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比
人对一打硬币厚度的估计很不准确,但能准确地对比两打硬币厚度的细微差别。对比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应该抽象的内容。高低、上下、前后等所有的位置关系都来自于对比和抽象。所有的数量关系也都来自于对比和抽象,数字序列是反复对比的结果。数量关系意味着对于数量之外的所有属性的抽象。温度高低、色彩强弱、人性美丑、组织效率高低等等也都是对比的结果。所有的观察(包括所有实验)的直接目的都是获取经验和进行对比。
对比总是在抽象事物之间进行,对于具体事物需要分若干次对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每一次对比都首先抽象掉其他方面。
在数学关系中抽象了其他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关系不能表示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函数关系往往就是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质量与加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找出两个变量(一个输入和一个输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依靠抽象和对比。
俗话说:“不患贫而患不均”,人们对于不公正的反感远远大于贫穷。因为对比是人的基本认识方法。中国古代有晏婴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往往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
鲁迅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赞扬不断减少的人或物。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对实验者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实验者对评价的反应。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科学与神学的根本区别不是实验,而是给人类带来的利益大小。实验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对比和抽象,找到规律,使认识简单有效,因而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
比较低级的生物只能建立简单的条件反射,比较高级的生物能建立复杂的条件反射,即多个现象与利益变化的联系。如果生物观察到自身利益的变化不是与现象a同时出现,而是与现象a+b同时出现,那么在这个生物的神经系统中,a+b就会与这个生物的自身利益的变化建立联系,a与这个生物的自身利益变化的联系减弱。这就是最早的分析。
例如,a是铃声,b是饲养员,只有当铃声和饲养员同时出现时才有食物X;如果只有铃声,没有饲养员(铃声可能来自游客),就没有食物,那么在这个生物的神经系统中,a+b就会与食物建立联系。如果在10个联想中,6个有a→X,且有b,另外4个只有a,没有X,也没有b,那么就需要把这10个联想区分为两种情况。分析的过程首先是对联想的区分,然后在复杂原因与结果之间建立联想,用a+b代替a,建立a+b→X。
定义: 分析是分类加抽象的过程。
如果生物继续观察到自身利益的变化不是总与a+b同时出现,而是总与现象a+b+c同时出现,那么在这个生物的神经系统中,a+b+c就会与这个生物的自身利益的变化建立联系。这就叫进一步分析。归纳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分析是建立更复杂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最早的归纳的内容是现象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后来归纳的内容扩展到现象与现象、现象与其他意识之间的关系。最早的分析的内容也是现象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后来分析的内容也扩展到现象与现象、现象与各种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且分析中除了逻辑与之外,还逐渐出现了逻辑非、逻辑或等其他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