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意识都在人头脑中,但意识之间可以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按很多方式分类。
首先,按照意识与实践的关系,意识分为意志性意识和非意志性意识。非意志性意识包括认识(经验、观念和理论)和思想(思维)。思想包括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意志性意识包括愿望、情绪和决策。想象是感性思维,是意识的组合,例如,龙由几种动物的经验经过想象组合而成。回忆也是一种感性思维。怀疑、猜想、体会和感受基本是理性思维,是对经验的简单思维加工,观念和理论是思维对来自内外部经验的思想加工产物。
第二,意识之间的客观性有大小之分,所谓意识的客观性是指意识的稳定性。认识应该具有客观性,愿望、情绪和决策可以不具有客观性。我们可以把十分客观的认识模型叫做物质,把客观的观念叫真理或客观规律。
第三,按意识的来源划分。来自外界的叫经验,来自内部的有感觉(经验)、情感、观念、理论、思想等。
第四,按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意识和复杂意识。经验、观念、情绪等属于简单意识。理论属于复杂意识。信仰是观念和理论。
认识包括经验、观念和理论。人在观察后产生经验,经验是事物的各种属性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理论是系统化的观念。观念包括具体判断和抽象观念。抽象观念包括概念、抽象判断和认识模型。
抽象判断是关于类的认识。人在观察多个具体事物后,发现这些事物都具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于是把这个属性单独拿出来,作为所有这些事物的名称。这样的名称就是类别。把一个属性从多个属性中拿出来的过程叫抽象。这个作为类别名称的属性可以是直接观察得到的,也可以是人创造的。例如,数字是人创造的符号,用“1”代表一张桌子、一个人或一匹马,“1”是所有这些个体的名称。
人把多个经验和判断组合在一起,构造成一个认识模型,以此来代表真实的事物。例如,在对一张桌子的形状、质感、质量和易燃性等属性产生认识后,把对这些属性的经验进行组合,构成一个认识模型,代表真实的桌子。
体验是一种行为,不是意识。人的需要、利益、性格和脾气都不是意识,它们与人的所有器官一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人的认识对象。当然所谓客观是相对的,是指对它们的经验的稳定性。对人的需要的经验很稳定,每个人都有几乎相同的需要。
生物进化产生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柔性使生物具有条件反射的功能。神经系统不断进化,能够存储和处理越来越多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对比、抽象和分析。当进化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理性思维和逻辑,运用逻辑进行推理和反思,就形成理论。
低等生物只能对简单的感觉作出反应,随着进化,生物能对复杂的情况进行鉴别,即对多个感觉之间的细微差别作出不同的反应,能分出感觉的真相与假相。这种功能高度复杂化产生了人的理性的判断真假对错的功能。然而,正是这种功能的复杂化产生了怀疑论。
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来自于客观世界。拉美特利相信心灵完全依赖于肉体,精神活动只不过是大脑的机械运动而已。这样说来,意识的最终的决定因素不还是物质吗?不错,但大脑太复杂,外界事物通过大脑对意识的决定方式太复杂,现在不可能研究清楚,所以,这种还原没有意义。我们必须把意识当成一个黑箱.把现有的意识当成新意识产生的原因,而不再去追问现有的意识是怎么来的,即使追问也是有限的追问。
人的意识是大脑的物质结构的函数,若用B表示意识,用D表示大脑的物质结构,则可表示为:
B=g(D) (2)
把(2)式代入第7篇第4章4.2.1中的公式(1),可得:
C=f(A,g(D)) (3)
在(3)的自变量中没有意识,人的行为完全由物质决定,这就是唯物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思想。但是,在这个公式里,D是未知的。主体的大脑太复杂了,到现在为止几乎无法认识,我们只能把它当成黑箱,无法找到意识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之间的函数关系g(D)。这样一来,就无法确定客观物质A与行为C之间的关系了。
所以,唯物主义从理论上说是正确的,但从实践上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回到公式(1),把C看作是B的函数,而不能看作是D的函数,这就是意识决定论。
行为主义在物质与决策之间建立关联是错误的,我们不能越过意识,直接建立物质与决策的关联。决策是意识的函数,不能把决策直接当成是物质的函数。
“观”就是看,衡量。主观和客观就像两把尺子或坐标系。主观是相对坐标系,客观是绝对坐标系。客观事物的尺寸应该以绝对坐标系为准,相对坐标系是随时随地变化的,因而不客观,不符合人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人天生下来手里就只有一把主观的尺子,而客观的尺子被上帝把持着,不肯交给人类。人们怎样努力也摆脱不掉这样的命运。虽然很多人自称已经得到这把尺子了,最后发现都是赝品。一切范畴都是主观的,包括运动、时间、意义、过去、现在、将来等都是相对于当前意识而言的。必须用主观的尺度去定义才能表示他们的本意。
人只能承认现实,人的认识的客观性的唯一来源是人的感觉经验。从唯物主义出发可以证明笛卡尔的沉思。“我在”意味着我的感觉经验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