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认识模型(或称为逻辑构造)就是一些认识的集合,集合的元素包括经验和观念,这些元素之间形成固定的联想关系,提到这个模型的名称就可以很快联想到集合中的所有元素。
定义:认识模型(逻辑构造)是具有固定联想关系的经验和观念的集合。
例如,我们先有对一张桌子的各种抽象认识,包括大小、形状、颜色、重量等方面的认识,然后在头脑中把这些认识组合成一个认识模型(认知模型)。当我们说“桌子”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是这个认知模型。我们所想、所说的具体物质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而是以抽象的认识为材料组合成的认知模型。
认识材料是杂乱易变的,认知模型是相对稳定有序的。建立认知模型是为了让认识简单有序。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有无限多种属性,而认知模型的属性是有限的,并随着我们的认识过程逐渐增加。
建立认识模型的思想方法属于广义归纳法。认识模型有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具体模型是与某些直接经验相似的模型;抽象模型是不与任何直接经验相似的模型。例如,飞机模型、建筑模型都是具体模型,苯环结构和公司组织结构图就是抽象模型。在人类进入太空之前,地球仪是抽象模型,因为谁也没有整个地球的直接经验。人类进入太空以后,宇航员从太空拍摄了地球照片以后,地球仪就变成了具体模型。
我们可以把大多数直接经验当成世界的本来面目。例如我看到一张桌子,就可以认为确实有一张桌子,只有很少的情况下,直接经验会欺骗我们。具体模型与直接经验相似,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认为具体模型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具体模型和抽象模型都是模型,既然具体模型可以看作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于是人们就顺理成章地把抽象模型也看作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引申其实是不成立的。这种引申造成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柏拉图的理念和马克思的客观规律都是这种引申的结果。引申就是以偏概全。福柯说:“我很清楚,我所写的一切都是虚构。”([美]布莱恩·雷诺.福柯十讲[M].韩泰伦编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24.)
物质的属性也是认知模型。感觉经验直接来自于感觉器官,物质的属性是以很多感觉经验为材料建立的。例如,一张桌子的红色是一个属性。人对这个属性会产生多个感觉经验,在中午和晚上会看到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灯光,不同的观察距离和角度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感觉经验。在产生这些经验的时候,桌子的颜色应该没有变。不同的感觉经验与同一个属性对应。然后人对这些杂多的经验进行处理,选取可信的经验,排除不可信的经验,用这些可信的经验建立一个认知模型,这样才产生了属性。
定义: 属性(性质、特性、性能、特点、功能)是简单的认知模型。
再如,一辆汽车的最高时速是它的属性,这个属性来自于多次试验的数据。然后从中选取一个作为它的属性。这个属性属于汽车这个实体,当汽车静止时它也具有这个属性。但静止时哪里有最高时速呢?这完全是因为在人的头脑中,人把时速的意识与对汽车的认识放在一起。
在客观世界里,具体物质的各种属性是否构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是不可知的。属性是某个复杂认知模型的一部分。在认知模型中属性与物质是可以分开的。
某物或某人所具有的潜能也是一种属性,我们所说的属性只能是意识,不是客观的存在。如果把潜能当成存在于物体当中的东西,那就犯了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我们所说的属性物体是意识的组合体。
他人的意识是他人的属性,他人的属性与他物的属性一样是主体的意识。例如,他人的愿望是他人行为的潜能,这种愿望是他人的属性。主体认为他有这种愿望,他人是否真有这种愿望只有他自己知道,主体不一定知道。所以他人的这种愿望是主体的意识,是主体对他人的认识。
人的认识可分为两部分:认识材料和认识成果。认识材料是直接经验,认识成果是经过意识处理的有序的认识,包括认知模型、规律和理论等。认知模型和规律都是观念,理论是观念构成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