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对哲学定义和用途的争论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1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4 | 2308 次浏览 | 分享到:

1.现有的哲学定义

曾经有很多人试图给哲学下定义,大部分都是错误的。下面分析其中的一些错误。

罗素认为,哲学是除了科学和神学之外的学说。罗素这样说不对,除了科学和神学之外的学说并不都是哲学,还有很多歪理学说。况且如果科学和神学的定义尚不明确的话,就不能用它们来定义哲学。

冯友兰说: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冯友兰,2012)但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思想,除了哲学还有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

黑格尔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哲学是对绝对的追求,哲学以绝对为对象,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黑格尔,1980)什么叫绝对?是绝对正确,绝对有利,绝对客观,还是别的什么绝对?黑格尔没有解释。哲学应该只是绝对抽象,不是别的绝对。

康德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这样说不全面,理性的最后目的属于元伦理学,元伦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不研究理性的最后目的。康德还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哲学家不是理性的艺术家,而是立法者。其实哲学和哲学家都只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没有权力给别人立法。有些哲学理论能够成为人们的理性信仰,信仰与法律有点像,但不是一回事。康德说,哲学是理性知识的系统联系,并赋予其他一切科学以系统的统一的科学。(康德,1991)康德的这个观点比较靠谱,因为科学最抽象,所以能够成为其他科学的基础,其他一切科学都需要这个基础,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系统的统一。但能为科学提供统一基础的并不只有哲学,还有数学、语言学、心理学等。

胡适说:“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哲学。(胡适,2011)那么什么叫且要?如果没有解释清楚的话那又是在乱用概念,乱造新词。这样的定义跟没有一样。如果说“且要”是简要的意思,那就比较靠谱了。说“从根本上着想”也比较靠谱。但哲学不只研究人生,而是研究整个世界。

王维国认为,哲学是论自然、人生、知识等之根本原理。“根本原理”来定义哲学比较准确,但不够明确。什么叫“根本”?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根本”可以指最抽象,也可以指最基础、最重要等意思。

王东岳认为:“指谓具体之对象或存在物的学问乃为一般的学问或科学的学问,而对‘指谓’本身加以指谓的学问就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王东岳,201581)这样说也不对。语言是指谓具体对象的东西,但语言学不是哲学。如果“指谓”本身是特指人的话,人类学、心理学等也不是哲学。

24届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北大副校长,世哲会主持人王博教授给哲学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人类学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就是哲学。这个定义是错误的。世界上有很多未解之谜,但大多数都不是哲学。人类学家也有很多未解之谜,也不都是哲学。如果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哲学,那么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哲学就不存在了吗?还是说哲学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呢?

有人说,哲学是追求终极的学问,这样说不准确。哲学追求的是什么终极?是最东边,最西边?最古老还是最新颖?显然都不是,哲学只追求一个终极,就是最抽象。

孙学章说:“哲学是研究存在的存在、原因的原因、规律的规律、语言的语言、逻辑的逻辑的科学。哲学应该而且必然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的科学。(孙学章,2014导言7)这样说不清楚,存在、语言、逻辑和科学都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存在的存在、语言的语言、逻辑的逻辑、科学的科学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具体的东西不属于哲学。原因的原因和规律的规律比较靠谱,但也不一定是最抽象的原因和规律。说哲学是原因的原因和规律的规律,似乎意味着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原因和规律。但哲学不只研究原因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

周述林认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概括的学说。(周述林,2019)这个定义比前面那些定义准确,但还有点问题。很多科学理论都是人们对于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高度抽象概括的学说,例如,相对论对于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不是高度抽象吗?哲学与这些理论不同,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

2.混乱的理解

2.1科学来自事实

按照笛卡儿的看法,形而上学是学问体系的根基,各门科学都是从这个根基生长起来的。笛卡尔的看法是错误的,科学的基础并不是由哲学提供的。科学是从各种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逐渐形成越来越抽象的理论。而哲学与科学相反,一开始就想从最抽象的概念出发建立理论体系。如果所有的知识和理论构成一个金字塔,那么科学是先建造金字塔的下层,让金字塔越建越高。而哲学先建造金字塔的顶尖,然后再建造金字塔的下层。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科学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依靠哲学,科学只能从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共性,产生理论。所以哲学不是科学的基础。正如陈嘉映所说:“近代科学毋宁是在不断摆脱、反对形而上学原理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如普特南所断论,科学一直反对形而上学。”(陈嘉映2018:345

