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批判客观唯心主义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4207 次浏览 | 分享到:

1.1客观唯心主义自找麻烦

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首先以偏概全得到一种共性,然后根据这种共性编造出一个实体。客观唯心主义的这种思维方式有利有弊。以偏概全寻找共性,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当然是必要的,没有错。然后根据某些共性编造出一个实体,或者叫模型,这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所需要的,有益的。但是不能当真认为这种实体或模型是真实的客观的实体,不要忘记这些实体都是人编造出来的。所以这些实体可真可假,可用可废,可根据人的需要随时修改。

如果当成真实客观的实体,就不敢修改,不敢否定。例如,基督教说上帝不可否定,不可怀疑。一旦发现这些实体与客观事实不符,就会困惑迷茫,无所适从。甚至导致人们怀疑整个世界,整个人生,整个社会,怀疑所有的信仰,所有的认识,所有的真理,所有的制度,所有的观念。文艺复兴的时候,为了批判宗教,把很多好的东西也一起批判了。

客观唯心主义是与宗教相通的,基督教的很多教义都来自柏拉图的理念论,老子的学说变成了道教。道和理念都是先验的不可怀疑的东西,都是独断论,本身就具有宗教教条的特征。

如果上帝存在,不管我们信他还是不信他,他都会保佑我们,那我们不信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中国多数人不信神也活的很好,西方多数人偏要相信上帝。实际上他们没有把命运交给上帝,他们的文明是自己奋斗出来的,但他们非说这些都是上帝赐予的。这就叫自找麻烦,画蛇添足,上帝就是蛇的四只脚。如果不管我们信不信他,他都没有能力保佑我们,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相信他呢?

老子说的有是具体的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来源是道,道是无,也就是抽象的东西。所以道无非就是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或黑格尔所说的理性,是一种抽象的客观存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有两种理性,主动的理性和被动的理性。所谓主动的理性就是客观世界当中的道理,所谓被动的理性就是人的头脑中的理性。

客观的道理如果存在,但我们不知道它们的内容,那我们相信客观道理存在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内容,可以使用它们为人类牟利,但我们错把它们当成主观的东西,那这种错误又有什么危害呢?

奥卡姆剃刀是简单化,与此相反的就是自找麻烦。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缺点是自找麻烦,客观世界的道理可以去掉,它们偏要研究。我们需要道理,但这些道理应该是主观世界里构建的,是虚假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奢望得到客观世界里那些客观真实的道理。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认为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后来又认为可以谈论,都是语言游戏。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自相矛盾,维特根斯坦把自己打倒了。其实这两部分可以统一,统一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不能谈论的东西限定为客观的事物道理,把可以谈论的东西限定为主观的事物道理就可以了。

生活是一场游戏,同时生活又不是游戏。游戏是为了娱乐,而生活中有无数苦难,有很多十分残酷的故事。

1.2不能先有道理

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的道理是世界的本原。那就请客观唯心主义者回答几个问题。第一,客观世界的道理是不是所有事物的规律和共性?如果道是所有事物的规律,那么必然包括物理规律、化学规律、生物规律、社会规律等。如果理是所有事物的共性,那么必然包括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性。第二,客观世界的道理是不是绝对、永恒、不变的东西。按照老子的说法,道生万物,先有道,然后有万物,在万物产生之前道就已经存在了。按照柏拉图的说法,理念应该是绝对、永恒、不变的。那么生物规律(例如遗传规律)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如果说在生物遗传现象产生之后才有遗传规律,那些客观唯心主义者肯定不同意。那么是同时产生吗?他们也不会同意。因为生物规律也是一种道,不管是在生物遗传现象产生之后还是同时都不符合道生万物的理论,只能是在之前,遗传规律早于遗传现象产生。那么早多少呢?早一点吗?一点是多少?如果只早一点的话,那这些规律产生的时间是谁决定的?这些规律的内容是由谁决定的?如果这些规律在宇宙创建之初是没有的,而是后来逐渐产生出来的,那么它们就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绝对、永恒、不变的。而且我们就需要找到创建这些规律的决定力量。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决定力量的话,说明我们还是没有找到本原,道不是本原,道后面那个决定力量才是本原。客观唯物主义者把道当成本原的信念被他们自己推翻了。

老子说有生于无,道先天地生,也就是说在宇宙产生之前道就有了。那么在各种金属产生之前各种金属的属性,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就已经有了在三角形产生之前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的规律就有了,欧氏几何13卷,465个命题都写好了在生物产生之前,生物的自然选择、基因变异的各种规律也都已经有了在汽车产生之前,发动机的各种形式,各种运行、损耗、维修的方式方法也都有了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人类的社会组织的运动规律,各种经济规律、艺术规律、军事规律都已经存在了那这些东西都在哪放着呢?大概都在上帝的保险箱里,等需要的时候,用什么就可以拿什么了。

如果没有上帝,那么道理存放在哪里呢?如果遗传规律与生物一体,生物在38亿年前出现,在生物出现之前,遗传规律就不可能存在。那么规律就不是先天地之生而存在的东西,道不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本质,不是先有本质,后有具体事物。同样我们还可以问,在地球产生之前,地壳运动的规律在哪?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人类社会运动的规律在哪?企业产生之前,企业管理的规律在哪?国家产生之前,国家的运动规律在哪?等等。另外,对理念的分有说和回忆说的质疑也可以用在道上面。

其实所有这些有关道理的内容都是属于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的内容,我们不应该谈论客观世界的事、物和道、理,但是我们可以谈论主观世界的科学理论和哲学理论。遗传规律作为一个我们头脑中的认识,它是在我们观察分析各种经验和现象之后产生的,而不是在生物产生之前就产生了。

1.3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生存是被动的、命定的,例如人之出生是男是女都不能由自己决定。可是人可以利用自己命定的这种存在,去创造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自由,人之所贵,并非由于他有一个命定的存在,并非由于他的家世,而是在于人有选择改造自己本质的自由。他如何选择做自己想要做的人,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这就是人的本质。

萨特的这种理论是正确的,但是萨特认为人以外的各种事物的本质先于存在,这就不对了。与人一样各种事物的存在也都先于本质。每种事物的存在就是它的各种具体属性,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人们首先认识这些具体属性,然后才能根据这些属性认识它的本质。本质的内容是由对这些具体属性的认识决定的,但本质的价值可能大于存在。这里说的本质是主观世界的本质。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是否先于存在的问题不需要讨论,因为毫无价值。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质,道生万物,也就是说本质先于存在。柏拉图说具体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也是本质先于存在。这些理论都是旧本质主义。

黑格尔认为不能割裂本质和现象,本质并不是独立自在的,本质必然要表现出来,现象就是本质的表现。但是现象有真相和假象,假象是本质的表现吗?黑格尔认为不能割裂本质和现象是对的,但他没有说清楚如何避免割裂。避免割裂的根本办法就是寻找更多的现象和相关的其他本质内容,综合分析,寻找逻辑统一性。有时需要相信现象,不相信本质。当本质与现象发生矛盾的时候,保留现象,修改对本质的认识。这叫实事求是。有时需要相信本质,排除假象。黑格尔说:我们决不可忘记,“本质和内心只有表现成为现象,才可以证实其为真正的本质和内心。”(黑格尔,1980,245)但黑格尔多数时候都是相信本质,不相信现象,这必然产生割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