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逻辑构造是仿真或创新的思想产品,包括作为意识的思想产品和用符号表达的思想产品。
作为思想产品的逻辑构造有三种形式。第一种由多个语句和命题构成,第二种由多个图像、动画等构成。例如提到中国,我们会想到中国地图、长城和黄河。这些图像、动画之间也可以像命题一样由“且、非、或”等逻辑关系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逻辑构造,其中每一个图像或动画相当于一个原子命题。第三种由文字命题和图像动画命题组合成逻辑构造。
客观事物有很多属性,有些属性可以用图像和动画仿真,有些属性不能用图像和动画仿真。例如,产品的重量无法用图像表示,只能用文字符号描述。产品的形状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适合用图形描述。所以对于一个产品的仿真既需要图像,也需要语言文字,把这些东西用逻辑关系词组合起来才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构造。
逻辑构造作为一种工具,它的主要作用是影响我们的决策,这些决策能决定我们的实践行为。这些实践行为是真实客观的物质运动,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
作为意识的逻辑构造不是真实客观的具体事物,但与真实的事物相比有三个优点:简单,有用,稳定不变。
第一,简单。古代的事件可以用语言描述,这种描述就是使用逻辑构造对古代事件进行的仿真。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一场战争死伤无数,耗费无数资源,而语言不需要耗费多少力气。客观具体的事物都无限复杂,但人为编造的东西一开始都很简单,时间长了,慢慢加工,才会变复杂。简单性是真理的标准之一,这个标准又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可见简单性有多么重要。逻辑构造都是假的,但它的简单性是一种优势。
第二,有用。逻辑构造因为简单,所以好用。因为人又笨又懒,所以都喜欢使用简单的东西。逻辑构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手段,逻辑构造是全部人类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化当中最有序的内容。
荀子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规律是人制作的天命,不管它们是不是真的天命,只要人能用之,能给人带来利益,就是最好最重要的。天是客观的,从天不重要,认识是否客观不重要。荀子说:“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不能辨物,要认识事物必须使用人造的逻辑构造。地不能治人,要治理世界,必须依靠人造的工具。
第三,稳定不变。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果你发现张三做了一件好事就说他是好人,这个判断就太冒失了。我们总是把长久不变的东西当成真实的。具体事物总在变,而逻辑构造可以长久不变。每个人都会老,但花仙子不会老,孙悟空更可以长生不老,《西游记》的故事可以一代一代讲下去。汽车的速度在变,加速度在变,但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永远不会变。真理永恒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真理。所以真理有用。
稳定的东西与易变的东西相比,稳定的东西简单。逻辑构造比很多客观事物稳定,所以逻辑构造简单。人类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为了追求简单化。
唯物主义者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客观世界也许真是这样,但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你希望牛顿定理每天变来变去吗?哲学家把永恒不变的东西当成本原。所以逻辑构造这种主观的东西就是本原的组成部分。
《楞严经》把这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当成神圣的东西,而且讲解很详细。所以郭继承说《楞严经》比康德、黑格尔还深刻。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只有客观真实的东西才可能永恒不变,于是就硬是要把逻辑构造说成客观真实的东西。
主观的东西有些是稳定的,有些是不稳定的,客观的东西也有些稳定,有些不稳定。人类需要稳定的东西,于是就编造了很多概念和定理。人有能力制造稳定的东西,这样科学就产生了。文明和文化当中有很多有序的内容是人制造的稳定的东西,能够世代传承。能世代传承还不稳定吗?相反很多客观的东西不稳定。例如,一条河的水量每年都不一样,甚至每天都不一样。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客观唯心主义者武断地认为只有客观的东西稳定,主观的东西一定不稳定,于是他们就把稳定的主观事物也都当成客观的东西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这样产生的。而且柏拉图认为只有稳定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不稳定的都不真实,于是他把客观世界当中不稳定的东西都说成是不真实的。海德格尔说:“在柏拉图主义看来,永恒性属于‘存在’。所有暂时的处于流变中的东西没有存在。”[3]如果变化的东西都是假的,那么法官的儿子一定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如果贼的儿子当了法官,那一定是假装的。
主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每一个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都有无限多重属性,主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包含有限个属性,是一个逻辑构造。
人们对逻辑构造的加工越多,它包含的属性就越多。例如《白蛇传》中白蛇这个角色,一开始只是一个吃人的蛇妖,各个朝代的人们对她不断进行艺术加工,才成为一个血肉丰满、感情丰富的人物。
一辆真实的汽车包含无限多重属性,而对于一般人来说,主观世界中的汽车的逻辑构造只有一个外形和能自动运行的特征,不包含汽车的其他属性,如发动机结构、轮胎特性、电控功能等。经过专业培训,主观世界中的汽车的逻辑构造的属性就会逐渐增多起来。逻辑构造的属性逐渐增多和逐渐有序化的过程就是逻辑构造和文化基因的进化过程。[4]
抽象是一种思想游戏,这种思想游戏的特点是只关注事物的一部分属性,忽视其他属性。例如,中国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小,我只关心你是不是中国人,不关心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小,这就是抽象。共性是对多个物的抽象,规律是对多个事件的抽象。
抽象的程度有大小之分。抽象的程度越大意味着关注的属性越少,忽视的属性越多。具体与抽象对立,抽象的程度越小意味着越具体。客观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都有无限多重属性。人的认识只能关注一部分属性,所以人的所有认识都是抽象的。
仿真产品有一些属性与被仿者相同,有一些属性与被仿者不同。我们往往只关注相同的属性,不关心不同的属性,这时仿真产品可以看作是对被仿对象的抽象。
客观世界当中有事、物、道、理和关系。物是具体质料,事是物和关系的运动变化,道是规律,理是共性。逻辑构造来自人造的仿真产品,逻辑构造对事、物、道、理和关系都能进行仿真。
汽车是一个具体的物,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对汽车进行仿真,形成一个关于汽车的逻辑构造。对于一个事件也可以仿真,即用语言文字和图像等符号描述这个事件,例如描述汽车加速超车的过程或古代的故事。
道是规律,对于道的仿真就是各种定理、公理、原理等科学论述。但是对于客观规律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所以无法直接对客观规律进行仿真。只能先观察事件,然后对事件的共性进行抽象,我们把这种抽象的结果当成对客观规律的仿真。
理是共性,例如所有的汽车都有车轮,对于这个共性的描述也是一个逻辑构造。这些共性来自对个体的抽象,而不是对客观的共性的仿真,因为客观的共性不可观察。在对事件和个体进行抽象的过程中,伴随着很多猜想和假设。
客观事物的关系包括时间关系、空间结构关系、相同关系、相似关系、函数关系等。对这些内容的仿真也有很多来自猜想和假设。
唯物主义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对于客观规律和共性的认识来自于对它们的仿真,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从来都没有看见过客观规律和共性,我们只能看见一个一个的事物。由于客观规律和共性无法观察,所以它们从来都不是真理的标准。如果我们能看见客观规律,那么把客观规律和我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做一下对比就知道对错了,但我们无法做这种对比。真理的标准是有用,当我们把对于规律的认识应用于实践的时候,如果能带来利益,我们就认为这些认识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