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其说是一种事实,还不如说是一种愿望。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属性,我们希望把不稳定的东西用稳定的东西来表示,以便于我们的理论分析。因此即使客观世界中的事物不存在结构,我们也要为它设想一种结构,即模型,然后把这种模型当成它的本质。
不稳定的物质存在方式叫事件。例如一支笔掉到地上,然后不动了。这时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分析这种结构的几何关系、受力关系等等。而掉到地上这个过程是转瞬即逝的,因此称为事件。笔掉到地上这个过程虽然短,但也占有了一定时间。而笔在地上这个结构也可能很不稳定,我马上就把它捡起来了。那么占有多少时间才叫稳定,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取决于人的需要。
客观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但我们的任何理性都不直接面对自在之物,而是直接面对我们作为主体的经验和意识。不管是真实的结构还是人为设想的模型,都是意识。物质的空间关系似乎是客观的,其实也是意识。而时间、信息、社会结构和意识的结构则完全不像客观的。如果坚持认为我们讨论的对象都必须是客观事物本身,那么结构主义就无法立足了,结构决定功能定理就不能普遍适用了。按照拉卡托斯的观点,真理性最终并不取决于它的客观性,而是取决于它的预见性和实践性。结构主义的真理性最终也并不取决于它的客观性,而是取决于它的预见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种观点基本正确,但任何事物都有无限多重属性,马克思主义者说不清内因是如何决定事物的运动变化的,也说不清根据与条件到底有什么区别。亚里士多德认为生物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灵魂。尼采说强力意志是所有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显然,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内因既不是灵魂,也不是强力意志。内因是客观规律吗?不是,内因与事物运动的关系才是客观规律。那么内因到底是什么呢?
任何事物都有无限多重属性,都可能对事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影响,太极进化主义系统论认为,最终决定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因是系统的结构,其它内因的作用都可以归结为结构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不同结构与不同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这种内因的决定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影响最终也可以归结为结构的决定作用,包括外因与事物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外因本身的结构。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角度来说,外因与内因是没有区别的。但内因往往容易控制,外因往往不容易控制,所以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内因更重要。把内因作为根本是实践的需要,或者说是实用的方法,而实践和实用是真理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