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世界中的很多东西在客观世界里没有,客观世界里的很多东西在主观世界中没有,也有些东西是相同的。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存在的概率都小于100%,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存在的概率都等于100%。薛定谔的猫,如果存在于客观世界当中,那么它要么100%地活着,要么100%地死了,不可能50%是活的,50%死了。如果它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那么它就有可能又活又死。我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都是认识,不是现实,都存在于主观世界当中。一旦进入宏观世界,主观性就减少了,瘫缩的现象就会发生,也就是说概率马上接近100%了。
客观世界里没有如果,主观世界里有很多如果。客观世界里没有抽象的人,主观世界里有抽象的人。一个事物有很多属性,客观世界里属性和事物不能分开,主观世界里可以分开。分开了才能单独研究。人们经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其实为了理解和分析历史必须假设,没有假设就不可能理解历史。福尔摩斯在探案时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做出各种假设,分析各种可能性。企业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也必须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多种方案。虽然最后只有一种方案能变成现实,但不能说其他方案没有价值。
很多哲学家在谈到意识的时候,只把意识当成对现实的反映。马克思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马列著作选编,2002:10.)马克思对意识的这种论述是片面的,犯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意识永远会有独立于现实的外观和内容,这些内容当中永远会有一部分是意识和理论中最重要的内容。
为了强调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差异,史克鲁顿提出了“人类独特的主观视角”这一概念。史克鲁顿指出,自然科学关注客体、因果法则。因此,自然科学的描述是“去视角化的”。但人类社会由一个个鲜活的主体组成,我们的实践充满了诸如“我”、“此时”、“此地”这样的独特视角(a distinctive point of view)。鉴于此,史克鲁顿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自我意识的独特性,以及呈现自我意识和人类世界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人类世界”可以理解为胡塞尔所言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或是塞拉斯笔下的“理由空间”(space of reasons)。生活世界和理由空间中的概念不是自然科学说明能够讲透的。这些概念包括:纯洁、纯真、悲剧、喜剧、典雅、精致,等等。
威廉姆森则指出,对于史克鲁顿所说的“独特视角”,科学探究并非无能为力。尤其是语言学可以在这方面提供诸多贡献。格莱斯(Paul Grice)关于对话的根本机制理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考察了言说者视角与聆听者视角间的微妙互动。赖欣巴哈(Hans Reichenbach)和卡普兰(David Kaplan)也都从语义学的角度解释过“我”、“此时”、“此地”这样的视角概念。除了语义学方面的工作,威廉姆森还提到知觉心理学、数学决策论等都对“主体视角”提供过不同层面的科学说明。所以,我们仍旧可以科学地理解史克鲁顿所谓的人类“独特视角”。
史克鲁顿认为威廉姆森曲解了他的意思。他再次申明他所说的“独特视角”是我们人类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介入生活世界的视角。即黑格尔所说的“自为存在”(Fürsichsein)或萨特所说的“自为”(pour-soi)。史克鲁顿并不否认赖欣巴哈和卡普兰对索引词语义学作出的贡献。但他们的索引词理论仍旧无法解决哲学家面临的难题或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他指出,语义理论无法帮助我们来理解生活世界中的羞耻、负罪感、欲望、爱恨情仇、注视、亲吻、脸红、哼唱小夜曲或作一幅肖像画。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叔本华无须借助索引词理论来描述自我意识主体的独特性,并且这些哲学家对人类境况的描述也非自然科学说明能够取代的。(两位英国哲学领军人物关于哲学本质的争论,2018)
史克鲁顿提出的“人类独特的主观视角”这个概念很好,但严格点,应该说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真子集。科学的确无法解释很多基本概念,也不能确定它们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客观事物不能影响决策,这才能说明主观视角的重要性。
虽然主观世界中的很多东西在客观世界里也有,但不同的是,主观世界的内容从无到有,是逐渐增加的。当一个人出生以后,他并不知道周围有什么。他周围有桌椅、奶瓶、爸爸、妈妈,但他看不清楚。孩子刚出生时看什么都是模模糊糊的。客观世界里的桌椅、奶瓶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孩子的主观世界里,这些东西一开始都不存在。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这些东西才会逐渐进入他的主观世界,他的主观世界里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主观世界不仅从无到有,而且逐渐发展壮大,变得复杂有序,变成人类文明的主要内容。
主观世界中增加的这些内容当中,很多是来自于客观世界的,但也有很多不是来自于客观世界,在客观世界里永远也找不到。例如,错误、幻想、童话、传奇。客观世界当中永远不会有错误认识。在客观世界里,一加一永远不会等于三,但在主观世界里可能存在这样的等式。在客观世界里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主观世界可以有。而且随着人类艺术的发展,主观世界里这样的东西越来越多。客观世界里只有一个唐玄奘,主观世界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唐玄奘。每次翻拍《西游记》,唐僧的形象都有变化。那个孙悟空的师傅不是客观的真实的唐玄奘,但在多数人的主观世界里,他被认为是真实的。即使在表现现实的时候,艺术所表现的也主要不是眼中的现实,而是心中的现实,是为了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海德格尔说:“人类要诗意地起居。”
每个人的主观世界有相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内容。一个人能从他人和客观世界那里学得的东西很有限,智能的主要内容来自主观世界内部的创造。只有每个人自己的主观世界能影响每个人的决策,别人的主观世界的内容不能影响主体的决策,客观世界的内容也不能影响他的决策。
主观世界里的这些东西都是人想出来的。所以说:“我思故我在。”因为人在不断思考,所以人的主观世界就存在了。我思就是我的思想游戏。还可以说我思所以世界在,我思创造了主观世界,而不是创造了客观世界。但我们所想所说的客观世界都在主观世界之内,都是我思创造的。
笛卡尔和很多哲学家都发现了“我思”的巨大意义,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说明这种意义。他们写了很多让人看不懂的哲学著作,但没有把“我思故我在”与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没有用主观世界的发展壮大来说明我思和我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涉及到了主观存在的具体内容,但他没有说清楚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区别。
主观世界中有很多抽象的认识,客观世界当中完全没有抽象的东西,客观世界当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具体的。所以抽象的东西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不是来自于客观世界,是在客观具体的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意识加工所得到的。加工之后就不再是客观的事物,而完全变成了主观世界所独有的事物。
例如,对于主观世界的内容我们需要贴标签,哪些是可信的,有价值的,哪些是不可信的,无价值的。再如,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蔺保群说:“一个人的目标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大目标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全世界的目标决定世界的命运。”(卢其旺,2016:66)人的目标是一种意志,意志是主观世界的思想游戏。
这些意识加工的过程属于主观世界建设的一部分。经过这种建设逐渐产生了科学技术,产生了人类文明。这种加工和建设都是我思,即我的思想游戏。经过这种我思让我的存在更符合人的利益。我在思索之前我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思我也在。但不思,不进行这种主观世界的建设,我的存在就很脆弱,就很容易被消灭。有了我思之后,人的内力就强大了,世界就进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