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哲学系的大学生放假回到农村老家,乡亲们都来看他,觉得自己村里能出一个学哲学的大学生很不简单。有人问:“你都学什么了?”大学生说:“哲学讲的是抽象的东西。比如桌上这只鸡,你们看来是一只鸡,但我看到的是两只鸡,一只具体的鸡和一只抽象的鸡。”乡亲们一阵哄笑,原来哲学就学这个呀!大学生的哥哥觉得很丢面子,生气地说:“那好,我们吃这只具体的鸡,你去吃那只抽象的鸡。”
其实抽象的鸡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把抽象的东西当成真实的。柏拉图和海德格尔都认为抽象的鸡是真实的,具体的鸡是不真实的。唯名论认为抽象的鸡只在人的头脑中存在,在现实中不存在,当然不能吃了。但抽象的鸡是有用的。厨师在制作烧鸡之前,头脑中必须先有一只烧鸡,而且还要清楚它的色、香、味。如果厨师做饭之前脑子里没有这只抽象的烧鸡,那做出来的烧鸡肯定不好吃。
还有第三只鸡——画上的鸡,这是苏格拉底和海德格尔说的。他们知道画上的鸡不好吃,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抽象的鸡好吃。因为画上的鸡是对桌上那只鸡的模仿,而桌上那只鸡是对抽象的鸡的模仿。海德格尔说,在工匠制作一张床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三张床。“第一个是由神所创造,(纯粹)同一之外观,理式;第二个是木匠制作的东西;第三个是画家在形象中魔化出来的东西。”海德格尔说,只有神创造的理式是存在,另外两个都不是存在者,而“仅仅是我们此刻说到的它们所是的那些东西”,“只是存在的一种转瞬即逝的外表”。([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论尼采[M].余虹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177,189.)
海德格尔的这个观点荒唐至极,应该让他吃抽象的鸡。桌上那只鸡才是真实的存在,另外两只鸡都不是客观存在的,都是抽象的。厨师头脑中的鸡是抽象的,画家头脑中的鸡也是抽象的。只有一点区别,抽象的程度和内容不同——厨师抽象掉了鸡的营养物质,保留了鸡的色、香、味,画家连香和味也抽象掉了,只保留了色和形状。毕加索年轻时画的牛体形庞大,丰满,威武雄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画的牛越来越简单,最后只剩寥寥数笔,外在的皮毛、血肉全被抽象掉了。
图画和语言文字一样都是符号。符号是一种具体的、客观的物质,但它与另一个物质相关,这种相关是指人能联想到另一个物质。画布上的简单的牛和复杂的牛在产生联想的作用上是一样的,所以毕加索愿意画简单的牛。这种相关的性质是符号的众多属性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图画是抽象的。人的联想也是抽象的。在纸上画一只鸡肯定不能吃,因为它只有形状和色彩与鸡相同,在材质上不同。如果你把馒头捏成鸡的形状,那就可以吃了,不过你吃的是馒头,不是鸡,是淀粉,不是脂肪。是具体的馒头,抽象的鸡。
第四只鸡是生物学课本上的鸡。显然这只鸡也不能吃,但它也是有用的。这只鸡也是真鸡的抽象,保留了鸡的生物学属性。其实这不是一只鸡,因为需要很多章节,甚至很多本书才能把一只鸡的生物学特性说清楚,每一节只保留鸡的一种或几种属性。
下面归纳一下我们说过的四只鸡。第一只是柏拉图所说的由神制作的鸡;第二只是摆在桌上的,可以吃的鸡;第三只是画布上的鸡,代表艺术和美;第四是教科书上的鸡,代表科学和真理。
柏拉图认为第一只鸡是真实的存在,另外三只都是对第一只鸡的模仿,都是幻觉和有益的谬误。这种观点叫唯实论或客观唯心主义。唯名论认为第一只鸡和第三、第四只鸡一样都不是客观真实的,而是人的意识,只在人的头脑中存在。只有第二只鸡是真实的。不仅在饿的时候把它当真,而且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把我们的具体观察对象、实践对象当成真实的、客观的东西。对柏拉图的否定就是把第一只鸡从神坛上打下来,让位给第二只鸡。
下面说第二只鸡与第三、第四只鸡的关系。科学理论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确的认识叫真理。但什么叫正确呢?正确并不一定意味着与客观实际相同。真理是一种认识模型,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只要这个认识模型具有预见性,就是真理。客观世界对人的认识而言,是自在之物,可能是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
桌上那只鸡你可以吃,但这不等于你完全认识它了。往往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要科学家告诉你怎样烹饪才能易消化,保留营养,怎样养鸡才能生长快,还有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科学家知道这些,因为他们手里有第四只鸡。这只鸡是一个认识模型,不管它是否到达了认识的彼岸,作为真理它具有预见性。
