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就会与食物建立联系。如果生物继续观察到食物不是总与a+b同时出现,而是总与现象a+b+c同时出现,那么a+b+c就会与食物建立联系。这就叫进一步分析。归纳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分析是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刚出生的小孩儿没有任何概念和知识,但他会慢慢地学习知识,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逐渐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例如学习用筷子,做对了就受表扬,做错了就挨打,这个过程与训练狗的过程没有任何本质区别。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对联想进行强化的过程。新的条件反射产生新的联想,这些联想把一些新的刺激(包括形象和语言文字等)与人的行为决策联系起来,就像狗把铃声与分泌唾液联系起来一样。把除草和丰收联系起来,这样的联想产生了真理和科学技术。人类复杂的决策、判断、理论推导和社会实践似乎与条件反射没有相似之处,其实,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复杂的条件反射。
“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说法没有说出认识的本质。手机在镜子里的反映和手机在人眼睛里的反映是完全不同的。人看到手机后能产生联想和行为,能拿起手机操作,而镜子的反映不会引起任何联想和操作。维特根斯坦说:“意义即使用。”
所谓理解主要指产生联想。当你离一幅画太近的时候,往往看不懂它画的是什么,离远了就容易了解它的含义了。因为离近了,看到的内容无法让你产生联想。有时我们一听到某个词,马上会点头:“听说过。”其实并不一定完全了解其准确的意思。比如即使你不知道生命的定义,你也能理解什么是生命,因为你可以把这个名词同很多事物联系起来。联想越多,理解越深。一般人们所说的不理解或不懂都是指不能产生联想。看过的书每看一遍都有新的理解,这主要是指每次产生新的联想。
中文房间中的人只能通过查资料回答问题早晚会露馅,他不可能正确回答所有问题。只有长期实际运用中文之后,才能建立正确的复杂联想,真正理解中文。所以这个思想实验并没有击溃图灵测试,真理解还是假理解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测出来。在中文房间中的人如果真能通过查资料回答所有中文问题,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真的懂中文了。
在知乎网上有个评论讲得很好:“中文屋说明的事情不过是:并没法保证任何看起来聪明灵活的对象(可以是机器也可以是人类)100%有意识。我完全可以用中文屋的逻辑怀疑任何人并没有思考能力,因为没有任何生理学的证据表明他的神经活动不是把现成的反应机械地检索出来而已,只是这些反应恰好都对应了合理的对答。任何人如果继续质疑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没有意识,那么他也有完全同样强度的理由质疑测试中的人类(对照组)没有意识。如果他决定忽略后者的可能性,那么这一结论也同样支持他忽略前者的可能性。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图灵测试的有效性都不减少。丹尼尔·丹尼特的论述从另一个角度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如果行为表现不能用来检验意识,你怎么保证现实中的其他人不是自然演化出来的僵尸呢?”(傅铁强回答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是什么?它是否成功地否决了图灵测试的有效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447528/answer/237092278)
总之,理解就是联想,联想来自条件反射,建立条件反射的目的是实用。人工智能的学习以神经网络程序的基因算法为基础,这种学习的过程与生物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基本相同。联想是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当机器能通过条件反射和联想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机器理解了知识。
知识的本质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当AlphaGo战胜人的时候,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它有知识,它都具有了一种超过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于机器是否有知识,是否理解知识等问题都是多余的,是人在和自己较劲,或者说是一种经院主义的问题。不管人能不能想明白,机器都会超过人,并主宰未来的世界。
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我看见的东西构成我的视野。视野这个词可以广义理解,不仅包括我看见的东西,还可以包括我的所有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东西。再进一步,我观察之后会去想象,我所想到的东西都可以构成我的视野。这时的视野就是客观世界2。
警察追踪一名案犯,追着追着案犯消失了。案犯真的从地球上消失了吗?没有,只不过他藏在某个地方,警察看不见。又过了几十年,警察估计他已经死了,这时这个案犯就从警察的视野中真的消失了,或者说从警察的客观世界2中消失了。但是这个案犯也许很长寿,并没有死。也就是说他仍然存在于客观世界1当中,只是从警察的客观世界2中消失了。
客观世界1是真实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2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而是主观世界中的客观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每个人的主观世界中都有自己的客观世界2。每个人的客观世界2都不相同。我不是警察,我不认识这个案犯,我的视野和客观世界2中从来没有这个案犯。
每个人的视野构成每个人的客观世界2,每个人的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视野就不同。有些外地人没来过北京,他的视野中可能有天安门,但没有午门和端门。我没有去过古巴,于是我的视野中就没有古巴的老爷车和老式建筑。有人没听说过柯伊伯带,他的世界中就不存在柯伊伯带。据说人类可以观察的宇宙范围是950亿光年,这个范围是人类的客观世界2,不是真实的客观世界1。在人类的视野之外应该还有更大的宇宙。
客观世界2不够客观,不是真实的世界,但它很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决策的依据。真实的客观世界1不是我们决策的依据。
唯物主义者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本身,那么请问真实的世界会出错吗?忽然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出来,然后说:“哎,不对,我应该从东边出来。”再退回去重来。这可能吗?我们对世界的反映会出错吗?如果客观世界本身不会出错,而我们对世界的反映会出错,那么我们对世界的反映就不是客观世界本身。
“空地上的奶牛”是认知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实验。它描述的是,一个农民担心自己的获奖奶牛走丢了。这时送奶工到了农场,他告诉农民不要担心,因为他看到那头奶牛在附近的一块空地上。虽然农民很相信送奶工,但他还是亲自看了看,他看到了熟悉的黑白相间的形状并感到很满意。过了一会,送奶工到那块空地上再次确认。那头奶牛确实在那,但它躲在树林里,而且空地上还有一大张黑白相间的纸缠在树上。很明显,农民把这张纸错当成自己的奶牛了。问题出现了,虽然奶牛一直都在空地上,但农民说自己知道奶牛在空地上时是否正确?
空地上的奶牛最初是被盖梯尔(Edmund Gettier)用来批判主流上作为知识的定义的JTB(justified true belief)理论,即当人们相信一件事时,它就成为了知识;这件事在事实上是真的,并且人们有可以验证的理由相信它。在这个实验中,农民相信奶牛在空地上,且被送奶工的证词和他自己对于空地上的黑白相间物的观察所证实。而且经过送奶工后来的证实,这件事也是真实的。尽管如此,农民并没有真正知道奶牛在那儿,因为他认为奶牛在那儿的推导是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上的。盖梯尔利用这个实验和其他一些例子解释了将知识定义为JTB的理论需要修正。
盖梯尔问题属于怀疑论,怀疑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笛卡尔。黑白相间的纸是一个假象,那么我们的认识中有多少是真相呢?笛卡尔经过深思发现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有可能是假象。
越有学问的人越会注意不把话说绝,任何意外和奇迹都有可能发生。人的认识能力太有限了,已经有太多让我们瞠目结舌的事物,任何我们认为有绝对把握的判断都有可能被否定。我们现在所相信的牛顿力学可能是假象,相对论可能是假象,量子力学、几何、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等科学知识可能都是假象,所有的公理和逻辑系统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尤其是我们称为客观规律的东西可能都是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