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养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在进步,人性在改良。现代社会与古代相比,在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修养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性中美丽的一面对于社会进步一直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能够越来越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克服自身的缺点。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性的弱点不可能完全被自觉地克服,人们仍然会不断地制造社会冲突。
不是所有社会矛盾和冲突都由人性的弱点造成。例如,两个国家为争夺资源而战,情敌为争夺配偶而战,这些矛盾与人的品德没有太大关系,是由客观环境和人的利益冲突造成的。食物、土地、财富、异性和机遇等资源都是有限的,至少在一定的认识条件下是有限的,所以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永远无法避免。
定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永远无法彻底消除。
那么人性的差别有什么意义呢?聪明人容易预见到可能发生的矛盾冲突,容易发现双赢的方法。高尚的人私欲较少,或能主动克制,所以社会进步需要人性的改造。同时由于人性的改造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还需要用制度设计等其他办法来实现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的方法可能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制度设计和人性的改造。
定理:实现社会和谐的主要方法是制度设计和人性的改造。
二、善的教学
善的教学可以使人形成利他的观念,利他能够成为人的理性需要。教学包括模仿和训练。模仿包括看书、听讲等过程。学习的内容包括伦理学原理和行为规范等。训练包括制定奖惩标准、监督和实施奖惩等环节。奖惩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奖惩。训练方式包括有计划的训练和无计划的训练,学校的训练是有计划的训练,社会对人的奖惩是无计划的训练,社会的奖惩包括法律和道德的奖惩。
人的自我修养也称为自我否定。孟子说的“养浩然之气”就是自我修养,但孟子说的养气方法完全是驴唇不对马嘴。养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主动的学习和训练在思想中树立善的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让善的观念成为决策的优先原则。长期的修养之后,善有可能成为人的感性需要。
现实生活中应该提倡以下几种生活态度:
第一,向着品德高尚的目标量力而行。刘备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二,找到个人私利与他人私利统一的途径。这样可以不再依赖舍己为人。例如,在路口等红灯,谁都着急,但必须忍耐,这是对自我利益的否定,但有了立交桥就不用等红灯了。这种替代经常发生,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越多,这种替换就越多。舍己为人很难,依靠舍己为人的社会发展较慢。在找到个人私利与他人私利的统一的途径后,这种统一就很容易,多数人都能做到,社会进步就快了。
第三,把奉献当作交易。交易方法是享受施舍带来的快乐,或者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三、慎其独
多数利人的行为是利己的手段,利人的目的是得到奖励,包括他人的夸奖和物质奖励。当利人的行为很难被他人看到,因而不太可能得到奖励时,很多人就会现出原形。孔子说:“君子慎其独”。只有当利人的观念深深扎根时,才能超越利己的动机。
对于多数人而言,不能指望利人的观念超越利己的观念。那么怎么让多数人能在没有奖惩的情况下利人呢?一个办法是让大家相信奖惩会在以后得到,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很多宗教理论和文学作品都是为了宣扬这个观念。
鲍鹏山在百家讲坛讲鲁智深和林冲时说:做人应该简单一些,人遇事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是非判断,然后多想想,会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于是做事就会有很多顾虑。鲁智深就凭第一感觉做事,该反对就反对,该搭救就搭救,而林冲做事总是顾虑重重。
是非判断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但利益判断也是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两者比较起来,应该说利益判断更基本,是非源于利益。但由于是非判断天天使用,所以已经近似于感性思维,往往不需要复杂的推理。这种仁义的感性思维就是美德,用美德代替对利益的算计是一种异化,这种异化往往是维护人的长远利益所必须的,重义轻利已经成为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其实,美德与利益的选择基本等同于主体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选择,对眼前利益的否定是为了增加主体的利益总量。施耐庵让鲁智深最后能得善终,就是想告诉大家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