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丰富多样的逻辑构造
来源:《太极进化主义哲学》第3章 | 作者:段勇 | 发布时间: 2023-10-16 | 7650 次浏览 | 分享到:

柯林伍德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哲学是第二级的思想,通过这个第二级思想可以判断出第一级思想的本质是逻辑构造。书上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编的故事,而不是客观真实地重现历史。哲学家如果不能指出这个本质就没有完成哲学家的使命。

2.3时间

我们经常用坐标轴来表示时间,这种坐标轴就是主观世界里时间的形态。在坐标轴上,公元元年,公元一千年和公元两千年可以同时存在,不需要等标注公元元年之后一千年再标注公元一千年。所以在主观世界里时间可以是静止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同时存在。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也可以是动态的,但这种动态不一定与客观世界的动态相同。例如,电影里的时间可以快进,也可以慢动作。

海德格尔说,未来是先于过去的。但是海德格尔混淆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时间,他认为客观世界里,未来先于过去。真实的情况是,在客观世界里没有过去和未来,在主观世界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意识,这些意识可以被我们的思想游戏任意摆布。我们既可以把未来放在前面,也可以把过去放在前面。但是把未来放在前面难以实现逻辑统一,例如一个人先死亡后出生,这不合理。当把过去放在前面的时候能够实现逻辑统一。把未来放在前面有时符合人的需要,例如我们需要预测和计划。

每一个客观事物都有很多属性,这些属性总在变化,有些变化是单向的,有些变化是双向的。例如,每天上下班,潮涨潮落,月亮盈亏,寒来暑往等等。单向变化有:树木总是不断长大,人总是不断变老,人体基因的端粒酶总是让基因变短,等等。因为这些单向变化具有异己性,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说它们是客观的。我们把这种客观的单向变化性称为时间的单向性,或叫做时间之箭。对于事物属性的变化的认识来自于人的观察经验,所以时间的单向性也来自人的观察经验。观察经验是主观世界中的知识,所以时间的单向性是主观世界当中的一种逻辑构造。

时间的单向变化具有客观性,就是所谓“时光一去不复返。”在主观世界里,端粒酶可以让基因变长,人可以返老还童,死而复生。这就是所谓“让时光倒流。”我们的认识需要客观化,对于时间的认识的客观化的方法就是把这些违反时间单向性的意识贴上“主观”的标签,把符合单向性的认识贴上“客观”的标签,在科学推理中尽量实用客观的事物

我们对于时间的客观认识也是认识,并不是真正客观的时间。对于时间的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观察。我们看见日升日落,就用这种变化来表示时间。所谓“一天”是我们的观察经验,不是真正的时间。然后我们对“一天”的时间进行思想加工,平均分割为24小时,再把小时分割成分钟和秒。所以“小时”、“分钟”、“秒”这些时间概念都是人为加工的思想产品。

钟表是人制造的物质产品,我们在制造它的时候,让时针转两圈的现象与日升日落的现象同时产生。所以钟表是对时间的仿真,钟表与时间的某些属性相同,某些属性不同。它们之间是本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对于时间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有人说时间不存在。我认为主观世界里的时间一定是存在的,客观世界里的时间是否存在我们应该保持沉默。牛顿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理论都认为自己在研究客观的时间,其实不然。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的理论和概念都属于主观世界,我们说某个理论正确的意思是它对我们的实践有价值。

关于时间的论述详见《太极进化主义》第1篇第1章1.1.2。

2.4多维空间

现在很多人在谈论多维空间,其实至今为止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证明客观世界里存在多维空间,所谓“多维空间”只是这些人想象的逻辑构造,都是假说。客观世界里只有三维空间。时间与空间不是一种维度,不能把时间与空间放在一起构成四维空间。四维及四维以上空间都不存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也不是客观存在,客观世界当中任何一个点都是有大小的,所以都是三维物体,占有三维空间。任何一条线都有粗细,都占有三维空间。几何中没有大小的点和没有粗细的线都是人想象出来的逻辑构造。

当我们分析某些问题(例如经济学或物理学问题)时,经常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维度不是真实客观的空间维度,而是思维模型当中的维度,思维模型完全是人头脑中编造的逻辑构造。

3.和属性

3.1色即是空

一块石头或一张桌子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这似乎是一个明白无误的事情,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很复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一块石头只是一种观念或感觉的集合,在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贝克莱受牛顿光学和洛克感觉论的影响,提出“非物质假设”。有下列三句名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主观唯心主义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但这种思想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相反唯物主义把实体简单看作客观世界中的客观存在缺少实践价值。为什么这么说呢?

客观世界里的一块石头是一个真实的物体,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和认可,它都客观存在。但我们所想所说的石头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物体,而是一个逻辑构造。小孩儿没见过石头的时候,头脑里没有关于石头的经验,于是就没有石头的概念。后来见到或听说石头之后,他的头脑当中产生了与石头有关的感觉经验,包括灰色、坚硬、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他把这些感觉经验在头脑中组合起来,构成了一个逻辑构造,并把这个逻辑构造起名叫石头。我们所想所说的所有具体事物都是这样的逻辑构造。

佛教所说的色是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色即是空的思想与贝克莱基本相同。而我所说的色是指像颜色一样的各种属性。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无限复杂的,每一个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的属性。例如,一个小木块体积不大,但方方面面的内容很多。不只是有六个面,还有颜色、材质、硬度、导电性、导磁性、比重、化学成分等很多方面的属性。一般人认为这些属性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其实不是,或者说我们无法确定它们是不是客观事物的组成部分。即使客观事物具有客观的属性,这些属性也只能被指向,不能被描述,而且它们无法从具体事物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描述的是什么呢?我们所描述的事物的属性是人的感觉经验,是主观事物。客观是实,主观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但空不一定是色,主观世界的事物有很多种,包括心、性、情、意和思想产品。事物的属性是思想产品中的一种。

科学家要研究各种物体的属性,例如,研究一块石头的比重、成分、形状、颜色、导电性、导磁性等等。这些属性都是人的感觉。例如,颜色是我们的眼睛和视神经产生的感觉石头本身只有反光的能力,反射不同的光就产生不同的颜色,这些颜色当中哪一种是这块石头本身的颜色呢?可以说哪一个都不是,颜色是石头反射的光与人的眼睛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相互作用,只有石头一方,就不存在颜色。再如,导电性是人把石头接入一个电路之后,人在电流表上得到的读数。如果没有电路,只有这块石头就没有这个读数。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实体的这些属性,而不是实体本身。也就是说实体本身是否客观没有实践价值,与实体对应的这些感觉和观念有实践价值,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所以唯心主义对实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唯物主义思想缺少实践价值。唯心主义说客观世界不存在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承认它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不一定有价值。

休谟立足于彻底的经验论立场指出:“实体概念,只是一些特殊性质的集合体的观念,而当我们谈论实体或关于实体进行推理时,我们也没有其它意义”“实体观念正如其他观念一样,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这些简单观念被想像结合了起来,被我们给予一个特殊的名称,借此我们便可以向自己或向他们提到那个集合体”(休谟1980:28)无论是“自我实体”、还是“上帝实体”和“物质实体”,都只不过是“处于永远流动和运动之中的知觉的集合体,或一束知觉”(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1975