2.2哲学不是科学的未成熟状态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未成熟状态,哲学始终在向科学趋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会不断发展完善,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它们发展完善的过程有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哲学在向科学趋近。科学分成很多学科,而哲学是不分科的理论,研究对象是所有的事物。有些问题必须依靠哲学,不能依靠科学来解决。例如,对立统一的矛盾涉及很多学科,不是某一门学科能解决的。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相对来说科学比较具体。从最终研究目的上说哲学不会向科学趋近。但哲学的理论对于最抽象的事物的研究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和详细,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的内容越来越具体了,可以说似乎会接近科学。但哲学与科学永远存在本质的区别。

有人说:哲学处理尚未被科学管辖的领地,一旦这些领地被科学接管,哲学工作也就终止了。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有些学科以前属于哲学,后来从哲学当中分离出来,成为科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这些学科在开始阶段不完善,不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所有事物,自然就包括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这些学科在开始阶段就被归入哲学了。后来它们明确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就可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但不是所有的领地都会被科学接管。科学的每一门学科都只研究有限的对象,而哲学研究所有的对象,所以任何一门科学都不可能代替哲学。

有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连续的。与数学命题、经验命题一样,哲学命题也坐落于我们的信念之网,而信念之网的最终仲裁是科学。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与科学有关系,它们都是抽象的理论,只是抽象的程度不同,因此可以说它们是连续的,也可以说都坐落于我们的信念之网上。但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不能给哲学提供最终仲裁,哲学不能给科学提供最终仲裁,真理的最终标准是实践。

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小工,它的任务只是帮科学打下手,促进科学的发展。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哲学有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是科学的小工。哲学会对科学有促进作用,但不是帮科学打下手。

201711月3日出版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专门开辟了擂台,邀请两位英国学院哲学翘楚史克鲁顿(Roger Scruton)和威廉姆森(Timothy Williamson)就何为哲学的本质展开了数轮辩驳。他们都认为哲学不是科学的小工,但他们都没有说清楚哲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两位英国哲学领军人物关于哲学本质的争论2018)

2.3哲学是知识还是意见

李泽厚说:“康德好像有一个讲法,关于人的这种议论、表达、话语等,一种是‘知识’,一种是‘信仰’,一种是‘意见’。‘知识’追求客观的普遍必然性,如科学知识。信仰没有什么客观普遍性,‘我信耶稣’、‘我信佛’等,但是,它要求一种主观的普遍的必然性,比如,我信耶稣就希望大家都信耶稣。‘意见’,在康德看来,既不要求主观的普遍性,也不要求客观的普遍性。我认为,哲学属于第三者,不是知识,亦非信仰,‘我信仰亚里士多德哲学’、‘我信仰康德哲学’,这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哲学属于‘意见’。”李泽厚等,2014)

李泽厚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和科学一样是理性的知识,追求逻辑统一性,不是可以随意编造的意见。哲学不是科学知识,但也是一种知识。哲学不是宗教信仰,而是理论和理性信仰。哲学理论追求逻辑统一性,如果哲学理论不能逻辑统一,自相矛盾,就很难被人接受。两千多年来哲学在不断发展,哲学的逻辑统一性在不断提高,哲学在发展中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序。

理论是对事物的概括,哲学是最抽象的概括。越抽象就越难以证明,也越难以证伪。哲学理论最难证明,最难证伪。于是哲学领域就出现了很多理论,难以取舍。所以哲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科学理论的发展就是不断去伪存真的过程,一开始互相对立的理论很多,后来很多理论被推翻了,只剩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于是大家都相信科学可以找到唯一正确的真理,这种真理叫知识。但哲学总是无法取舍,总有很多互相对立的理论长期共存。于是李泽厚认为哲学不是知识,而是意见。但哲学进一步发展之后会跨过这个阶段,在各种理论中分出对错好坏,淘汰一些理论,确立一些理论。这样哲学就像知识而不像意见了。

2.4科玄之战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发生过一场“科玄论战”。当时学者的观点有以下四类:(1)认为对科学加以综合统一而上升为哲学;(2)哲学和科学是截然二分的;(3)玄学是体,科学是用,从玄学下开科学;(4)哲学和科学是双向积极互动的。总体上看来,中国知识界多数人都不主张哲学是科学的小工,相反,很多人认为哲学高于科学。

上面的四种进路都有道理,但这四种进路的理解不到位。第一种认为对科学加以综合统一而上升为哲学有一定道理,哲学是最抽象的,所以对科学加以综合统一可以上升为哲学。不过哲学不仅是对科学的抽象,也是对所有事物的抽象。尤其当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对科学加以综合统一得不到多少有用的结论,所以只能对具体事物加以综合统一。

第二种说哲学和科学是截然二分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科学试图提供真实的世界观,而哲学应该提供虚假的世界观。但同时哲学与科学是双向积极互动的,不可能截然二分。同时,哲学与科学的互动是有限的,不可能由科学最终代替哲学,哲学与科学的研究范围完全不同。

