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简单、永恒与广泛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5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8 | 6190 次浏览 | 分享到:

1.1对永恒的追求

本书第4章第6节的定理说过,一种事物或理论适用的范围越广,它的价值就越大。适用范围包括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永恒不变的东西适用的时间范围最广。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果你发现张三做了一件好事就说他是好人,这个判断就太冒失了。巴门尼德认为只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变化的万物不是真实的存在。并且认为认识的对象应该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变化的万物,应该把现实事物排除在认识对象范围之外。柏拉图接受了巴门尼德的观点,认为表示事物的类别的概念或理念是永恒的客观存在。王夫之《周易外传》中说:“时亟变而道皆常,变而不失其常。”郭继承说《楞严经》比康德、黑格尔还深刻,其实《楞严经》只是讲了抽象的心的稳定性,把永恒不变的东西当成神圣的东西,而且讲解很详细。老子、巴门尼德和柏拉图追求永恒不变的思想一直传承下来。洛克说:“事实上,自然法不依赖变化无常的意志,却有赖于万物之永恒秩序。”(洛克,2014:60)

现在还有人说:“你的思想才是你唯一的财富,你的境界才是你唯一的地位,你的灵魂才是你唯一的存在,你的信仰才是你唯一的前途。”这种说法显然是过于夸张了,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它完全否定了具体事物的价值,否定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但这些话形象地阐述了思想、境界、灵魂、信仰等稳定不变的意识对人的决定性意义。

哲学家研究的本体被一般人认为是铸就灵魂的最高的境界、最理性的思想、最永恒的信仰,所以一代代哲人坚持不懈地研究哲学本体论。但是古代哲学大多是独断论,没有根基,所以无法成功。

最近,有一位中国民间学者认为,能成为本体的要素或条件是:

1)可以支配一切;

2不需要依赖其他而独立存在;

3本体自身的存在是自足而圆满的;

4是客观存在的, 不是人为想象的。

5)永恒不变。

为什么会给本体提出这样的条件呢?因为我们有一些成见,认为本体应该是最高大上的。那么最高大上的东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就提出了这样一些具体的条件。但这只是出于人们的成见,们不知道研究本体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所以不知道虚假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本体,不知道本体并不一定需要这些条件。

1.2抽象的道理能做大前提

哲学家们经常谈论的超验理论其实就是抽象的道理。要想知道超验理论的价值,我们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自组织生命哲学》第8章8.1中提出了人生目的定理:生存、繁殖和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生活的目的,是一切人生意义的最终来源。这就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另外,还有人本主义和进化主义的价值观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利益都是价值的最终标准。进化主义认为世界的进化是价值的最终标准。我们的一切行为和认识都是为了追求价值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的呢?高级生物是依靠增加负反馈功能提高生存能力的,条件反射是高级的负反馈,智能是高级的条件反射,所以人类维护自身利益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智能。认识是智能的主要内容,所以知识的增长和有序化是人类生存和进化的主要方法。认识的目的是维护人的利益,所以真理的最终标准是人的利益。

那么什么样的真理才能维护人的利益呢?人在行之前必须先预测多个行为方案的后果,然后选择最有利的方案,能在这个预测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真理才能维护人的利益。在预测的时候,三段论是最主要的推理方式,使用三段论时需要大前提,所以人类需要很多大前提。

抽象的共性和规律可用于三段论的大前提,具有预见性。同时抽象的共性和规律具有简单性,可以应用于广大的范围。事物或理论的适用范围越广,它的价值越大。预见性、简单性和广泛性让规律和共性具有极大的价值,所以科学家和哲学家总是把寻找共性和规律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只有找到共性和规律才叫知其所以然。

三段论由三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大前提必须是一个广泛适用的共性或规律的叙述。然后才能通过三段论演绎出具体的结论。抽象的道理适用范围广,所以抽象的道理可以作为大前提使用。

例如,生物的遗传遵守中心法则,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遵守这个法则。因此下一个层级的概念所具有的属性可以用演绎法推论出来。

大前提:所有的生物都遵守遗传中心法则;

小前提:动物属于生物;

结论:动物遵守遗传中心法则。

大前提可以是全称命题,也可以不是全称命题。全称命题容易推出确定的结论,非全称命题往往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如果推不出确定的结论就很难预测,也就很难决策。所以全称命题越多,对人越有利。尼采所说的那些“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永恒的超验真理”就是一些全称命题。人类创造这些超验真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人类的狂妄和无知,而是因为人类需要稳定的认识。就像西方人说:“人类需要上帝”。

越抽象的理论越不容易证实,所以构成人类的世界观的那些核心理念往往都是很难证实的超验理论,主观性很强,客观性很弱。但真理的标准不是客观性,而是能否增进人的利益,所以超验的理论也可以是真理。同时,因为超验的理论很少客观性,所以它们经常受到怀疑和批判,但是除非人们能创造出更好的超验真理,否则原有的超验真理就很难被抛弃用尼采的话说就是“人们心甘情愿地用幻想欺骗自己”,因为人类需要稳定的认识。而一旦人类创造出了更好的超验真理,那些被无数人顽强捍卫过的真理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1.3道理的简单与复杂

梁文道在《角落的夜晚》第四集中谈论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他说,有些视频只用8分钟就把电视连续剧《权力游戏》介绍完了,很多人只看这种简介,不欣赏真正的艺术。梁文道对这个问题感到忧虑。

其实,这种碎片化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其他很多方面也有表现。我们可以先看一本书的简介、目录或介绍这本书的文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细读具体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但也可能让人漏掉很多重要内容。看简介和目录等干货时可能会望文生意和误解。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唯学历、唯文凭、唯职称、唯论文等现象都与这种信息碎片化具有相同的本质。

那么这种信息碎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客观世界很复杂,内容太丰富,包括理论和艺术等人造的思想产品正在爆炸性增长。人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都有限,我们很难认识客观世界的详细内容。所以我们总希望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认识世界。简单的认识方法就是提纲挈领、抓住本质。于是大家就重点关注各种简介、目录、文凭、职称等东西,这些东西能用简单的方式代表丰富的具体内容。但这种东西又与其所代表的内容不同,因为它们简单,所以必然舍弃掉了很多内容,包括很多重要的内容。我们最终需要认识的是具体内容,而不是它们的代表。

从本体论上说,具体内容是真实的存在,本质是它们的代表。存在先于本质,而不是本质先于存在。本质有很大的价值,但本质的价值不能代替存在的价值。相对于客观世界来说,各种科学理论是本质,客观世界本身的运动变化是真实的存在。科学理论只是客观世界的代表。量子力学之所以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它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只是代表。代表有问题,存在本身没有问题,上帝不掷色子。量子力学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发展了以后可能就好理解了。科学不需要借助于宗教,朱清时院士用宗教解释量子力学是错误的。

稳定的东西与易变的东西相比,稳定的东西简单。人类追求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为了追求简单化。稳定性也是真理的替代标准之一。真理的替代标准包括预见性、逻辑统一性、稳定性和简单性。(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第7篇第6章,“太极进化主义-看懂世界”网站,taijievolutionism.cn,专题论文>9认识论>9.7真理标准的最终答案)

科学家和哲学家所找到的道理有些很简单,有些很复杂。有些复杂的道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变得简单了,有些简单的道理变复杂了。总体上看,科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现在没有任何人能把所有科学和哲学理论学一遍。同时,这些理论逐渐有序化,有序化让人们可以方便地找到和使用所需要的理论。所以有序化让理论显得简单了。当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已经有序化了,还有很多理论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完全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