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需要检验,不需要理由。
定义:先验的观念是没有用自己的经验检验,主体就完全接受的观念。
定义:后验的观念是主体用自己的经验检验之后确认的观念。
先验的观念有两种来源:本能和他人的传授。本能的来源是在生物、人类及整个世界的进化中竞争和幸存的结果。如果某种生物不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这种生物就没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必然被淘汰,所以生物都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功能。大脑和意识是进化的结果,也必然拥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功能,这种功能表现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先验的观念和原则。
价值准则首先是一个实证的结论,是一个事实,人们会不自觉地运用这个价值准则。其次,价值准则也是规范理论,人们被他人或社会组织要求服从这些准则。
在人与人的斗争中,人们被迫接受平等的观念。平等的观念战胜其他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过程。平等和人本主义的观念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过程,这样产生的观念就是先验的观念,不管你能不能证明。
法律和道德是实践的原则,系统化的原则来自于理论。所以法律和道德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任何规范都是人制定的,都是意识的产物,因而都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同时规范理论也与实证理论一样有客观性,因为不符合客观规律的规范会损害人的利益。元伦理学应该为具有随意性的法律和道德提供客观的坚实基础,而这种客观基础主要是人的需要和利益,以及社会的进化。
雅克·蒂洛认为行为功利主义只提供基本原则,无任何具体规则或指南可供遵循,人们需要每一次都从头计算功利。规则功利主义(Rule Utilitarianism)克服了这个难题,它试图确立一系列的规则,如果遵循这些规则,就能为全人类带来最大好处。([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伦理学与生活[M].程立显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41.)
规则功利主义的确有这个优点,但也有相应的缺点。谁来制定规则?谁是永远的权威?任何原则和权威都可能出错,怀疑和批判精神到任何时候都是很重要的。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当然,我们需要权威和原则,不可能每个人每天都怀疑和批判。
在历史上,哲学和伦理观念曾经发生过多次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意味着可能推翻整个思想体系。这时只有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才是建立新规范的基础,而不能以任何已有的规范为基础。死抱着具体原则不放,就叫教条主义,或书生气。但观念的更新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很多错误的观念会被人们长期接受。生活每天都在变,观念每天都在变,但不是所有的生活内容和所有的观念都在同时变。那么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是什么呢?是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
信仰一般来自人们对很多成功经验的归纳,人们相信应该按照信仰做事。坚持信仰,放弃眼前利益,最终成功的例子很多,这是艺术作品和正统道德宣传当中永恒的主题。例如,苏武牧羊,西游记,邱少云的故事等。同时,理论与现实经常是矛盾的,按信仰做事往往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目的。这时人们就需要选择,是坚持按信仰做事,还是选择当前利益。客观世界具有不可知性,很多人相信“识时务者为俊杰”,很多政治家奉行务实政策。务实是违背信仰的,但可能得到不错的结果,同时也有人因为违反原则而受到惩罚,甚至遗臭万年。那么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恪守信仰,什么时候应该抛弃信仰呢?这是一个几乎无法解答的问题,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能依靠不断试错和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选择、面对失败,面对后世的唾骂。
2014年台湾王金平的公说案的性质是违法、腐败。马英九认为维护法制是不变的原则,是大是大非问题。但他没有想到大是大非的原则也可以被推翻,身为总统,使出浑身解数,不仅没有在法律上取胜,也没有在民意上取胜。
反腐败的原则还不是最大的原则,否定这样的原则还可以理解。和平的原则也可以否定,战争往往是推翻反动政权的唯一方法。那么爱国的原则可以否定吗?卖国可以吗?答案也是可以。这个答案不仅今天对日本军国主义复活义愤填膺的愤青们绝对不会接受,抗日战争中千百万烈士的在天之灵也绝对不可能接受。但是,大家想一想,清王朝在中国维持了二百六十多年,四万万汉族人当亡国奴,心安理得地生活了二百六十多年。一开始激烈反抗,多数中国人不愿向满清低头,他们相信“爱国”是人生最基本的信仰,向异族臣服就是背叛祖宗,就不是人了。但很快反抗停止了,满清统治者实行了很多开明的统治。多数人不再有义愤,不再有反抗,卖国的言行被接受了,爱国的原则被放弃了。中国周边的小国向中国的臣服对他们来说也是卖国,但中国人从来不会怀疑这种卖国的正义性,更不要说西藏、新疆和台湾了。
定理:任何原则都具有相对性。
证明:原则是意识,是知识,是学习来的。学习的过程是建立条件反射,任何条件反射都来自不完全归纳。因此,所有的原则都来自不完全归纳,都是可错的。
其他一些我们曾经认为是不可改变的原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国际主义、和平主义、平等、公正、法治、敬业、诚信、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