第三种说玄学是体,科学是用,从玄学下开科学。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哲学最抽象,科学比较具体,人们希望从哲学出发能演绎出科学的结论。但科学不能从属于哲学,所以哲学和科学都是体,也都有用,各有各的用途。哲学与科学的各个学科是平等的。把第一种和第三种说法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第四种说法:哲学和科学是双向互动的。但这样综合的结果仍然不准确。

3.批判陈嘉映

3.1科学不能取代哲学

陈嘉映认为哲学的世界观不是理论。他说:“哲学是世界观的提法完全忽略了哲学之为‘学’。世界观指称一种总体态度,不是‘学’。”(陈嘉映,2018:350)陈嘉映的这种说法很荒唐,为什么要把态度和理论对立起来呢?世界观可以是一种态度,也可以是一种理论。当态度的内容复杂有序化之后自然就会发展为理论。发展为理论之后仍然可以称为态度,因为理论当中包含态度,或者可以表现为态度。而且这种理论可以指导大家接受正确的态度,反对错误的态度。

在古代,哲学是理性思想的主要来源。哲学家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理性的整体世界观,但这种努力失败了。现在看起来,古代和近代哲学家们提供的各种世界观都非常离谱。科学与哲学完全不同,科学一开始只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打算提供整体的世界观。但是当具体分析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比较合理的世界观。

陈嘉映认为,科学既是哲学-科学的继承者,又是哲学的“终结者”。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科学从具体分析入手积累了各种具体理论之后,可以逐渐形成整体的世界观。这个过程可以促进新哲学的产生,但不能消灭哲学,不能用科学取代哲学。新的世界观是新的哲学,不是新的科学。

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于宇宙的认识从地球到太阳系,再从银行系到河外星系的浩瀚空间,对宇宙的起源已经可以追溯到一百五十多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对微观的认识深入到原子、介子、夸克、弦等基本粒子。这些似乎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了,哲学家研究的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世界观的建立似乎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但这个反转不是最终的结局,再一次的反转不可避免。哲学研究的范围永远大于任何科学的范围,哲学之大不仅体现在时间和空间范围上,而且体现在对事物的所有方面的认识。科学的学科的划分恰恰是根据事物的方面,一门科学研究一个或几个方面,只有哲学研究事物的所有方面。

另一个科学不能超越哲学的地方体现在哲学对于主体的认识上。科学家眼中的世界再大,也只能是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看到和想到的世界。他们看到和想到的世界只能是世界2,不可能是世界1。所以科学家眼中的世界只能是世界的一部分,永远都不可能是完整的。他们不知道主观世界可以大于客观世界。只有哲学家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得到的世界观才是完整的世界观。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想建立完整的世界观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哲学家将永远不能建立完整的世界观。

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不管是旧哲学,还是新哲学,都是哲学,都是最抽象的理论。科学是分为各种学科的理论,当科学家企图提出覆盖所有学科的最抽象的理论的时候,这种理论就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变成哲学了。科学家可以提出哲学理论,不能说科学家的所有理论都一定是科学,不能是哲学。也不能说哲学家接受了科学理论之后,就不再是哲学家了。旧哲学不能代表一切哲学。旧哲学只是哲学的原始形态,哲学完全可以在高度发达的科学的基础上获得新生。

3.2澄清概念和命题

逻辑实证主义不承认有高于科学的哲学,也不认为哲学和科学并列,所以逻辑实证主义很快就衰落了。不过维特根斯坦说:“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陈嘉映,2018:346)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最大,能提供整体的世界观和最终的价值标准,所以很多命题和基本概念的意义需要哲学来澄清。例如,本书第7章第5节将论述“零”、“一”“二”等概念的含义,这是科学不能胜任的。再如,“熵”这个概念最早只表示热量与温度的比值,只在热力学里面使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没有超出热力学的普遍意义。后来熵的含义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扩展到世界的进化和退化问题,因而具有了哲学意义。再如,“物质”这个概念在物理学当中一般是指具有质量的东西,不包括能量,更不包括结构、信息、生命力、情绪、决策等主观事物。但按照列宁的定义,物质包括所有客观存在的东西。能量、结构和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也是物质,生命力、情绪、决策等也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物质。但是哲学的用途不仅是发现概念和命题的意义,哲学还能提供真理的最终标准,还能给人提供理性信仰。

陈嘉映不承认哲学能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行总结概括,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他认为这种上升和概括没有意义。(陈嘉映,2018:346)哲学是最抽象的理论,所以总结概括是哲学的强项。因为哲学最抽象,研究的对象范围最大,所以哲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结概括可以为我们改进世界观、价值观、真理观和人生观。这种总结概括是非常有意义的。例如,物理学中所说的结构一般是指物质的空间位置关系,而社会学当中的结构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空间结构。哲学家所说的结构就需要兼顾所有结构的共性,对所有结构进行抽象概括。

