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研究简史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第2篇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1-10-06 | 1065 次浏览 | 分享到: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灵魂:植物有营养灵魂,动物有感觉灵魂,而只有人类才有理性灵魂。在西方度过了蒙昧的中世纪,重新发现古希腊的经典著作之后,亚里士多德对生命的看法,就像他的其他教导一样被奉为真理。

到了17世纪,才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教导。笛卡尔的挑战,表面上看来乃是出于神学的理由:灵魂是不灭的,如果动植物也有灵魂,意味着它们在死后也将上天堂,而这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笛卡尔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而其他生物是没有灵魂的。那么,生物是什么呢?笛卡尔认为是自动运转的机器。笛卡尔的机械主义风靡一时,并且在无神论兴起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当时的无神论者看来,既然并不存在不灭的灵魂,人和动物也就没有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人也是机器。这种极端的机械主义在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49年出版《人是机器》一书时达到了顶峰。

  在进入19世纪之后,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机械主义便被更为精致的物理主义所取代。生命不再被当成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更为复杂的物理过程,特别是动力学、热力学和电磁学反应过程。物理主义者相信,用生物体内的原子运动、力的相互作用和能量变化可以解释一切生命现象。

  生理学家们较多地受到机械主义、物理主义的影响,而对于那些亲身观察、感受到生物世界奇特性的博物学家来说,将生命和非生命混为一谈,是难以忍受的。在《人是机器》一书发表的第二年,在伦敦就有人匿名发表了《人不是机器》与之针锋相对。起初,这种对抗只是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随着物理主义者对生物学的研究在19世纪开花结果,博物学家们也被迫去寻找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观念,这样,就有了所谓活力主义。认为生命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不遵循物理定律的力,被称为活力。更有人认为,生物具有灵力、意志力。许多活力主义者同时也是目的论者,相信生命是为了某种确定的目的而存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活力主义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以前被认为存在活力的神秘现象,逐渐地都可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的反应加以解释,活力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终被证实和广泛接受,也终结了与活力主义息息相关的目的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活力主义已在生物学家们当中失去市场之后,却有一批物理学家试图复活活力主义,包括伟大的物理学家波尔和薛定谔。他们认为在生物体中存在着特殊的未知的物理定律,只在生物体中起作用。(方舟子.寻找生命的逻辑——生物学观念的发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46-148.)

其实,由于过去科学家们一直没有找到生命的本质,所以波尔和薛定谔犯这样的错误也不足为怪。这提示我们,要根除生命科学领域的目的论,必须彻底贯彻幸存的思想。不仅要像达尔文那样在生物进化理论上贯彻幸存的思想,还要在生物起源理论上贯彻幸存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