的实现除了这种可能性以外,就不能再有别的可能性了。黑格尔从真实的可能性范畴进到必然性的范畴,说必然性是真实的可能性与现实的统一。(李志逵,1981:下卷149.)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等于抹杀可能性,只承认必然性,抹杀了自由,否定了创造性,否定了主观能动性。

4.形式与内容

每一个事物都有很多属性,有些属性容易被观察到,有些属性不容易观察。《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4章4.4.2节对于形式和内容是这样定义的:形式就是事物当中容易直接观察的属性。内容就是事物当中不容易直接观察的属性。例如,一座大桥,它的外观是形式,容易观察,强度和耐久性等属性是内容,不容易观察。再如,一部电影的广告是形式,街上到处都有,一眼就能看到,而电影的内容必须到电影院里面花一两个小时才能详细了解。

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属于这个事物,客观上都是平等的。某种属性对于这件事不重要,对于另一件事可能就很重要。所以就这个事物本身而言,无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差别。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完全由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方式决定,而不是由这个事物本身决定的。

唯物主义者认为,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征、运动的过程、发展的趋势等。形式是指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外部表现方式。这样的解释只从客观角度入手,不可能把形式与内容的差别说清楚,所以是错误的。什么叫“表现”,离开人的观察到哪里去表现。“把事物的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一定是形式不能是内容吗?

从唯物主义的解释出发走到底,必然认为事物的一切属性都是内容和本质,不存在形式。但是对于人的头脑中的客观事物必须区分形式与内容。因为形式容易被认识,内容不容易被认识,但很多时候内容对人的价值大得多,形式没有多大价值。如果我们不能区分形式和内容就会受害。客观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的差别离开人就没有价值只有辩证二元主义能正确解释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5.现象与本质

我们经常说,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必须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现象往往是假象,本质才是真实的。例如,骗子往往表现得非常友善。而且现象往往内容繁多杂乱,本质往往简单明了。所以客观唯心主义把本质和道理当成最神圣的客观存在,把具体现象和具体事物当成低级粗俗的东西。黑格尔说:“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

但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反转,被客观唯心主义神话了的本质受到怀疑论的批判,最终走下神坛。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不存在。现象变得高贵起来马克思主义主张实事求是。这个反转是最终的结论吗?不是,还会有新的反转。

现象是有,本质在现象背后,所以是无。有是具体的,无是抽象的。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其实是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现象与本质也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们各有各的价值,同时各有各的缺陷。

6.质与量

质和量都是事物的属性。量的属性容易使用数学手段进行各种处理,以满足人的多种需要,所以量的属性有很大价值。而质的属性不容易使用数学进行处理,但有些时候质的属性比量的属性更有价值。例如,年龄是人的一种属性,40岁和80岁都是数量。而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差别不是量的差别,是质的差别。如果张三80岁,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说“张三是一个老年人”,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说具体年龄。

量变导致质变的时候,我们只会关心那些有价值的质变,如果没有价值,我们不会理睬量变是否导致了质变。例如,中年和老年之间可以分成很多阶段,不惑之年和知天命之年是不同的质,这种划分还有点价值。40和50岁当中还可以划分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起不同的名字,但这些划分一般没有价值。

说量变一定导致质变没有错,但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有价值。所以量变导致质变这个规律也不是总有价值。而且当我们需要寻找共性的时候会故意忽略很多质的差别。例如,当我们说每个人都有纳税的义务时,我们就需要忽略甚至否定40岁与50岁的差别。

同理,否定之否定规律也不是总有价值。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或认识都会否定自身,即使否定也不一定马上否定,即使马上否定,这种否定也不一定有价值。所以从否定之否定规律出发无法确认任何事物或认识应该否定自身。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这些辩证法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不能预测世界的运动变化。它们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不大。

7.解释自我悖论

因为我们的认识方式是用抽象的方法认识具体的事物,所以会产生很多问题。悖论就是由这种认识方法产生的。罗素悖论和克里特岛人悖论产生的原因都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罗素企图用摩状词理论解决悖论问题,塔尔斯基企图用语言分析的真理标准解决悖论问题这些理论都不成功即使成功了,也只能解决悖论这一个问题,人的认识方法还造成了很多问题,罗素和塔尔斯基的理论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属于哲学本体论。罗素和塔尔斯基等人企图用语言分析代替哲学的本体论,这种企图不可能成功。

理发师说:“我不给那些自己刮脸的人刮脸。”例如有一个人叫张三,他在家自己给自己刮脸了,那么张三到理发店来,理发师会拒绝给他刮脸。但是理发师是否应该拒绝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拒绝给自己刮脸,那么理发师就与张三不同,理发师就不应该拒绝给他刮脸。但是如果他不拒绝给自己刮脸,那么当他给自己刮脸之后,他就像张三一样了,理发师应该拒绝给他刮脸。于是如果前提是应该拒绝,那么推出的结论就是不应该拒绝;如果前提是不应该拒绝,推出的结论就是应该拒绝,总是推论出与前提相反的结论。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张三是理发师的顾客,也就是一个客体。当理发师给自己刮脸的时候,做为一个被刮脸的人,理发师和张三一样也是一个客体。同时,在给张三刮脸时,理发师是主体。在给自己刮脸时,理发师也是主体。也就是说,理发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辩证二元主义世界观认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互相包含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真子集,同时客观世界又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主观世界外面有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外面又有主观世界,层层嵌套,无限循环。

当理发师给自己刮脸的时候,他刮脸的动作是一个客观事实,属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里面,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主观世界里有态度、意志和决策,这个决策可以是“我不给自己刮脸”。当这个决策出现之后,它就作为主观世界的内容出现了。然后因为主观世界从属于客观世界,所以这个决策是一个事实,从属于客观世界。然后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里面,主观世界包括理发师的思想、意志和经验,理发师看到自己的这个事实后,因为没有给自己刮脸,于是应该给这个人刮脸,这样就产生了与前面相反的决策。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层层嵌套当中,每向外扩大一层就出现一个与上一层相反的决策。第一层是“我给自己刮脸”,第二层是“我不给自己刮脸”,第三层是“我给自己刮脸”,第四层是“我不给自己刮脸”。就这样由于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层层嵌套产生了两个相反的决策的不断循环。

主体与客体层层嵌套,无限循环是普遍存在的规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遵守这个规律。罗素悖论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事例,所以这种悖论的出现是必然的,不需要大惊小怪。消除这种悖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种悖论不是错误,像日出日落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事实。因为人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必须戴上有色眼镜,所以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互相包含的辩证关系无法改变。我们喜欢形式逻辑,不喜欢辩证逻辑,但我们不喜欢也必须接受,只能适应。辩证的世界观是最完整的世界观,科学提供的符合形式逻辑的世界观是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