第一只鸡在天上,与第二只鸡之间隔着茫茫云海,无法飞越。第二只鸡在地上,但与我们之间隔着一道鸿沟,无法跨越。我们拥有什么呢?我们拥有第三只鸡和第四只鸡,即真理和艺术。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和艺术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都是意识,是人主观臆造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人创造它们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真理给人预见性,艺术给人美感。人还可以臆造很多鸡,比如小孩随意乱画的鸡,但那些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导致文明的进化,真理和艺术可以导致文明的进化。
科学与艺术有很多相同的特点,它们都需要想象,都会增进人的利益,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的。它们也有巨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差别是客观性的差别。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利益,艺术可以任性地改造和设计,这是艺术的创造性的主要表现。艺术可以随意侵犯人以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在这方面艺术的客观性要求远远小于科学。
有人会问:“第二只鸡我们明明可以吃到,为什么你说它与我们之间有一道鸿沟呢?”因为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后果。觉得很美味,可能吃完拉肚子。吃饭是一种实践活动,低等生物也会吃饭。生物的实践活动远远早于人的认识活动。那时实践活动完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和钟表的运动一样都是客观世界的机械运动。虽然生物有生命,但从不自觉的角度来说是机械的。在人对自己吃饭这件事产生主观认识之前,吃饭是一种机械运动,是不自觉的运动。鸡被吃进肚子里了,而没进到脑子里。这时人不能对吃饭这件事进行有意识的改变和创新。很可能过些天就因为找不到食物而饿死。所以这第二只鸡虽然我们可以拿在手上,吃到嘴里,但与我们的认识之间隔着一道鸿沟,不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
我们最重要的财富是第三和第四只鸡。这两只鸡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和文化的核心部分。这两只鸡都是不能吃的,都是意识,比能吃的、客观存在的东西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重要。
对表相世界,或称客观世界的否定并不是否定实践。所谓鸿沟是认识的鸿沟,不是实践的鸿沟,是可及而不可望的。客观世界与我们的意识有三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客观世界始终是我们的实践对象,改造对象,人类意志的目标。意识世界的一切运动都以它为客体,决策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四肢作用于客体,产生我们预期的运动。第二,客体会随时对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是我们想不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切经验的客观性的来源。经验属于主观世界,具有主观性,但同时具有客观性。第三,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是彼岸世界。它能否被认识不重要,认识是否与它相同不重要,但认识必须实用,认识是否实用需要实践检验,在客观世界中检验。
为什么认识有鸿沟,实践没有鸿沟?首先,认识的鸿沟不是绝对不可跨越的,我只是说,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同不重要。第二,实践也有鸿沟。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实践的时候,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可能身体不由自主,甚至可能在做梦。实践的效果经常让我们意外。认识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实践也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我们的手脚等效用器官也是我们的认识对象,也是彼岸世界,实践的过程和效果也是认识对象。我们的行为既受决策支配,又由行为能力决定,而行为能力由身体的结构决定,对意识来说是一个异己的对象,是我们只能服从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我们想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们能做什么就想什么,不能做的想了也没用,叫做空想或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