陈嘉映说哲学不能为科学提供指导。“近代科学毋宁是在不断摆脱、反对形而上学原理的努力中成长起来的。”温伯格说:“我们不应指望靠它来指导今天的科学家如何去工作,或告诉他们将要发现什么。”(陈嘉映,2018:345-346)多数情况下的确如此。但陈嘉映说哲学不能为科学提供基础,这就不对了。几何学的公理和点、线、面等概念在几何学的范围内是无法解释的,只能由哲学来解释。物理学的悖论也需要哲学家来解释。

罗森堡认为每一门从哲学当中独立出来的科学都有一些它自身不能解答的问题,把它们留给哲学。例如,数学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数是什么,牛顿物理学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时间是什么。陈嘉映反对罗森堡的观点,他说:“假以时日,科学有望回答这个问题。这里的重点是,无论科学现在乃至将来能不能回答这类问题,哲学都无望回答它们。”(陈嘉映,2018:352)陈嘉映的这个断言没有道理。数是什么?点、线、面是什么?这种基本概念问题必须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当中去理解,所以只能由哲学回答。至于时间和生命的本质则都需要从科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回答。

3.3把事实的海洋收入眼中

陈嘉映不相信现代哲学能把握整个世界,他说通过仪器和实验,科学发现日新月异,近代成为一个事实爆炸的时代。哪个哲学家能把这事实的海洋收入眼中?(陈嘉映,2018:341-342)其实,把事实的海洋收入眼中正是哲学的主要特长。陈嘉映似乎非常鄙视哲学家,认为他们除了会分析概念之外,没有别的本事,哲学家不可能了解现代科学在干什么。他似乎忘记了不仅有很多古代的哲学家是科学家出身,现代哲学家当中也有很多是科学家出身。所以虽然哲学家不能把科学家做的全部工作亲身重复一遍,但他们知道科学家在做什么,他们能够想象科学家将会做什么。

陈嘉映说:在学问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那么多专门的知识和定理,仅此一点,就注定了没有哪个个人能通过思辨营建整体理论。”(陈嘉映,2018:342)陈嘉映这个结论过于武断了,我们经常说万变不离其宗,知识和定理再多,也一定具有人人共有的理解的普遍性。退一步说,即使真的由于知识的数量过多而不可能有真正的普遍性,我们也需要勉为其难,尽可能总结出一些普遍性的结论。因为人类需要这样的普遍性结论,人类需要整体的世界观,需要以整体的世界观为基础的理性信仰。所以不管哲学家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完成这样的任务,大家都要求哲学家必须从事这种工作。

哲学必须永远高居知识金字塔的顶端。这不不是因为哲学本身有多牛,而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所以总有人把哲学捧起来,而且包括各个行业那些最牛的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哲学奉为百学之首,而不管哲学到底是不是万用之外。

陈嘉映说: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哲学—科学理论包含着两项性质不同的任务,一是以概念考察为核心对经验进行反思,一是以经验反思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近代科学继承了哲学—科学为世界提供统一理论的雄心,但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提供整体理论的方式。哲学继承了哲学—科学的经验反思本性,但它不再为解释世界提供统一理论。”“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从来就是哲学的出发点,即使哲学—科学力图建立统一理论这样的大业,也是从经验反思和概念考察出发的。(陈嘉映,2018:343)

陈嘉映认为哲学家只会分析概念,他似乎觉得分析概念完全是纸上谈兵,完全脱离客观现实。但陈嘉映似乎忘记了科学家在对经验进行反思的时候也是在用概念解释世界,科学家不可能不运用概念和阐述概念。如果说哲学不能为世界提供统一理论,科学也不能为世界提供统一理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只在某个学科内部适用,社会学理论不适用于自然界,生物学的理论不适用于非生物,等等。哲学和科学本来都想提供解释世界的统一理论,但都做不到。科学放弃了这个目标,改为只为世界的一部分提供解释理论,于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哲学没有放弃这个目标,于是停滞不前。

陈嘉映说:“哲学研究的鹄的并不在于总结规律,发掘机制。哲学是对经验的反思,尤其是对概念的考察。哲学理论是要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让世界变得可以预言。”(陈嘉映,2018:300“科学的预测能力涉及的是某些特定的事情,可以也必须通过量化才能把握的事情。由此,科学具有预测能力并不一般地表明科学对世界具有更好的理解。”“量子力学对量子事件的预测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但费曼仍说,没有人懂得量子力学。”(陈嘉映,2018:301

陈嘉映的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哲学对经验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总结规律,发掘机制,理解世界的目的自然包括让世界变得可以预言。科学对事情的把握并不一定需要量化。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量子力学,但波粒二相性和测不准原理等都在加深我们对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